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4.新瓶装旧酒——真理与真理的博弈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号称掌握真理的学者也越来越多,规律从最初的几个、几十个发展为现在的数万个,而且速度仍然呈阶梯式增长。很快,人们发现不同学科的公式和定理有很多都是相互对立的,也就是“真理”竟然不是唯一,而是有多种,那些自以为得到上帝青睐的科学家也许只是得到了一个虚假的安慰。很快,学者们发现,理论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并不一定是对实际情况的正确反映,只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事实的一个方面而已。不过,我们也应该肯定理论的重要性,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理论就是学者们观察自然得出的记录与报告,这些记录和报告都是用语言写成的,而语言可以有多重表达形式,并不是唯一的。

所以,人类的盲目和武断将普通的观察报告当成了所谓的真理,这是非常滑稽的。就像我们知道很多哲学流派中知名学者的名字,如胡西恩、里昂、庞加莱、米卢、皮尔森、马赫、奥斯特瓦尔德和西格沃特,只要我随便提出一个人名,我的学生就能轻松地说出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且,他们还知道更多的名字,甚至超过我。但可惜的是,这些和那些鲁莽的学者发现的规律一样,都只是几个代名词或一个记录,不具备通用性和唯一性。

在实用主义的大浪潮来临之前,教育家杜威和哲学家席勒率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向世人诠释了真理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而且他们的语言有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些哲人表示,我们思维中存在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并不是一回事,真理的深刻内涵是:如果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那它必须要和我们实践活动的某一部分产生联系。当然,想法本身也能算作一个不完整的实践部分,因为理论可以作为对实践的总结,它能让我们用最简洁的方法,从概念上快速了解这一具体事务,而不是在现象之中迷失,重复着各种无意义的推理。

可以这么说,对于真理中的观点,我们必须能够完全领悟和理解,并让自己在实践体验中游刃有余,将现实中与之相关的各个事物连接到一起。我们的理解还要稳定、有说服力、有一定的效果与价值,即便做不到这些,也应该能对现实产生一点微弱的影响。所以,从来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带有条件和局限的真理,而且真理一定能对实践起到一定的效果。

芝加哥大学对实用主义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学校里的专家提出了真理“功效”理论,后来又流传到牛津大学,并逐渐推广开来。在我们现在的思想中,真理必须能够对实践起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为真理。另外,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充其量也只有极限真理。

席勒和杜威先生还有他们的支持者在明白了实用主义的精髓后,看似没有做出什么突破性的反应,只是继续追随数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古典文化学者的步伐,事实上,他们在探索这些科学的原理时,减少了不切实际的理论分析,还增加了一些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直观的内容。例如,在研究昆虫的时候,他们用风干的方法去除标本上的杂物,或者直接研究亲本,得到特定的变体,然后通过纠正各种发音和名词进行相对严谨的总结,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领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总结方法在各个时期和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并对结果做出详细的记录。

杜威和席勒将重点挑选、细致观察和总结归纳作为产生新观点和新事物的重要方法论,这些过程总有雷同。个体已经储存了很多的旧观念,但却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新情况。有些智者很早就对一些旧观念产生了质疑,或者他们经过深刻的思考,发现新观念和旧观念自相矛盾,甚至观察到了很多旧观念的明显漏洞,而由于心中的某些大胆想法完全不能用旧观念来解释,最后他们内心会非常纠结,却不知道这个疑惑出自哪里。

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一方面,每个人都渴望创新,渴望用全新的思想应对全新的事物,并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另一方面,旧观念已经在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甚至成为每个人世界观的一部分,这是难以割舍的。在后一种情况下,人既想逃离过去思想的禁锢,又会不顾一切地想要拯救旧的思想。不过,人都有念旧的情怀,当新思想不断冲击大脑时,人们会试图改变最初的想法,最初的想法完成改变以后,人们才会改变其他想法。但最初的想法往往本能地拒绝改变,新旧思想在人脑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新思想便占据主导,但这时候的新思想已经不是原先的新思想了,它已经被同化,甚至已经融合到旧思想中。这种新思想介于纯正新思想和旧思想之间,是一种妥协的思想,兴许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到。

很快,这种新思想就被人们当作真理,它几乎保留了旧理论的所有内容,并尽可能地减少对旧真理的改动。和以前不同的是,此时的旧真理已经带上了无数的扩展插口,它可以不断吸收新的理论和思想,并逐渐融为一体。

一个背离了大多数人的认知、颠覆了先前所有经验的理论,即便是正确的,它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甚至会被认为离经叛道,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在探索大自然的时候,要在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同时,观察一下新想法是否能与旧思想实现融合,然后对新想法进行一定的整改,使之在不背离根本的前提下,让人们觉得可以接受。因为根据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思想本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遵从以上的基本发展规律,就能使新的真理甚至是革命思想在历史舞台上站住脚跟。我们要力求新真理同空间与时间、因与果、历史与社会以及以往的经验等没有明显的冲突,因为新真理永远是一个中间变量,是未来巨大变革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它使旧观念和新观念实现了融合,并尽量掩盖其中的不稳定性,尽可能展示其连续性。我们在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的时候,要看它所能解决的问题的最大量和最小量的数值。虽然我们都知道实用主义注重的是实践的效果,但这个效果要达到何种程度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目前,我们只能进行粗略的估计。因为在一个真理是不是比另一个真理效果更大的问题上,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们要想方设法迎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所以这个满意程度是非常有弹性的,还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有人会问:“旧真理和新真理到底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棘手但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自称把握了实用主义精髓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旧真理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旧真理的认同是最根本的法则,在日常生活中,这也常常是唯一不动摇的真理。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新观念的出现依然是强烈抵触,要么利用旧观念进行否定,要么全盘忽视,甚至恶意诋毁。

很多人都希望我举几个真理产生、发展和结束的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它们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出了很多事实,即增添了许多新真理,或者在旧真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内容逐渐扩大,待到将旧思想完全吞噬的时候,人们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个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