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洋葱阅读法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洋葱阅读法

第8页

书籍名:《洋葱阅读法 》    作者:彭小六


书中的一个章节或者一个片段

因此,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  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读书不再与读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图片内容来自成甲《好好学习》



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就是说不需要强制性要求每天定时定量地阅读,比如,现在只有5分钟,那可能打开书看一节的内容就够了。用零碎的时间去阅读,这就是我现在的一种状态。

千万别小瞧这个步骤,这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我们很厉害的一个招式,叫作“联机学习”。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学习都是在自己家里看书,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但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跟别人产生链接。

什么是“联机学习”呢?就是我们可以在一个群里学习同样的东西,可以互相讨论,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两个通过交流,就各自有了两个想法,你就收获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或见解。联机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其实就是我们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里向别人学习。





什么是碎片阅读


碎片阅读就是有目的地学习


首先章鱼哥会给大家重新定义碎片阅读。

碎片阅读不是说什么都学,而是有目的性地学习更多。  也就是说,你要带着目的和兴趣从一堆东西里找到想要的。





还记得前面的内容中我们讲的什么叫阅读吗?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内,以自己能够理解的程度去阅读。“碎片阅读”实际上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以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碎片化的内容。时间是碎片化的,碎片化时间内对内容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学习的内容也是碎片化的。





我们之所以常常觉得报了很多课程学习起来很累,却很少会花心思认真坚持,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只知道把输入端变得越来越多,却忘记了如何去消化,而只有把这些内容真正消化掉,才会变成输出。

我最近在“喜马拉雅FM”上听一个台湾省的老师讲的“小说课”,讲课人是许荣哲。他有两本同名的图书,大家在网上就可以买到。他在“喜马拉雅FM”上有两个节目都是专门教别人如何讲故事的,每节课大概十分钟,时长共计八九个小时,但是我平时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听这个课,怎么办呢?我利用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来听,在一周内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反反复复听了三四遍。那一周我没有听别的内容,而是把时间和精力专门用在收听这两个节目上。

那么我都记住了什么内容呢?其实我可能只记住了“一分钟讲一个故事”“三分钟讲一个故事”,以及“如何挂羊头卖狗肉”等比较核心的概念,其他内容我都忘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听这堂课给我带来的巨大收获。也就是说,我真正通过这些碎片化时间要去寻找和学习的正是核心概念。

其实如果你要学会讲故事,并不一定体系化地去学习,你只需要把讲故事的几个基本要素和一些套路集合起来。比如,记住六种场景和运用六个故事模型,把它们随机组合起来使用,六乘六就是三十六种了,当然你也有可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故事来。





碎片阅读的核心:概念


碎片阅读的核心:概念

注:图片内容来自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碎片阅读的核心是概念,所以你只需要学习一些概念,然后将它们进行组合就可以了。在这方面做得很厉害的是谁呢?我要介绍一个人,他就是李笑来,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的节目或者读过他的书。

其实无论是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还是《把时间当作朋友》,或者其他的文章,包括“新生大学”还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公众号,所有的渠道或方式,他都在做一件事情——把概念梳理出来。

有一次我在线下听他的“私房课”,他谈到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每天会列出六七十个概念,然后尝试在一年的时间里把这些概念讲清楚,在写这些概念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一些新的概念冒出来。所以他在一年里只要面对这些概念并找到诠释的方法,基本上他的文章或专栏就有了雏形。

如果你在“得到”app上看李笑来的专栏,就会发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就是在贯彻这样的理念,一周讲一个概念,在周一的时候把这个概念写出来,然后周二、周三、周四的时候,大家一起讨论,到周五的时候再把这些大家集思广益的东西整合起来,变成一篇新的文章。

有人会说:“这也太简单了,一周一个概念,一年只写了五十四个……”千万别小看这五十四个概念,因为这些概念背后是每个概念的彼此相连,盘根错节,所以当你知道的概念越来越多,你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见解也就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思路、层次和角度越发通透、有深度和广度。

个人操作系统



碎片学习的本质是概念学习



李笑来老师在书里说,如果一个人是操作系统的话,那除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论,我们的核心其实还是概念以及概念的关系。比如,你怎样理解金钱、阅读、学习、自由、爱情、努力,这些概念看上去很抽象,但正因为抽象,所以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当我们去行动的时候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比如,阅读这件事。有人觉得阅读就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情,当他对“阅读”这个概念这样理解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畏惧,会觉得阅读之后一定要记住,还得专门到学校里系统化地读。但是相信学完了“洋葱阅读法”,你会对阅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阅读实际上是以你为中心的、很自由的一件事。

那么这种方式是不是只有李笑来老师一个人在做呢?其实如果你多看多研究一下这些大神所写的内容,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概念。比如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专栏也是在讲概念,他讲的是每个人平时不太注意或者很容易理解错的概念。看吧,所有的一切都是概念和概念的连接。

《超级个体》全年内容安排暨个人成长知识地图





学会收集概念


当我渐渐明晰这一点的时候,接下来做的就是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学会收集并整理出自己的概念。



比如,我收集的图片(上图)很可能就是在阐述“伞兵思维”,这个概念简单讲就是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在他们入伍的第一天,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这样看的话,创业不就是伞兵思维吗?当我看到伞兵的图片、想到创业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概念就出来了——伞兵思维,即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成功的只有2%,我们处在被各种因素的包围中,随时都要做好准备进行“突围”。



我的印象笔记中也收集了很多概念,比如,“绿灯思维”,就是不要等到这条街上的绿灯全部都亮你才开车,而是这段路的绿灯亮了,你往前行进一点点,看到红灯停下,等待下一个绿灯。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行动,而不是说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开始。如果等所有东西都准备就绪,再一条路开到头儿,这样的情况往往不太可能出现。

还有一个“甜蜜区”的概念,往往会出现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巴菲特曾经提到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图。这张图上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美国棒球手,他保持了历史上最高的击中率,为什么他有那么高的击中率呢?就是因为有些球他会选择不打。也就是说,在一些重大比赛的时候,如果这个球不在核心的击打区域,他就选择不挥杆。赛场上,不挥杆真的可以吗?其实我是想让你知道,当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也要像这个棒球手一样,选择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一环,否则就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