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们要自学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我们要自学

5.3 不切实际的希望

书籍名:《我们要自学》    作者:张玳


这是一个“快时代”。以前从北京到广州坐火车要  20  多个小时甚至更久,现在飞机也就两三个小时。以前通过拨号上网,下载一个很小的文件也要等很久,而现在手机的移动网络都比它快很多倍。就连要横跨全国寄个东西,现在也常常一两天就能寄到。我们生活的节奏和速度在不断地提升。

虽然生活节奏比以前快了,但人们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速度并没有跟着变快。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准,积累足够的知识,不仅需要努力,充足的学习时间也不可少。

在我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希望。比如说,我觉得有些东西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临摹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怎么画都画不出原作那种感觉,不知道到底缺了什么。

后来,我看了一位画家的在线绘画教程,其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这位画家当时正在讲解他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绘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介绍了一幅金发男孩的画,这幅画看上去并不复杂。他是这样说的:

大家来看看这幅画,他的头发,我花了两个下午,差不多八个小时来画。

八个小时!这还仅仅是画头发,更别说其他更多细节的描绘了。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看着一个作品,从外行的眼光来看,乍一眼,总觉得它似乎非常简单。绘画是如此,钢琴也是如此。但实际上,看似简单的作品,往往需要花费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还需要做大量的练习。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吧。

在练习和正式绘画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并且要注意切合实际情况。不仅要了解(和验证)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对自己所能支配的时间和愿意花的心思有一个预先判断。

如果你只有  15  分钟,那么就画一点简单的画,不要要求那么多细节,也不要要求做到多完整和完美。除了画画,其他东西也是如此。对自己设定正确的期望值,就不会落得很失望。

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对人与人之间的特质差异有所觉悟。简单说来,就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自身的一些限制。

比如说,我在学习钢琴一段时间之后,就已经发现了我自己的一个重大问题——我的手特别小,最多只能勉强到  9  度。这意味着有一些跨度非常大,或者非常频繁的曲目,我基本上是弹不了的。这是个人的特质不同决定的,有的人天生手就非常大,可以轻松  9  度甚至更多,这我确实比不了。

这种实体的特质差异也许比较明显,但大脑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则不那么明显,这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希望。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好玩的问答,大概说的是,很多高考状元一类的,学习那么好,但是又超级爱玩,为什么啊?然后有个人回答道,当年自己没怎么努力,成绩也很好,有家长问他为什么成绩那么好,他总是说自己比较努力,然后其他家长就会教育自己的小孩,让他们更努力。但实际上,这个回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智商差太多了。

是的,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还有这种智力和思维模式的差别。坂本龙一在《音乐使人自由》一书中,不断强调自己不是主动学音乐,也不怎么练琴,甚至也缺乏同理心,但就是能写出好的音乐,弹琴也弹得不错。你奈若何?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马格努斯·卡尔森十三岁就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称号,而且还可以同时和多人对弈。莫扎特六岁就能作曲。这些都是“神童”类的人,和一般人有巨大的差别。

前面我们提到过“天才”,并且讨论过天才主要靠的是练习这个观点。这里必须要区别“天才”和“神童”,后者属于天赋异禀,或者智力及思维模式和常人有别。有时候这样的先天优势并不是靠练习能补足,所以我们也应该对此有所觉悟。

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的是《聆听音乐》的作者克雷格·莱特。他在课堂上就曾经大方承认,虽然大半辈子都在教音乐,也对音乐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但从未有过作曲灵感,也没有绝对音感。这并不妨碍他欣赏音乐和研究音乐。

总的来说,在设定目标和期望值的时候,一定要恰当。保持一定的压力,但又要符合实际的情况。期望过高,或者根本不切实际的希望反而会打击自己的信心,让学习变成痛苦的事情,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