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真相与错觉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愚见二:问“为什么”,而不是“什么”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想想你最爱的一部电影、一本书或一档电视节目,假如让你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你会如何作答?可能最开始想要明确地表达有些困难,我不清楚《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为什么是一本很棒的书,但想了想,也能说出几个原因:书中人物很有趣,菲茨杰拉德的散文清新巧妙,我一直很喜欢(美国)长岛。如果问你对这些理由有多坚定,你可能会说相当肯定。但很有可能你有多自信,就错得有多离谱。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对自己的想法、感受及行为的评价绝对可靠,但大量证据表明,人们通常大错特错。

在一项同样滑稽和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中,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大学男生做过一项调查,向他们展示了不同版次的体育杂志。[32]这些杂志在涵盖的体育运动数量、专题文章数量以及当期主题方面各有不同,要么是关注“十佳运动员”排行榜,要么是铺天盖地的女星泳装秀。有一半受试者喜欢泳装杂志配有更多体育运动,另外一半则喜欢泳装杂志有更多专题文章。然后研究学者问了一个自己极为关切的问题,即受试者更喜欢哪类杂志,并要求他们对选择的标准进行排序(比如运动项目、专题文章等)。于是,毫无悬念的结果出现了,受试者一边倒地选择了泳装杂志。

当研究人员要求这些男生解释原因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受试者过分夸大了杂志其他特点的重要性掩饰自己的(明显的荷尔蒙)倾向,不管那些特点是什么。如果泳装杂志涉及更多体育运动,项目数量便成为其选择的原因;如果涉及更多专题文章,那专题文章便成了借口,唯恐自己的选择被贴上滑稽但无伤大雅的标签。在高风险的情况下也有类似发现,比如在传统的男性行业中,老板更倾向于雇用男性而非女性。[33]

在喜欢泳装杂志或雇用男性员工而拒绝女性员工这类问题上,有没有可能人们其实知道自己这样做的真正原因,但就是不愿向他人承认呢?为了寻找答案,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研究吧。即便我们此前知道这个案例,它依然可以告诉你我,我们对自身的行为方式是多么无知!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和阿瑟·阿伦在加拿大温哥华市的卡普兰奴河区域公园进行了一次极富创造性的研究[34],受试者就是刚刚跨过其中一座桥的公园游客。第一座桥很坚固,看上去一点也不可怕;第二座桥是一座悬在半空中的吊桥,距地面240英尺[35]。想象一下跨越下页图中这座桥时你会是什么感受。

达顿和阿伦请一位美丽的女士站在每座桥的尽头,邀请男性路人做一个简短的调查,做完之后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彼此”,可以将女士的电话留给他们。实际上,两人想看看在调查结束后有多少男士会打电话约这位女士出来。他们当时的想法是,那些跨过吊桥的人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并把这种兴奋感归因于这位女士,这样他们更有可能给她打电话。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跨过吊桥的男士有50%都拨通了这位女士的电话,而在跨越第一座桥的男士中这一比例只有12%。

但当达顿和阿伦问这些人为什么打电话时,你觉得会有人说“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让我不自觉有股冲动,我错误地以为这不是因为害怕接近死亡边缘导致的心率上升、口干舌燥和手心出汗,而是因为桥对面的那位女士吗”?当然没人会这么说。他们的解释多半是:“我打电话是因为她漂亮。”很明显,这位女士对于跨过两座桥的人来说是一样的,因此他们肯定没有说实话。更可能的是,他们所说的只是最合理、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因此这些男士便抓住这个理由不放,没有进一步的质疑。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做个理性动物就是如此幸运,因为对于自己想干的事情,总能找出或者编出一个理由来。”[36]

最重要的是,当被问及为什么,即审视自己想法、感受及行为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在寻找最简单、看似最合理的答案。[37]但不幸的是,一旦找到一个答案,我们通常会停下脚步——尽管无法确认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有时这种现象是由“确认偏误”导致的,“确认偏误”促使人们编出一些原因来支持其既有信念——一旦得到的答案符合人们对自身的看法,便觉得答案是正确的。假如认为自己精通文学,我就会把菲茨杰拉德清新的散文风格列为我热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因;假如幻想自己是精通人类心理的学者,那么喜爱这本书的原因就成了作者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上述只是例证之一,证明了提出“为什么”是如何让我们对新发现的“洞察力”信心满满的同时,又把原本清晰的状况搞混的。

问为什么,也会导致懒惰的大脑误导自己。比方说我让你列出所有原因,解释为何自己的夫妻关系是这个样子。[38]假设昨晚丈夫在办公室里度过快乐时光,回家比计划的时间要晚,剩你一个人在家里做晚餐接待来访的(相当沉闷的)公婆。因为一种叫“近因效应”的心理,这可能是对自己人际关系最明显的想法,因此当被问到为何自己夫妻关系是这样时,大脑可能会误导你想到第一个可用的解释,他不常在家,留我一个人招待他父母。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见,也与丈夫性格不符。同样道理,如果丈夫不是留你单独和其父母待在一起,而是决定周末旅行,给你惊喜,那么大脑可能就会误导你认为自己的夫妻关系比实际状况好得多。

问为什么,还会降低人们的决策质量。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那些自称是篮球专家的人预测美国篮球联赛的结果。[39]一半人在预测之前分析了自己的预测原因,另一半人只是简单做出预测。结果相当令人震惊,那些思考自己选择的人猜中的获胜队伍数量比另一半人少得多,因为一旦过度思考,其专业水平便发挥失常。还有研究表明,问为什么,会降低人们对自己所做选择的满意度。[40]

问为什么总会引起混乱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它会给人们的精神健康带来消极影响。[41]研究显示,英国大学生在被告知未通过智力测试后,要按照要求写出为什么当时是那样的感受。[42]与对照组相比,他们当时显得更沮丧,即使12个小时过去后,心情依然很糟糕。在这一案例中,问为什么会使受试者专注于自我,一味责备自己,而非以一种健康有效的方式继续向前。

因此,既然问为什么不会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那应该问什么呢?心理学家J.格雷戈里·希克森和威廉·斯旺所做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答案。告诉一组本科生有两位评分者会对其品格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该学期涉及的“社交能力、亲和力和是否幽默”[43],研究人员让这些学生评判各自结果的准确度(实际上每个人得分都是一样的:一位评分者给予正面评价,另一位给予负面评价)。在评价其准确度时,研究人员给一部分受试者时间考虑为什么自己是这样的人,而让其他受试者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事实证明,那些在想“为什么”的学生对消极评价有抵触情绪:他们不接受甚至不考虑那些消极评价,只是花时间想着“证明、辩护和解释”。[44]另一方面,那些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学生对同样的结果更容易接受,也更认同这样的做法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我们在这里学到的是,问自己“什么样”让我们不断发现关于自身的新信息,即使信息是消极的或与既有信念相冲突。而问“为什么”恰恰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鉴于以上所说,自我意识独角兽们所说的多问“什么”,少问“为什么”便容易理解了。实际上,当我们分析采访记录时,“为什么”一词出现的次数少于150次,但“什么”一词的出现次数则高达1  000多次!有位自我意识独角兽是一名42岁的母亲,当最终明白自己在律师这条路上毫无快乐可言后,她勇敢地放弃了这一光鲜职业,并做出如下解释:


如果问为什么,你就是把自己推向受害者思维,下场就是人们一辈子都得接受精神治疗。当感受不到平静时,我会问:“怎么回事”“我感觉怎么样”“我脑海中的对话在说什么”“另一种看待这种情况的方式是什么”“我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回应呢”。


因此说到内在自我意识时,一个能带来巨大影响的简单工具就是我说的要“什么”不要“为什么”。一起来看另一个有力的例证。最近,我一直在和好朋友丹交流。丹多年来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公司,生活一帆风顺:挣着大把大把的钱,住在大别墅里,不去国外旅游时每周在家工作几个小时。这也是当我听到他的想法时感到震惊的原因,他说:“我很不开心。我觉得需要卖掉公司,但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这种情况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不怀好意地笑着问丹,能不能在他身上试验一下自己的新方法。他同意了。我上来就问:“你为什么想要改变目前正在做的事?”丹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飞快地罗列自己的缺点:“我太容易感到厌倦;我越来越愤世嫉俗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为这个世界做着贡献。”这个“为什么”问题的效果和我预测的一样:不仅没有产生有用的洞察力,而且在丹努力弄明白“为什么”思维的火花消失了的时候,自己感到(如果说还有感觉的话)越来越困惑了。因此,我话锋一转:“对于目前在做的事你不喜欢什么?”丹想了一会儿说:“我不喜欢在电脑前空坐着,远距离领导着一家公司,不要再跟我提那些时差问题!我就是觉得自己心力交瘁,仿佛与这个世界脱节了。”

“好,这都是有用的,”我说,“你喜欢什么?”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演讲,我真的热爱演讲!”他告诉我当他面对观众时,自己能立即发挥影响力。我清楚这种感受,立刻就能看到思维的火花。丹意识到这点,精神马上集中起来,头脑也更加清晰,他开始思考能否调整目前的生活,腾出更多时间来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本可以花上几小时问丹有关“为什么”的问题,但很可能聊完之后他的洞察力没有任何提升,心情也许还会变得更糟。然而提问“什么”问题不到5分钟,我便对丹存在的问题有了有价值的发现和潜在的解决办法。[45]丹的经历说明:“为什么”让人们关注自身局限,而“什么”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潜能;“为什么”会引发消极情绪,而“什么”让人们保持好奇心;“为什么”让大家纠结于过去,而“什么”帮助大家创造更好的未来。

实际上,从“为什么”到“什么”的转变便是受害与成长的区别。还记得自我意识独角兽保罗吗?社区协会的领导者。他在德国待了一阵子后搬回美国,决定收购一家小型陶瓷制造公司。尽管生产设备老化,但保罗认真调查后发现这是一家能站得住脚的小公司:经受住了经济衰退的打击,有稳定的终身雇员。但不久,员工们开始抵制保罗采取的改善措施,延误工期使公司已经惨不忍睹的资产负债表雪上加霜。保罗很快意识到自己对预算和现金储备的估计过于乐观了。

这时,保罗忍不住走上危险的“为什么”之路。为什么不能扭转局势?为什么财务预测没有做好?为什么员工都不听话呢?但保罗明白问这些问题都是在做无用功,因此他问自己,现在做什么?摆在保罗面前有三个同样令人讨厌的选项:挥霍完自己的积蓄、欠下一笔巨额贷款、关掉企业。保罗选择了最后一项,这时他又问自己关于“什么”的问题。停止营业我需要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来减少对顾客的影响?我要做些什么才能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

有了这些洞见,保罗制订了一项计划,之后便开始实施。头脑清醒的他,在事业走下坡路时仍然能想出办法为他人造福。比如,当许多陶瓷半成品卖不出去的时候,他就把存货送给周边的原创陶瓷商店,商店老板对此欣喜万分。他把大部分设备捐给了学校和一些非营利机构。保罗将一场原本令人震惊的震动事件变为一次展示自己应变能力的机会。

除了帮助人们获得对自身问题的洞察力之外,要“什么”不要“为什么”方法也可以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感。17世纪的哲学家巴鲁赫·德·斯宾诺莎称“情感是一种激情,一旦对其形成清晰明确的观念,它就不再是激情了。(情感)愈是在掌控之中,与其相关的思想便愈是主动”。[46]

比方说工作一天回到家,你心情很糟。我们知道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要极为小心,因为人们很可能会得到毫无帮助的答案,比如因为我讨厌星期一!因为我就是个消极的人!如果问“现在感觉什么样”会怎样呢?你也许已经意识到自己被工作压垮,筋疲力尽又饥肠辘辘。你没有盲目回应这些消极感受,而是后退一步,决定先吃顿晚餐,给朋友打电话寻求一下建议,看看该如何调节工作压力,并决定今晚早些休息。

问“什么”而不问“为什么”会强迫人们讲述自己的情绪,一系列研究显示,这种做法确实行之有效。证据表明,将情绪倾诉出来,而不是仅仅体会,这一简单行为会抑制人类大脑激活杏仁核,杏仁核便是控制人们“战或逃”的指挥中心,这一行为反过来也会让人们保持冷静状态。[47]如果这一切听上去过于简单,令人难以置信,不妨试着说出你一周内的情绪波动,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尽管如此,问“什么”而不问“为什么”的理念对有些人来讲仍然难以接受,尤其是对那些上过商学院和(或)受过根源分析技巧训练的人。美国商业作家吉姆·柯林斯在《再造卓越》(How  the  Mighty  Fall)中甚至指出,当企业沉迷于自己什么样,而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时,便有破产的风险。[48]这一点指出了该理念的重要例外情况:面对商业挑战或解决团队或组织中问题的时候,提问为什么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如果员工在一项重要的项目上犯了错却不探究为什么的话,这就意味着你将承担再次犯同样错误的风险。如果一款新产品失败了,你需要知道原因来确保未来的产品更棒。因此,一条黄金法则便是“为什么”通常会进一步帮助我们明白自身所处环境,“什么”通常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