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4.6 成本和供给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现在我们来到本章的核心——用我们的边际成本概念来解释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决策。正如需求曲线表示的是人们为了获取某种特定的商品愿意付出的边际成本或代价,供给曲线表示的是为促使潜在供应商生产某种特定的商品,所必须支付的边际成本。在图4-1中,我们用熟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说明我们的逻辑。

艾奥瓦州的一个农民,我们姑且称为史密斯吧,今年正准备种玉米和大豆。如果他在所有的地里都种上大豆,他能收获14.5单位的大豆;如果他全种玉米,他能收获10单位的玉米。在土地总面积、土壤肥力、农业机械与耕作技术等条件给定的情况下,这两个组合与其他所有可能的组合一同组成了其生产可能性曲线。表4-1列出了史密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所有实际的组合。(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图4-1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曲线,而不是直线。这表明史密斯种植每种作物的机会成本都是逐渐增加的。如果他想扩大玉米的产量,他就必须放弃种植和收获大豆的机会。此外,他往后只能使用农场里那些越来越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土地耕作。沿着这条边界的变动代表着史密斯面临的权衡取舍,即机会成本。)


注:该图是史密斯生产大豆和玉米的可能性曲线。他最多能生产14.5单位大豆(0单位玉米)或10单位玉米(0单位大豆),或边界上任一点表示的大豆和玉米组合。请注意这条边界的弧度,它表示生产玉米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

简单起见,假设大豆的价格是每单位1美元(我们在这个例子中会一直保持这个价格不变)。史密斯能利用的信息不止于此。对史密斯来说,重要的是大豆对玉米的相对价格。他用这一信息和他生产的边际机会成本进行比较,进而决定种多少玉米和种多少大豆。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玉米卖不出去,即每单位玉米的价格是0。史密斯肯定全种大豆,最后收获14.5单位大豆。为什么?如果他种了1单位玉米,他就只能种13.5单位大豆(我们在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往下移动)。他的边际成本是1美元(即少生产的那1单位大豆的价值),他得到了什么呢?1单位玉米,市场价值是0。重要之处在于,生产第一个单位玉米的边际成本是1美元。如果每单位玉米的价格是0.90美元,结果会怎样呢?假如史密斯愿意生产1单位玉米,他会额外得到0.90美元的收入,但是额外的成本是1美元,就是少种的那1单位大豆的价值。在这种相对价格下,史密斯是不会种玉米的。

假设玉米的价格也是每单位1美元。现在史密斯会生产1单位玉米,但肯定不超过1单位。他最多计划生产13.5单位大豆和1单位玉米,即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往下移动,从A点到B点。他会放弃价值1美元的大豆,换取价值1美元的玉米。

史密斯生产第二个单位玉米的边际成本是多少?他将不得不把大豆的产量从13.5单位降低到12.4单位,差了1.1单位,市场价值是1.10美元(我们仍然让大豆的价格保持在每单位1.00美元)。只有当玉米的市场价能补偿史密斯生产玉米的边际机会成本时,他才会考虑生产第二个单位的玉米,比如此时玉米的价格是每单位1.10美元。史密斯生产第三个单位玉米的边际成本是多少?他得以1.2单位大豆为代价,市场价值是1.20美元。只有当这一额外成本得到补偿时,史密斯才愿意把玉米的产量提高到3个单位。只有当玉米的市场价为每单位1.20美元的时候,史密斯才会考虑生产第三个单位的玉米。

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总结在表4-2中。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的结论:第一,当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时候,会考虑边际成本;第二,对于生产者可行的生产计划,相对价格给出了关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进一步信息;至于第三个结论,将在下一节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