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我们要自学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我们要自学

5.4 驱动和推动

书籍名:《我们要自学》    作者:张玳


我们做任何事都有自我驱动和外部推动两股动力,学习也不例外。虽然我个人一直都比较抵触外部推动,但客观地看,二者各有各的作用。

我自己也有过不少本来觉得不喜欢,没兴趣的东西,后来却变得很感兴趣的情况。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变化,实在难以得知。虽说很多时候家长的重压会让人变态,但也有不少重压造就人才的案例。在中国文化里,这被戏称为“黄金棍下出好人”。

关于这种外部推动,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那时候,我正在澳洲留学,周末有闲,又得到一位韩国牧师的邀请,到一个教堂参加活动。在这次教会活动上,我听到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演讲。演讲人是一位来自荷兰的牧师,讲的题目是为什么神有时候不答应人虔诚的祈求。其中有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也经常引用。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这位牧师有个两岁的儿子。有一次,他开车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半路上,儿子饿了,看到车上放了一瓶牛奶,就想喝牛奶。可是,那瓶牛奶在车上已经放了一阵子,已经有些腐败了,自然是喝不得。所以,牧师就告诉儿子,不能喝,这个坏了。他儿子才两岁,哪里知道这些,只知道眼前有一瓶牛奶,现在就要喝。他一直不答应,儿子也一直哭闹,直到最后,他去超市给儿子买了一瓶,儿子才消停下来。

在他看来,人就像是小孩,只想祈求眼前的东西,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好坏。而神则更为成熟,知道小孩真正想要的是新鲜美味的牛奶,而不是喝过期的牛奶拉肚子。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有时候(特别是年少轻狂的时代)我们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父母或者长辈有时候确实能看出点端倪,然后指出正确的方向,只不过,绝大部分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来引导小孩,而且也没有耐心或者时间。

外部的推动不管好坏,都只能支持开始那一部分时间,剩下就全靠自己了。如果在外部推动消失之后,你就完全没有了动力,那也许你对这个东西根本就不感兴趣。这就像是物理课上的小车,人为推了一把之后,总会因为摩擦的原因停下。要让它继续走要么就继续推,要么就零摩擦,要么就给它动力让它自己跑。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理想,不可能没有摩擦,外部推力也不可能一直存在,所以只有形成自我驱动,才能继续学习下去。

自我的驱动力来自于对于学习对象的爱。这样的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让人不断去探索,去学习,而爱又来源于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可惜的是,在我看来,好奇心是无法后天培养的,在人的基因里面。如果你是一个好奇心旺盛的人,那么你从小就会很好奇,就会喜欢问为什么,就会喜欢去探索——不管是探索外部世界,还是自己的内心。如果你本身就没有好奇心,那后天也没办法培养。不管是人物传记,或者道听途说,也没听说谁是小时候特别冷漠,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提不起兴趣,通过后天培养,养成了旺盛的好奇心。这本身也不合理。

虽然后天无法培养,但我发现有时候好奇心只是被压抑了,或者尚处于蒙昧状态。比如说,我在年轻的时候,更喜欢那些歌词直白、节奏强烈的流行歌曲;而年龄稍微大一些了,成家立业,心态更加平和之后,却又开始喜欢更加抽象、层次丰富的古典乐。并不是年轻时对古典乐不好奇,只是因为青春期的冲动和狂热让人更偏好于流行乐而已。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数学,这些传统学科也是如此。在懵懂阶段,刚刚接触到这些知识和信息,就是以一种相当枯燥、不友好的形式,自然会对其产生非常抵触的情绪。而后来,百家讲坛的兴起,易中天和王立群那优雅而风趣的演讲形式让我们领略了历史的美,《思考的乐趣》这样有趣的数学书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美,《量子物理史话》和《时间的形状》让我们看到了思维和物理的美——原来这些“枯燥”的东西这么有趣。好奇心等级一下就上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总的来说,自学者应该学会客观看待推动和驱动两股力量。推动力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作用,不过,驱动的力量才是长效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来自于爱,而爱又来自于好奇心。虽然好奇心后天无法培养,但我们不必过早对好奇心下判断,有时候,不经意的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视频,就能让我们找回原来被压抑或者未能萌芽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