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真相与错觉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愚见一:锁着门的地下室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贝蒂·德雷珀走进心理医生的办公室,摘掉围巾和外套,小心翼翼地瘫倒在一张黑色皮沙发上。医生没说一句话,严肃地坐到贝蒂身后的扶手椅上,手中拿着笔记本。贝蒂深深叹了口气,停了一会儿,开始讲自己对即将到来的感恩节的感受以及自己有多么焦虑。医生坐在她视线之外的地方,盯着手中的笔记本,在贝蒂自言自语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打断她,只是时不时地发出“嗯,啊”的回应。

“反思一下还真管用。”贝蒂在一番自言自语后自信地说,但真的是这样吗?这是《广告狂人》(Mad  Men)第一季中的场景,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61年。由于时常感到极其焦虑,贝蒂只得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然而经过数月治疗,情况并没有任何改观,她的丈夫唐·德雷珀对此开始有些不耐烦。“这是个过程,”医生安慰唐,“你得相信这个过程。”

精神分析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可能也会这样告诉唐·德雷珀。弗洛伊德于1896年提出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余下40年的职业生涯都在不断实践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灵魂有个未知的部分,潜伏在人们的意识中,这一部分巧妙地压抑着关于自我的重要信息。[19]心理医生的工作,就是通过深入专注的分析发掘出这些偶尔令人痛苦的领悟,而分析过程通常要许多年[20](像贝蒂·德雷珀这种情况,假如她没发现心理医生把她们的谈话内容都告诉了丈夫(即便在当时,这样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可能未来10年都要待在心理医生的那张沙发上了)。接下来本书将提到,不管你是否在接受治疗,都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创建了关于内在自我意识最强大、最持久的谬论。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在20世纪备受尊重和推崇,但在21世纪却遇到诸多挑战。比如,心理学家托德·迪弗雷纳没给弗洛伊德留一点情面,宣称“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哪个杰出人物能像弗洛伊德那样难以置信地几乎所有话都说错了”。[21]弗洛伊德由于没能科学检验其方法,受到了应有的批判。甚至有人指责他行为不道德,比如伪造病人档案只为结果更符合自己的理论。[22]许多人称弗洛伊德的方法往好了说是不起作用,而实际上可能会导致一些病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恶化。[23]比如著名的“狼人”塞尔吉乌斯·潘克耶夫案例,弗洛伊德预测其严重的焦虑和沮丧情绪已得到控制。不幸的是,潘克耶夫与其想法并不一致,接下来的60年依然接受着精神分析治疗,他称这位精神分析学家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影响是场“灾难”。[24]

尽管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已备受质疑,但他对自省假设产生的持久影响,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大多数人仍相信那个如今已被揭穿的许诺,即通过深入的心理挖掘,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洞察力,不管是通过心理治疗还是其他任何能实现自省的方法。[25]弗洛伊德肯定无意识状态的存在,这是正确的,但对这种状态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却完全不得要领。具体来说,弗洛伊德相信可以通过心理分析了解人们无意识的想法、动机、感受以及行为,但研究已经明确表明不管多么努力,我们都无法了解上述内容。[26]这就像人们的无意识被困在一间锁着门的地下室里,弗洛伊德相信他已经找到了钥匙。但现代科学家已经证实根本没有钥匙(和《黑客帝国》中根本没有那个汤勺没什么两样)。换句话说,人们的潜意识并不像一扇上了锁的门,而更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金库。

如果弗洛伊德的方法不会产生洞察力,那么这算是对全力发掘自身潜意识这种最著名的治疗方法的控诉吗?[27]当然,精神疗法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实证支持,比如帮助配偶及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调节沮丧和焦虑等失控情绪等。但一些发现并不支持精神疗法会提升自我洞察这一假设。首先,安慰剂效应可能会解释一半的治疗效果。[28]换句话说,只要心里想着这一疗法可以帮助我们,其实它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另外,咨询心理学家珍妮弗·莱克指出,成功最重要的预示不是心理医生使用的方法,而是她与客户的关系。[29]但是,有些人(包括20%的自我意识独角兽)已经完全将精神疗法视为一条通往洞察力的道路,这样的事实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心理治疗呢?

所以,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或许不是“精神疗法有用吗”,而是“如何通过心理疗法最大限度地挖掘洞察力”。[30]因为这一疗法确实能起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尤其是在人们巧妙使用且承认其潜在局限的情况下。

当务之急就是选择正确的方法——少关注自省的过程,多关注洞察力的结果(即七大支柱,比如价值观、反应、模式等)。洛杉矶的临床心理学家拉若·菲尔丁博士认为,“精神疗法中自我反省过多的危险之处在于,我们编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把我们困住了”。换句话说,我们不应一味想着自己有多么颓废,而应该专注于自己能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取得进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菲尔丁专门从事认知行为疗法研究,她解释说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就是通过“熟练地自我反省”来发现徒劳无功的思考与行为模式,这样就能在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凯伦的故事为例,这一方法可能会让她意识到领养事件给自己造成的久久难以抚平的精神创伤,转移其注意力,让她放下执念,改变对她无益的行为模式,让她理解这一事实后向着目标继续前行。

另一条建议就是采用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在治疗期间都适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对一些真相和解释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采用弗洛伊德通常的做法,寻求一个根本原因来解释大量感受和行为。这一思维方式需要放弃对某些事的欲望,土耳其心理学家厄梅尔·希姆谢克把这种渴望叫作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毫无疑问,进行自我反省(甚至买本类似本书的书)最常见的动机就是最终可以彻底地了解自己。

但矛盾的是,对自我执着而坚定的探索,正是内在自我意识的敌人。为什么?因为这样做会使人看不清许多细微之处,比如如何思考、感受、行动以及与周围世界交流。希姆谢克称这样会“阻碍人们就(自身)遇到的问题搜寻或提出其他观点,(因而)会破坏自我反省的……有效性”。[31]对绝对真理的追求不仅会使洞察力变弱,还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沮丧、焦虑以及反刍(很快我们会回到这一话题)。我的研究有个有悖常理的发现,那就是当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放弃这种需要时,不管他们是否接受精神疗法,都越发拥有自知之明(想要快速判断你对绝对真理的需求程度,参见附录J)。

那么,精神疗法对内在自我意识有什么作用呢?将其视为一种可以寻求新视角并且有助于自我探索的工具,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有自我意识独角兽说,心理医生的价值就是“拿面镜子照出人们的想法、感受以及行为”。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自我反省应当是一个开放而充满好奇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对确切答案的寻找。凯尔西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授科学,同时也是一名自我意识独角兽(后文我们还会提到她),她把对自我认知的追求比作探索太空,“我们所知甚少,而这恰好是激动人心之处”。归根结底,在如此复杂的世界中,想要找到任何事之所以为任何事的唯一原因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自己凌乱的思绪、感情和行为了,但只要慢慢放下这种需求,就会促成自我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