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2.6 预期与投资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关于资源使用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以决策者的预期为最终依据。通过评估每一个选项预期带来效益的相对价值,家庭和个人得以决定把收入用于消费还是投资。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他们不仅会考虑预期回报率,也会考虑对能否收回预期回报的信心。人们若是担心投资可能会被征用,则会选择难以被征用的投资方式,哪怕这些投资方式的收益低于其他风险更大的投资。担心控制权会滑向瑞士银行账户的独裁者,以及那些遭遇敌对民意的少数族裔,往往会选择投资珠宝或者其他容易带走的财富。最容易带走的财富形式当属人力资本,这也解释为了为什么全世界繁荣成功的少数族裔往往都接受了异常高水准的教育。当然,哪怕是人力资本也有被没收的可能,人们如果接受了某一职业的专业训练,但又被禁止从事该职业,则训练所创造的人力资源就被有效剥夺了。

若你考虑到投资回报发生在未来,你就会意识到,时间偏好比率也会影响人的消费或投资决定。某人未来事件的折现率低的话,他就是现在导向型的,偏向消费胜过投资,因此会选择未来几年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未来事件折现率高的人就更倾向于放弃目前的消费,以期在未来更好地消费,因此在他们年轻时会投入巨资,以确保在将来能有更高的收入。这些分析暗含了颇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某种程度上,人们选择了自己的终身收入曲线。

还有一点启示在于,我们不能仅凭两个人的收入现状断定谁会有更高的收入。一个前途无量的医学院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可能负债甚巨,另一个从事半熟练工作的同龄人可能每年能赚2万美元,但我们真能说这个医学院学生比半熟练工穷吗?有关的比较是一生的收入。这种比较与医学院学生选择成为医师的决定相关,与对特定收入分配是否平等的评估更是相关。当然了,一生的收入的成效并不像目前收入那样一目了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仍在夸大许多学生的贫困,并且放大许多早已不是学生的人拥有的财富,然而这两个错误不一定会互相抵消。如果公共政策响应这两处相反的夸大现象,把收入从年长群组转移给年轻群组,那么预期回报率就会降低,人们年轻时进行的投资也就会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