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第八章 思维谬误:人生之中隐喻难见的盲处

书籍名:《思维盲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维误区》    作者:威廉.詹姆斯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生物,人类也是其中之一,即便我们有着最为灵活的头脑,但也总有认知不到的事物。在古希腊文明时期,我们以为心脏是主管思维的;到了中世纪,我们又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星系都围着地球转;到了现在,还有大部分人认为设计万物的那个人是无所不能的,而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一片虚无。而实际上呢?宇宙并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人类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用一种新理论反驳另一种旧理论,但不管我们的理论怎样先进,比之后面出现的理论仍然会略显不足。从目前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无论在什么时期,我们总有认知的盲点。

有些人感叹生活的残酷,试图用轻生寻求解脱,实际上,这也是对世界不正确认知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我们的思维得到锻炼,而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追溯到意识,因此,对意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的意义、意识的流动性以及我们的认知便是破解思维盲点的有力武器。



1.人类思维无法认知的平行宇宙

单单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大自然的秩序并不能揭露物质或精神的本质,因为那只是看到了一种表象而已。现在,我希望大家可以感觉到,如果我能在这一小时的演讲中让大家明白这些道理,那我就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我们现存的自然秩序并不是一种核心秩序,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个完全不可见的精神秩序来充实这个并不完美的自然秩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更有价值,至少不会只为了肉体满足而活着。因为现在的颓废和荒淫很可能会成为以后的孽债,谁也不知道永恒社会的评价法则是什么。

当然,这样的看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这看起来诡异且不科学,我必须进一步对这些理论进行详解,以使你们不再用科学反驳我的行为。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总有一些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者只是承认感官系统感知到的事物,他们对“科学家”这个称谓再喜欢不过了,总是武断地抹杀一切他们不相信的理论,并说这些理论是“不科学的”。但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在过去的好几个世纪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于自然科学的认知,而且,科学人士作为一个大的群体,已经展现了很多让人羡慕的能力,以至于很多人对科学是如此崇拜,甚至失去了理智。

我在附近的很多大学中,不止一次地听到教授们说科学已经奠定了解释真理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在未来,我们只需要加入一些相关联的细节就可以了。但是,当我们对真实的情况进行认真推敲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思路是如何无知和愚昧,这表明科学的想象能力是很匮乏的。我很难理解,一个积极的推动科技发展的群体为什么会犯这样一种自大的错误。有许多科学理论在我们这一代产生,但又出现了许许多多我们以前从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能解释明白的问题只是九牛一毛。

我们看看科学的短暂历史,它始于伽利略时期,这位科学家发明了温度计和摆针,肯定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一代伟人。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开始信奉科学,并把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看作最高权威的象征。自伽利略以来,几乎每一位科学家都非常清楚自己一生都有哪些重大的研究成果,当我们崇拜他们时,他们会热情地教我们认识这个宇宙,并将他们的科学交给我们去传承发扬。在那个时代,懂得科学的人很少,即便是现在,科学家的数量仍然不到三分之一。

在远古时期,没有任何纸张或碑文能够记录人们的行为和语言,其实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快速地积累知识,渐渐地,人们变得越来越自大,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量已经足以征服全世界,足以了解宇宙的本质。而实际上,人们懂得的知识相对于宇宙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我们的科学就相当于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不管我们已经认识的事物是什么,至少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明确,那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被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所包围,这个更大的世界是超验的,我们很难依靠积累起来的经验或与生俱来的本能认识它。

不可知实证主义的学者经常在理论上承认某个原则,但却又表示这个理论也代表不了真实的事物。这告诉我们,我们没有权利做白日梦、妄想成为全知全能的人,也没有能力对宇宙中那些不可见的事物做出合理的猜测。因为我们的能力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还太过低微,即便我们已经提高了很多。当我们知道未知世界的存在时,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漫长的研究和等待——研究我们可知的世界,等待那个未知的世界自动开启。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我们无权对那个未知的世界做出任何自以为是的假设,当然,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立场。

如果一个哲学家对未知的世界漠不关心,没有任何重要的需求,那么他的生命就和未知世界所包含的东西没有任何客观或主观的联系,那么此时他选择中间的立场最为合适,即不相信任何一种理论。但事实上,中立的选择有其困难性,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科学家都不会采用模棱两可的理论。而且,中立也有其不可实现性,有一个鲜明的立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对事物提出质疑以及有自己的主见是对生活认真的表现,这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方式。

我们在拒绝承认某一个事物的时候会直接忽略它,然后继续其他的行为,如同这个事物根本不存在。例如,如果我对屋子正在变冷的说法不认同,那我就不会站出来,利用我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反驳,或拿着温度计像煞有介事地测量,因为这没有意义。我会开着窗户,不点火,穿着单衣在里面坐着,这就是最有力的否定。

再如,如果我怀疑一个人不值得信任,我不会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也不会在别人面前诋毁他,因为我只需在他面前严守我的秘密,不和他说就可以了。如果我觉得没有必要为我的房子投保,那我直接不去管它就可以了。同理,如果我不相信世界是神圣的,那我也不必开设各种讲座,长篇大论地解释我的想法,我只需要坚守我的理论,对其他事不屑一顾就可以了。我讲这些事例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不行动有的时候可以算作一种行动,也就是不赞成就相当于反对,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那些所谓的中立理论根本是不能生存的。

归根结底,那些提到兴趣的多方面性可以指引我们相信这样的中立原则的说法是多么可笑,而那些谈到兴趣的多方面性不能与未知世界的规则有任何关系的理论也是教条主义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人们内在的兴趣所激发的预测已经被证明有足够高的可行性,如科学的诞生。正是因为我们对完美逻辑的渴望和用数学提高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我们才有动力去钻研隐藏在缝隙之中的、不容易看到的自然规律。目前,已经确定的自然规律和科学事实首先建立在人们的需求基础之上,我们要为之付出很多。

我们可能无法说出对这些的需求是为了什么,但我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它们。达尔文的变异学说逐渐融入了生物心理学,有人说达尔文看到了真理。而实际上,我们肉眼可见的自然界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不是永恒的、具有精神性的本体。因此,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心需要与自然科学学者思想中对规律的需要是一样的。从古至今,人们的需求证明了后者的重要性和预言性,而前者却不具备,因为前者所表达的需求超过了宇宙,是一种超宇宙的愿望,而我们对于宇宙完全不了解,一些观点也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杜撰出来的,连丝毫的证据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