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隐性—攻击型人格

书籍名:《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作者:佐治.K.西蒙


作为攻击型人格的亚型,我们预期隐性—攻击型人格会具有自恋人格的一些特征。但隐性—攻击型人格也有许多独特的属性,使其真正成为攻击型人格的独特亚型。隐性—攻击者与其他攻击型人格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斗争的方式不同,他们会用巧妙的、隐秘的方式追寻想要的东西和凌驾他人的权力。总的来说,他们在性格障碍方面更加严重,也有一定程度的神经症。他们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和行为意图,不仅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隐性—攻击者碍于面子不喜欢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操控者知道,如果他们正面进攻,就会遇到阻力。“克服”障碍最好的方法是“绕着走”,他们擅长秘密地、全力以赴地斗争。

一些人格理论家提出,隐性—攻击者或控制型人格者的基本特征是从蒙骗受害者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失调的兴奋。但我相信,他们的主要目的和其他攻击型人格者是一样的,只是想赢,想找到实现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我发现,他们的主要属性包括:

·  隐性—攻击者总是想要得偿所愿或者赢。对他们,也是对所有的攻击型人格来说,每一种生活情境都是一种挑战,一场力求胜利的战争。

·  隐性—攻击者寻求对他人的权力和统治。他们总是想要胜人一筹,掌控一切。他们使用大量微妙但有效的策略,获得和保持人际关系中的优势。他们使用特定的策略,使其看起来更像是别人主动放手、撤退和让步,实际上隐藏了自己的攻击意图。

·  隐性—攻击者看似文雅、潇洒、迷人。他们知道如何“美化”自己,如何瓦解你的抵抗,知道说什么、做什么能让你放弃直觉上的怀疑,拱手让出他们想要的东西。

·  隐性—攻击者也可以是肆无忌惮、卑劣无耻、报复性很强的战士。他们知道如何利用你的弱点,在你动摇的时候加强攻势;他们知道如何在你毫无意识、措手不及的时候抓住你,在你受挫或占上风时把你拉回战场。对他们来说,除非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赢定了,否则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  隐性—攻击者的良知受损。像所有攻击型人格,他们缺乏内部的“刹车装置”。他们知道对错,但不会让是非观妨碍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对他们来说,结果总是比过程更重要。因此,他们总是在自己的真实意图上自欺和欺人。

·  隐性—攻击者在人际关系中是施虐者和剥削者。他们将别人视为游戏(比赛)中的棋子。他们厌恶弱点,也会利用他们在“对手”身上发现的每一处弱点。

像其他类型的人格一样,隐性—攻击者在病理学程度上也有不同,最严重的情况远远超出人际操纵的层面。严重的隐性—攻击者能够用外在文雅甚至迷人的社会属性,掩饰其相当程度的冷酷无情和权力欲望,有一些甚至可能是心理变态者。

区分隐性—攻击人格、被动—攻击人格和其他人格类型

被动—攻击和隐性—攻击在行为表现上有诸多不同,被动—攻击型人格和隐性—攻击型人格也大不相同。米隆阐述被动—攻击或“消极”人格者的主要矛盾是采用独立还是依存的应对方式。被动—攻击者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又害怕自己不能有效实现目标。他们的内心矛盾在于是防御他人还是依存他人共建一个人际网络,他们长期渴望和寻求别人的支持,但也因为厌恶处于依附或从属地位,而常常试图通过拒绝与那些提供有力支持的人合作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个人权力。他们在选择面前优柔寡断,还会抱怨你先做了决定。当你在做一些事时,他们会犹豫要不要参与进来。当你们在争论时,他可能会感到厌倦,想要逃离。但又害怕真正离开后,可能会在情感上有被遗弃的感觉,所以他们选择留下来,“噘着嘴生闷气”,等着别人央求他解释生气的原因。与被动—攻击者一起生活很艰难,因为你觉得无法取悦他们。斯科特·韦茨勒(Scott  Wetzler)在《与被动—攻击者一起生活》(Living  with  the  Passive-Aggressive  Man)一书中,虽然经常把被动—攻击和隐性—攻击混为一谈,但他详细地描述了被动—攻击人格的特征,以及与被动—攻击者一起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被动—攻击人格的治疗过程也具有传奇色彩。他们可能会发“牢骚”和抱怨治疗师给予的支持太少,但当治疗师试图给出一些建议时,他们又必然会开始用诸如“话是这样说,但是……”的话语以及其他微妙的形式消极抵抗,与治疗师的建议“背道而驰”。大多数治疗师可以很容易区分对羞耻感过度敏感的“矛盾”人格和狡猾算计的隐性—攻击人格。但有时,治疗师对精确的术语并不熟悉,为了突出攻击型操控行为的微妙性,治疗师经常错用“被动—攻击”的标签来描述操控者。隐性—攻击人格和强迫人格也不同。我们都了解完美主义者,他们高度细致并且有条理。当需要人来审核纳税申报表或进行脑部手术时,我们尤其看重这些人格属性。是的,有些强迫人格也会强硬、独裁、刚愎自用和控制欲强,但这是因为这部分强迫人格刚好也具有隐性—攻击属性。一个人会将他们对原则和标准的所谓的承诺作为工具去行使统治和支配他人的权利。兼具隐性—攻击属性的强迫人格者,是那种会试图把自己的标准强行灌输给别人的人。

隐性—攻击者与自恋者不同,虽然他们有自恋者几乎所有的特点,但是一个过于关注自己的人不一定会试图操纵他人。自恋者可能会被动地漠视他人的需要,那是因为他们全心全意地关注自己。但是,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漠视他人的需求,故意欺骗和虐待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一些研究者区分出了良性和恶性的自恋者。但我认为两种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自恋者是全心关注自己,对他人的权利和需求漫不经心的人;隐性—攻击者是习惯性地利用和迫害他人,除了自恋,他们还有明显的攻击。因此,自我中心者巧妙地利用和操纵他人,不仅仅是自恋者,也是隐性—攻击者。

大多数隐性—攻击者并不是反社会人格者。无视他人的权利和需求,良知受损,积极获得优势,从明目张胆的犯罪或公然的侵略中侥幸逃脱。虽然这些看上去像是反社会的标签,但是事实上,有些反社会人格仅仅是将操控作为他们手段中的一种。操控者尽管有能力,但不会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犯下罪行或暴力攻击他人。前文已经多次准确地描述了操控者算计的、秘密的、控制的人际风格,他们被称为反社会、恶性自恋,甚至是斯科特·派克说的“邪恶”,许多人还因感受到攻击方式的微妙性而将其称为被动—攻击。但这些标签并没有准确地定义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大多涉及隐性—攻击的操控和习惯性操控才是隐性—攻击人格,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同样重要的要记住的一点是,操纵者除了隐性—攻击倾向,还可能有其他的人格特征。所以,除了操控,他们可能会有自恋、强迫、反社会或其他倾向。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它可能是短耳朵,也可能是长耳朵;它可能有很多头发,也可能没有头发;它可能是棕色,也可能是灰色;但如果它体形庞大,而且有象牙和象鼻,那它就是一头大象。”和你打交道的人,只要早早显现了其核心属性,不管他们还能是什么,他们首先就已经确定是隐性—攻击者。

因为掠夺—攻击者或心理变态者非常善于操控,有些人可能会倾向于认为隐性—攻击者就是程度较轻的心理变态者。这个说法无可厚非。心理变态者是最危险、最狡猾的控制型人格者。幸运的是,他们也是最少见的。本书描述的控制型人格者是更常见的,虽然他们也会给受害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破坏,但不像心理变态者一样危险。

一个人是如何成为隐性—攻击者的

隐性—攻击型人格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我遇到过的人中,有些人的早期生活有被虐待和忽视的经历,他们变身强大的“斗士”只是为了保障生存。我也遇到过很多人,尽管生长在最优越和富足的环境里,但还是想为生活争取更多。这似乎需要“追溯”到社会化过程的初期,他们性格形成的各个阶段都受到过度斗志的深刻影响。不管受先天或后天哪个影响更多一些,他们在童年的发展过程中,就已经过度习得了攻击型人格者的属性,而又没能学会控制攻击性的方法。在与隐性—攻击者接触的过程中,我概括出隐性—攻击者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不足:

·  他们从未掌握什么情况下的斗争是必要和适当的。对他们来说,日常生活即战斗,任何阻碍他们获得想要的东西的人都是“敌人”。他们痴迷于“赢”,时刻准备投入战斗。

·  他们从不允许自己从长远角度取得“胜利”,因为那意味着要在短期内有意识地做出让步、承认或屈服。他们没有意识到,有时暂时妥协反而是最好的选择。他们一味讨厌屈服,这阻碍了他们在当下做出小小的让步,以便获得长远的胜利。

·  他们从来没有学会如何建设性地或适当地战斗。也许他们已经不相信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公平地赢得斗争,也许他们从来不愿意承担失败的风险。有时,也许仅仅因为他们发现隐秘的战斗是如此有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熟练地通过秘密的、隐蔽的方式战斗,获得“胜利”(至少在短期内)。

·  因为讨厌屈服,他们决不允许自己认可失败带来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好处。我认为,这可以用来解释攻击型人格(性格障碍)者为什么没能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那些我们期待他们学会的原则。生活中真正的学习(内化)需要服从权威的、权力的或道德的原则,攻击型人格者不愿意改变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服从。

·  他们从未学会超越自己幼稚的自私和自我中心,没有意识到他们不一定有权利追求他们想要就要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整个世界是盘中餐,他们擅长通过操纵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这进一步膨胀了他们本就浮夸的自我形象。

·  他们没有学会真正地尊重和同情他人的弱点。对他们来说,每个人的弱点只是他们可以利用的对象。他们只会蔑视弱点,尤其是情感弱点,熟练掌握寻找并按下其受害者的情绪“按钮”的方法。

隐性—攻击的沃土

一些职业、社会机构和工作领域,为攻击型人格者操控他人提供了大量的机遇,政治、法律或宗教都是典型的例子。我不是说,所有的政治家、法律工作者和宗教领袖都是控制型人格者,但他们是隐性的权力寻求者。在努力工作的掩饰下,操控者不由自主地被权力吸引,利用绝佳的机会发展自我,行使相当的权力。最近一直占据热门话题的电视布道者、受人追捧的领袖和政治极端分子,周日晚上电视“成功学”的兜售者和激进的社会活动家,使用的手法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隐性—攻击的策略毫无差异,只不过这些案例更极端一些。攻击者使用的操控策略越狡猾越熟练,越容易升级到实质性和影响性的程度。

了解和应对操控者

受害者很容易成为隐性—攻击者的傀儡。任何想要避免受害的人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熟悉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的特点。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操控手段是什么。只有熟悉这些,你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才会将其识别出来。在下面章节中的故事中,我会用一种更容易理解隐性—攻击人格特点的方式展示出来。

·  熟悉隐性—攻击者操纵和控制他人的策略。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隐性—攻击者会如何表现,还应该提前判断他们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一般来说,我们都能够预料到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赢”,但了解他们常用的“战术”是什么,准确地识别他们正在使用的战术,才是避免受害的最有效的办法。

·  要意识到恐惧和不安会使我们更容易沦为隐性—攻击者的傀儡。要了解自己的弱点,这样才会为有效应对操控者提供重要助力。

·  了解你能在行为上做出哪些改变,可以减少你受害和被利用的可能性。第十章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技术,使用这些技术会从根本上改变你与他人的互动过程的本质,帮助你更有效地应对那些可能会操纵和控制你的人。

接下来几章中的故事旨在帮助你更加熟悉操控者的特征。每一章都会突出一种典型的隐性—攻击人格,每个故事都将突出展现操控者的主要目的、操控者用来发展自身的最有利的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受害者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