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1.7 搭便车问题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当人们无论付不付钱都可以获得某种产品,他们付钱的激励就减少了。他们很想成为搭便车的人,即获取收益而不必支付提供成本中的相应份额。但是如果没人有激励支付成本,也就没有人有激励提供产品。结果是没有产品会被生产出来,即使每个人对其收益的评价都高于其成本。

旁白 如果可以免费获取,谁还有动力提供这种产品?

搭便车的概念刻画了社会组织研究中最让人沮丧的问题之一,对那些不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进而坚持其“应该”消失的人来说,这尤其让他们泄气。“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只用……我们就能克服能源问题。”“只要我们每个人都……高速公路上就不会有垃圾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研究这个问题并在选举日去投票……”“只要每个国家都永远放弃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在所有这些以及众多类似的情况下,哀怨祈求的人正确地认识到“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我们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改善。但他们很沮丧,因为一些事显然能让人们过得更好,而且每个人也都承认这一点,然而人们就是一直无法做到。

搭便车问题也让经济学家沮丧,因为针对这种现象,经济学家在说服人们接受“即使对整体有利的事,如果不是对个体有利,人们也不会去做”的时候遭遇了很多阻力。人们的行为受到期望的成本收益的指引。如果从世俗角度看来,某件事无论做还是不做对于塞丽娜·迪皮蒂的收益都一样,要做还会带来显著的成本,那么她不会采取行动;但如果塞丽娜是个高尚慷慨的人,可以从帮助他人中得到很大收益,并把为此付出的牺牲看得很淡,她就会做一些不那么高尚慷慨的人不会去做的事情。这种情况必须要强调,因为搭便车概念绝没有断言人们是彻底自私的,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利他主义完全不起作用。恰恰相反,如果人们彻底自私,没有哪个社会能够继续存在。我们在第10章中说过,在这里再次提醒你,如果要产生社会协作,对他人福利一定程度的真诚关注必不可少。如果人们无法同情、内化哪怕部分他人的经历,在这些人之中,市场和政府也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