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深度连接:让优秀的人都为你所用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深度连接:让优秀的人都为你所用

在目标弧线上增添更多的点

书籍名:《深度连接:让优秀的人都为你所用》    作者:杰西.沃伦.特维罗



在创业初期,孟脱不断地从一个失败跳到另一个失败,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日子。他通过建立艺术家在线社区开始,一开始赚的钱很少,必须兼职才能支付账单。最终因为赚不到足够的钱,不得不关闭了公司。

此后,孟脱再次尝试。他创建了一个社交网络。但不幸的是,同一时期另一个社交网络——脸书发展得特别强劲。所以,他再次失败。

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很让人泄气。状况最差的时候,孟脱不得不搬回家与母亲同住,并在一个电话服务中心工作。因为这是他当时能找到的唯一的工作。但孟脱还在不停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经验、不停地编码、不停地努力工作。

美国硅谷一度带来了许多机遇,孟脱也去淘金。他在那儿工作了大概18个月。然后,签证到期了。获得一个新的签证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雇主决定把孟脱开除。因为签证的情况,没有人愿意再雇用他。他又一次失业了,因为无法应付高昂的房租和医疗保险,不得不离开美国。

失败不断地打击着孟脱。接下来会是什么呢?回到加拿大,并找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吗?不!相反,他决定与女友用一年的时间去旅行。在此期间,他又开始了一个项目,开发一个叫作素描(Sketch)的新软件。

素描是专门为设计师准备的一个软件程序。孟脱以前掌握的有关设计和编程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让他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尽管一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停车站、弯路和挫折,对激情和冒险的承诺始终引导着他的行动。他知道,失败只是过程中的一部分,只是目标弧线上的一个的点。

如果你有机会与非凡的人士相处,问问他们最困难的时期是什么样的。他们会有很多故事讲给你听,但通常不会告诉你那些天要塌下来的时候,那种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时刻。失败、怀疑、更多的失败、然后成功,这些人通常会讲给你这个序列末端的故事。但在现实中,所有的步骤你都要面对。

我在第一次创业失败时,也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一直怨恨和愤怒;要么接受失败,重新出发。在初期的颓废后,我选择了后者。

当你没了工作,周围人会给你许多找新工作的压力,尽管他们并不是故意这样的。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只是大家都被社会训练到必须遵从常理去生活。人们想知道我下一步的打算,我却没有答案。他们会问:“你发简历了吗?”每次听到这句话都被刺痛,因为我不想“发简历”。对我来说,这意味着要回到僵尸乐园,这太可怕了。

其实,当我走出公司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下一步行动。很多年前我就想写一本书,但它似乎像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在离开公司前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制订了一个名为“不管了,做就做了”的计划。我决定写这本书。该决定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以前那个自信的我,那个总是告诉自己要做疯狂事情的声音。

成功和失败都是一条线上的两个点,我们不断地在这些点之间体验生活。最聪明的人是那些不断奔向下一个点,用兴奋填充点与点之间时间的人。他们津津乐道地反思自己的努力,无论是成功或失败。每个点都产生强大的经验和宝贵的回忆,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因此,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在目标弧线上增添了更多的点?



不要偏离最佳利益


如果创业一切顺利的话,你可能会有扩张的冲动——获取更多资金、雇用员工、买一间更大的办公室。这些是令人兴奋的,但也可能是令人窒息的。如果你以自己为核心打造一个组织,最终会得到比在僵尸乐园还要少的自由。因为你要对很多人负责,对很多事情承担责任。无论你从事何事,在发展壮大的时候务必十分警惕:更大并不总是更好。这里有一个来自《返工》[17]的案例,本书的作者是37个信号公司(37Signals)的创始人:

如果哈佛或牛津愿意建立分校,多聘请数千位教授,把学校开遍世界各地,那么它们会变得更出色、更有名气吗?当然不是。衡量大学教育水平的方法不是看规模大小。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用规模去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呢?

你在追逐什么呢?更多的赞美、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权力,还是快乐、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做出决定的自由?不管是什么,你最好找到答案。否则,你很可能把自己锁在了一个新笼子里。

如果你已经失去了对某事的激情,但退出会影响团队其他人怎么办?该不该因为对整个团队利益所做出过承诺而咬牙坚持呢?

不,你仍然需要退出。因为缺少了激情,你便不能再履行承诺,而且成了团队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反而会拖累其他人。实际上,你尽早脱离才符合双方的最佳利益。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用无形的手比喻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性。他认为,自身利益的驱动创造了对整个社会的最佳结果。这个概念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合,帮助你做一些艰难的决定,比如辞职。事实证明,出于自身利益所做的决定,通常对其他人来说也是最佳的决定。



保持勤奋和敬业


只要你勤劳,就会在前方的某处找到成功。辛勤工作和献身精神一直是孟脱生命的一部分,已成了他的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东西。

他解释说:“重要的是让那些勤劳的人包围着你。有一个能激励你更加努力工作的环境是很重要的。我的妈妈是我遇到的最勤奋的人之一。如今她54岁了,仍然每周工作70小时。疯狂吧?当你被这样的人包围,将别无选择,只能告诉自己:‘如果这辈子我没有做成任何事情,就白活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约束。”

小弗洛伊德・梅威瑟是世界上最好的泛级别拳击手,收入也是世界级别的运动员里数一数二的。知道他的座右铭吗?勤奋、敬业。他训练的时候,团队会大喊他的座右铭。一组人大喊:“勤奋!”另一组喊:“敬业!”口号的速度和音量会随着梅威瑟训练强度增加而增加。梅威瑟忍受艰苦的训练,每天两到三次,经常训练到深夜,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就是他成为大咖的原因。他为拳击而活。

要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绩,你需要认真、专注并全力以赴。也许有人质疑梅威瑟的土气或嘲笑他的傲慢,但很少有人质疑他在拳坛无与伦比的成就,以及敬业精神。名人之所以能成名,是因为他们在天赋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勤奋工作。他们不断地打磨自己,从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