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第六章 实用主义:效果真理与逻辑真理的双重博弈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实用主义的源头我们无从追溯,但可知的是,它在美国得到了发展。1871年,哲学家皮尔士开设了“形而上学”俱乐部,该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其核心内容是:以确定的目标作为出发点,把实践当作主要的方法与手段,并把实际的效果和作用看作最高层次的意义。

“实用主义”用希腊文翻译为“行为”和“行动”,这充分表明了美国人不甘心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实用主义者对实践的解释完全贯彻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即只管实际的效果和利益,不论其是否合乎逻辑或规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是谬误。

实用主义刚兴起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各个学派的攻击,但很快,人们就认识到了实用主义的重要性,因为传统的哲学思想总是从本质开始探索,一味地求大求全,结果往往是,既没有把实质问题搞清楚,也没有使自己的成果发生作用。而实用主义则不同,它一直以效果作为评判真理的标准,能够使我们快速地选择有利于我们快速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1.实用主义思维的先进性

实用主义在希腊词典里的意思是“行动”,这也说明了实用主义是变化且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实用主义自从被提出以来,对我们的政治、法律、教育和自然科学等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解决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与斗争,算是一个“友好的调和者”。在当代,理性主义者认为精神是主要的,因而他们重视理智,相信意志自由。而当代的经验主义则是唯物的,不承认感情的作用,较为悲观,没有崇尚因果的科学关系。

而实用主义不唯物、不唯心,而是以事实为基准,因为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只要某些理论观点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价值,那就是正确的。实用主义者看到,目前哲学的抽象辩论很容易陷入虚妄和不切实际,所以他们尽量使抽象变得形象。实用主义既承认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优胜劣汰,也承认宗教的上帝论,但它不承认自己是二元论,而标榜自己是多元论。

实用主义有很多论点:一是强调理论是控制现实的工具,也就是说,现实事物可以被人为地改变;二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逻辑和推理是第二位的;三是认为信仰是否正确取决于它们是否会对现实带来实际的影响;四是认为理论和真理都必须产生效果才成立,即理论是行为结果的一个假设,是一件工具,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现实;五是强调行动和经验至关重要,且优于教条和僵化的理论;六是主张理论的概念来自结果,真理必须经过实际印证。

实用主义像一个方法论,助推很多哲学流派产生,如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学派、逻辑经验主义和神奇学派等,目前,很多人表示自己从实用主义中获得了信心,并产生了战斗和生活的坚强意志。实用主义把哲学从单纯的研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思维体系,提升到一种研究和批判的方法,并把理论解释成结果的反映,把实践当作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

实用主义的特点就是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和行动的效果,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归结为行动的影响力,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武器,把真理归结为行动的结果。实用主义的精髓正如其创始人皮尔士所说:“实用主义认识行动的效果,并为行动提供信念,因为思维的唯一职能就是确立信念。”要了解实用主义的优点和先进性,我们需要从以下五点深入分析。

第一,实用主义的方法。

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就是以效果和作用为基础,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生活作用方面的度量标准都是一样的,这就有效地调和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巨大矛盾,实用主义和传统哲学最显著的不同就是从方法着手谈哲学。在实用主义者眼中,哲学基本等同于问题和方法,即实用主义不是揭露世界本质的系统哲学理念,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方法论。

实用主义者用特殊的思维重新诠释了哲学,跳出了亚里士多德生硬的主谓语逻辑结构,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建立一种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的本质就是不讨论概念,也不关注概念本身,而是探求这个概念所能产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实用主义刻意忽略了假设中最先存在的事物,只关注最后出现的事物。

实用主义者认为,任何概念、理论都是不完整的,都不是对这个世界的正确反映,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效果,才是概念和理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功利和效果至上原则。

第二,实用主义的经验。

实用主义反对把我们认知的主体和经验同被认知对象的主体、经验分离,因为从传统哲学来看,物质和精神是完全不同领域的概念和观点,也是造成流派分析和矛盾的根本原因。我可以用经验的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

经验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客观或主观,它是超脱于物质和精神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纯粹的东西。经验有很多种含义,既包括一切主观的东西,存在心理意识和认知,也包括各种物质和事件等客观的东西。经验本身不包括任何行为和材料,而物质和精神就是对经验进行研究和反省的产物,对象和主体、自然和经验都属于经验体中的不同方面,不能脱离经验而单独留存。与以前人们对经验的看法相比,实用主义者对经验的理解主要有三点不同。

(1)用生物学、自然科学、心理学分析经验,认为经验不是知识,也不是人脑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种意识活动或意识流适应外界环境的活动总体。

(2)经验活动是能动的,不像动物那样,会消极地被环境左右,并被迫适应自然。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强,有意志力,有智慧,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并运用意志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最合适的行为,甚至是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所以,人类和外部世界联系所形成的经验并不是具有记忆特性的知识,而是充满变化的,是由现在通向未来的过程,是利用过去的经验使现有经验发生变化,并使未来更和谐的经验。

(3)实用主义者不承认经验和理性的对立作用,他们认为,理性要素本身就存在于经验之中,经验并不需要进行归纳综合,因为它本身就存在联系和归纳的系统。理性是经验无法摆脱的,可以对经验进行合理的驾驭,并控制和调动人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另外,理性还可以调节旧经验和新经验之间的关系,以便使人类更好地适应大自然。

第三,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经验论关系密切,人类的所有认知和思维都是经验的一种,是人的适应能力和反应的表现。认识的目的是适应和改造环境,并使之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从而使人的日常生活变得轻松、快乐,且同时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所以,人的认知属于后天,并不是先天存在于大脑中。

真理由经验产生,是连接经验与经验的纽带,如果有一种观念可以把旧经验和新经验结合起来,并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实际的利益,那这种观念就可以称为“真理”。所以,观念能否成为真理,不是由概念本身的逻辑性决定的,而需从观念的效应来判断,这种以有效果和无效果来区分真理和谬论的标准避免了很多争端。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有用即真理”,也就是说,无论是观念、理论还是更简单的概念,其正确性的表现便是成为人们生活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如果一种理论或观念帮助人们摆脱了痛苦和烦恼,那就说明它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它是有效且可靠的,否则,即便这个理论或观念再符合逻辑,那它也是虚假的。

第四,实用主义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实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用主义尚未形成时,形而上学派的一些学者就通过讨论历史社会问题来表达自己的实用主义观点。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示:“所谓历史,无非是根据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编织出来的事物的积累,没有任何客观规律性。”

学者霍尔姆斯认为,法律就是人们任意创造出来的行为工具,法律的制定标准没有逻辑和规律可循,只是满足多数人的期望。我在《信仰意志》一书中就对机械论的历史观进行了深刻否定,因为历史没有任何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

因此,我们在分析历史的时候,应当以具体的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为中心,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有的社会历史哲学进行修改。目前的社会历史哲学都妄想用一种普遍的概念来概括历史问题,即将各种零碎的历史概念概括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理论,这就抹杀了各个不同历史问题的特殊性。而实用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取消那些普遍的历史理论,转而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并积极探索应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方法。

第五,实用主义的伦理学。

实用主义以行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把道德看作应对环境的工具。实用主义者反对传统情感主义将自然科学同伦理学分开、将事实和价值分开的观点,提出建立完整而综合的伦理学观点。

在经验论的概念下,实用主义把价值和事实、心灵与事物、客观和主观有机地融合起来,指出道德内部同样存在经验,善与恶就是由人类在生活中的经验所形成的。实用主义将观念、定义、理论等常识的真假同道德上的善恶联系到一起,所以,我可以明确地表示,“真理即是善”,只要一个人的观念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益处,那它就是真理,是善的。道德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和事实的正确反映,而是人根据自己的愿望、意志和信仰发明创造出来的,因此,道德和真理具有同等的性质,都是人们应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工具。

道德分为道德生活、道德境遇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境遇是道德的核心环节。在人的自然生活中,只有当人遇到棘手的事情,需要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道德境遇才会出现,并产生道德方面的问题。有关道德的定义只能从具体的事件中产生,而且,任何道德概念都只是行为的假设,是应对实际情况的应激性措施,而已经根深蒂固的道德准则是个人进行价值选择的障碍。

道德也可以看作人类应对大自然和社会的一种高级活动,其根源在于本能,是人自然本性的流露,是人类面对复杂环境时产生的主观经验和感觉,如果抛弃人的主观性,事物便不再具备任何道德属性。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衡量道德的标尺,现在的利益就是道德选择的唯一标准,而善的要求就是满足这一标准,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那就称之为恶。所以,道德价值就是关于我们对事物采取的行动能否满足需求的一个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