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4.如何劝慰有自杀倾向的人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如果将有自杀倾向的人的名单排列起来,那么这份名单的长度将从太阳延伸到地球,再环绕整个世界。居安思危是所有明智人士的属性,因此,即使我们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安详地坐在沙发上,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而应关注和正视这些问题。我们和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并无不同,从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完全拥有一样的本质,他们拥有的人生也许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

为了补充我们的经验,使我们的智力趋于完美,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事例,分析他们的心态,并引以为戒。我们应该用严肃的态度起誓,决不会像他们那样视自己的人生为草芥、为蝼蚁,因为这是对生命的侮辱,我们决不允许有这样的行为。

罗斯金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在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一群贵族正在温暖的大厅中享受着伦敦的晚宴,这时大厅的一面墙壁突然倒塌了,一群衣衫褴褛、饱受饥寒的乞丐从墙壁的裂缝中走了进来,他们丝毫不受限制地来到了参加宴会的人中间。如果一切尽如假设,那么我们可以想象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如果这群拥有悲惨命运的人此刻正脸色惨白地注视着大厅里的众人,那么大厅里众人的脸色将变得如何?这群极度贫困的人眼中充满了心灰意冷的死光,他们的心中也满是绝望,如果这群人一个接一个在红色的地毯上躺下来,而几乎每一个贵宾的脚下都躺了这样一个人,那么贵宾们会做何反应?他们会将吃剩的面包屑施舍给这些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施舍食物时,这些贵宾难道只是简单地看一眼而不会对他们投去异样的目光吗?当这些匍匐在贵宾脚下的人为得到食物而满心欢喜时,难道他们还能淡然地享用美餐吗?

当我们看到最后的现实,我们便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穷人不会因为穿了一件华丽的衣服就变成富人,富人也不会因为划破了西装就变成了衣衫褴褛的穷人。穷人与富人的关系很难改变,它既不会因为餐桌与病床的一墙之隔而改变,也不会因为相隔墙壁的倒塌而改变。即使在穷人向富人乞讨以及富人施舍给穷人面包的时候,他们之间只相隔短短的数英尺,他们的关系也不会因为这数英尺的距离而有所改变。

不只他们的关系很难改变,他们的命运和人生也很难改变,所以,世界上才会同时存在欢乐和悲惨。欢乐和悲惨的差别就如同富人与穷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很难改变,却又不是不能改变。

对于接下来的叙述,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因为前面只是对主题的综合概述,接下来的内容则直奔主题的核心。

我们不妨再做一个这样的假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一个人抱着头低声哭泣,我们需要对这个人进行劝说,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经过简单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我们想象的一样,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我们从他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份沉重的悲哀。对于这个人来说,他这一生之中最大的安慰就是拥有与汤姆森一样的信念——“你可以在你希望的时候结束它”。这个信念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异常可怕的,有些人甚至只要在脑海中对这个信念展开一瞬的思考,他就可能浑身战栗,因为他内心的恐惧到了极点。有的人信奉这个信念,有的人害怕这个信念,还有的人以拥有这样的信念为耻。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通过合适的方法,让这个哭泣的人得到莫大的安慰,让这个悲观主义者重拾生活的信心,让这个以死亡为信念的人愿意承担生活的重担呢?我们又能否找到一种更加丰富、更加正面、更加合理的方法呢?我想这种方法一定是存在的。我们能否让哭泣者冷静下来,通过理性的思考对以往的一切进行反思,从而让他明白,即使他悲伤且严肃地亲眼看到了不利的形势,但是我们的人生依然值得过呢!

在美国,每年都有超过三千人死于自杀。这个数字是如此触目惊心,但凡有同情心的人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为了证明我的坦率,我必须要承认一点,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对这些人进行劝慰,其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受到我的建议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不能保证我的建议可以成功地劝说大多数人放弃自杀。因为我很清楚,对于那些因精神错乱或突然狂乱冲动而自杀的人来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我所提倡的提醒他人反思自己的劝慰工作没有力量阻止大多数人的自杀行为。当然,我并不希望见到这种情况发生,我认为这种情况是邪恶的,也是神秘的,我们很难扭转这种邪恶且神秘的情况,而只能用十足的耐心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

可以这样说,对于那些自杀的人来说,我的建议有些狭隘。因为我所提倡的劝慰他们的言辞涉及形而上学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听起来会令人感到乏味,因此对于那些一心想要终结自己生命的人来说,这种劝说的成功率其实并不高,但却是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持有的反思。

反思人生是值得推崇的事情,对于那些信奉实用主义的人来说,自杀是不好的行为,或者说自杀是不实用的行为。既然这种行为对他们自身没有任何好处,也不能对未来产生什么实用性的结果,那么自杀就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如果信奉实用主义的人因为一时冲动而选择自杀,我们就可以提醒他进行以上的反思,使他获得自我救赎。

实际上,坚持信奉实用主义的人有很多,因为大多数人经常会根据事物好与坏的性质来反思人生,这正是实用主义者的标志。自杀的人中有许多哲学学生,这些学生虽然饱读诗书,致力于研究那些抽象的理论,但是他们本身的思想却陷入了极端。他们平时学习的无非是如何研究事物的抽象根源,但是在这样的研究中,他们却切身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如果执迷于这种研究,他们的思想就会陷入怀疑论的困境。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可能产生怀疑,也就是说,无论是已知的真理还是既定的事实,都可能使他们产生怀疑。而这种疑心将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的身心备受折磨,当他们的意志无法承受这种精神上的压力时,他们自然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人生。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怀疑,于是人生和生活也就成了他们怀疑的对象。

对于那些哲学爱好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哲学学生在哲学方面表现得过于好学,最终导致自己对人生和生活丧失信心,那么这样的哲学理论不学也罢。虽然探求事物的抽象根源会带来怀疑论是哲学学生学习生涯的正常结果之一,但是我们却不提倡人们接受这一结果。因为这种结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可能是弊大于利,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其价值并不值得我们去追求。

沉迷于抽象的哲学或者过多地探求事物的抽象根源会使人走下坡路,其所导致的结果与过少地主动承担责任及感觉主义所导致的结果并无二致。人出生以后,成长和发展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对于走下坡路这样消极的事情,人们既反感又不愿接受,因为坡的底部往往是悲观主义的栖息地,那里会使人孕育出噩梦型或自杀型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