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2.7 人还是机器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有一种奇怪的观点,声称任何类型劳务的需求对工资率都是毫无弹性的。这一观点似乎也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想法,或者说是恐慌,奠定了基础,那就是机器会“消灭”工作,因为它们比人的效率高得多。但是,机器比人“更有效率”究竟意味着什么?雇主对纯粹的人力或技术能力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使用一台机器带来的边际收入与其边际成本之比大于使用一个人的比例,才能说机器比人更有效率,因此会用一台机器换下一个人。这也意味着,除了其他事项以外,工资率在塑造经济技术变革的速度和方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动电梯之所以在美国代替了电梯操作员,不仅仅因为技术进步。人们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经历来开发自动电梯,后续还有大批业主投资进行安装,并不是因为自动电梯看起来面貌崭新、十分炫目,而是因为人们做了成本收益评估。在其他社会,电梯操作用的工资(机会成本)十分低廉,因此由受训人员操作的电梯仍旧比自动电梯更有效率。

技术创新从一些职业释放出来一部分劳动力资源,让他们可以为其他职业所用。自动或自助电梯的出现,让那些之前被雇来运送乘客上上下下的人们可以从事其他职业,为商品和服务的总产出做点其他的或者额外的贡献。与此同时,环境改变带来的劳动力重新定位确实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财富损失。劳动力需求的上升吸引了一些电梯操作员进入薪酬更高的行业,进而拉高了其他人的工资水平;自动电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这种情况的回应。但是当自动电梯出现之后,有些电梯操作员发现与其说自己被拉了一下,不如说是被倒推了一把:他们被剥夺了现有的工作,被迫接受更难以令人满意的替代工作,而不是在更好的工作机会吸引下主动离开了当前的处境。这些人起码得暂时承受财富上的损失。他们被迫承受找新工作带来的成本,而且还不能保证找到的新工作会比旧的好。因此,对技术变革的抗拒、对自动化的恐惧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据人们所知,就连大学教授也曾经严词反对过播客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