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2.11 贫困和不平等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收入不可能大过产出。只要印发社会通用货币的人愿意,他们想要货币或名义收入增长多快,就能增长多块。但是,如果每一美元、欧元或日元购买到的食品、衣物、住所或其他实际商品只有之前购买到的一半,那么哪怕收入加倍,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见得会提高。想要增加社会成员的实际收入,必须提高实际产品的产出。

旁白 缓解贫困现象与缓解收入不平等现象并不等同。这两者可能同时并存,也可能并非如此。

当然了,也可以通过缩减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方式,在不增加实际产出的情况下提高一部分成员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用于缓和不平等或者贫困现象。这两个目标经常被拿来相提并论,似乎并无差异,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不管采用何种计算手法,美国的贫困人口比重在20世纪都能够,并且确实已经大幅降低。但是,不平等现象却往往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于总结人口普查局收集的有关收入不平等的数据。其中最常见的是家庭收入的五分位组分布法。表12-1显示了2010年以及5个更早年份家庭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情况,分别列出20%的最低收入家庭、次低收入家庭,依此类推,一直到20%的最高收入家庭。如果家庭收入分配是平等的,每个1/5都会占总收入的20%。显然情况并非如此。收入最高5%的家庭所占比重也显示在表12-1里(2010年,年收入粗计为18万美元或以上的家庭即被列入全美国收入前5%以内,前1%的家庭则以37万美元为界。许多人都以为门槛会更高,这一观感实际是错误的)。

表12-1 家庭的货币收入:每个20%和最高的5%的家庭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历史收入表——家庭,表F-2:census.gov/hhes/income/histinc/index.html.

这些数据有两个特点格外引人瞩目。一方面,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家庭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甚微。尽管收入税是累进制的,并且把收入转移给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政府项目已大规模扩展,但仍然成效不大。另一方面,自1980年以来,20%最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加和20%最低收入家庭蒙受损失。1960年以来,这些百分比数字具有明显的稳定性,然而其中一部分只是幻觉。首先,这些百分比指的是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前的收入;其次,数据未考虑到实物转移支付,不过货币转账确实有所反映。因此,私人养老金、退伍军人福利、社会保障福利,以及那个曾名为“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AFDC)、现名为“困难家庭临时救助计划”(TANF)的项目,只要这些项目带来的收入是用货币支付的,就都包括在内。但这些数据并未把实物转移支付的价值计算在内,比如医疗援助、房租补贴或者食品救济券。尽管这些并未涉及货币交换,但它们都是货真价实的收入。数据也没能就家庭的不同规模而进行调整,收入最高20%的家庭比起最低20%的家庭多了约30%的人口。[1]若针对这点做出调整之后,低收入群体所占收入份额就会上升,高收入群体则会相应下降。

现在我们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尽管收入不平等现象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段时期贫困问题已得到明显缓和。表12-2中给出了选定年份中全美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比例。贫困线指的是不同规模的家庭维持体面生活所需的收入数额,经政府官员计算后,定为购买充足食物所需价钱的三倍。考虑到货币价格的变化,贫困线每年都会进行调整。1959年之前,美国人口普查局多年都不曾公开这一系列数字,但如果它公布了的话,早期贫困现象的减少一定远比表12-2展现出来的更为显著。在他所做的一项关于健康和人类服务部门的研究里,戈登·费舍尔将1948年的个人贫困率估算为3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也尝试多年估算贫困率,并最终将其定在60%~70%的区间内。[2]

表12-2 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比例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贫困人口统计表——家庭,表13:census.gov/hhes/income/histinc/index.html.

究竟是什么让贫困率得以大幅降低?答案是经济增长。只要总产出维持以每年3%的复合比率增长,总收入在50年间就会增长超过三倍。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平均增长率正是3%。(也须注意在2000~2010年贫困率有所上升。这一上升大部分应归咎于2008年爆发的所谓经济大衰退,经济增长因此急转直下。)

旁白 贫困是否就是指低收入?或是指大幅低于平均水平的收入?

如果贫困线被固定在一个绝对值上,只针对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调整,那么哪怕不平等的格局并未改变,贫困现象也会得到明显缓解。那么,设定一个贫困线的绝对值是否恰当?倘若要说在20世纪前几十年里头,全球最富有的国家都有一大半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这恐怕听起来至少会有些奇怪。大多数人都是从相对角度来考虑贫困。调查一再表明,当问及家庭需要多少收入才能维持体面生活时,大多数美国人给出的答案都约为他们所在社区收入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据这个标准,贫困现象会显著减少,不平等现象自然也会明显缓解。

[1]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须知道最高收入20%的家庭提供的劳动周数是最低20%家庭的4倍。

[2]  估算数字来自《20世纪美国不平等及贫困记录》,作者为罗伯特  D.普拉尼克、尤金·斯莫伦斯基、埃里克·伊文豪斯及西沃恩·莱利(纽约学术出版社,1975)。本讨论援引该出色调查并进行了一系列广泛应用,原作者对其不负有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