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4.5 信用和信任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如果一个社会里银行的放贷行为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格管制,那么对于银行无限地创造货币的唯一限制,就是其保持自己信用的能力了。只要人们对银行的负债有信心,也就是说,只要人们相信银行在被要求的时候愿意而且也能够还债,那么银行就可以通过创造负债来创造货币。如果在某个银行有支票存款账户的人们开始怀疑银行是否能在被要求时还债,他们就会决定要收取债务了(记住:你的银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是银行欠你的债)。人们会冲进银行,要求支付债款。用什么方式提取呢?就是用他们仍然信任的其他机构的负债,如联邦储备银行。假设你在你的支票存款账户里确实有237.28美元。如果你是怀疑者中的一员,你会把这237.28美元取出来,换成美元,外加1枚25美分的硬币和3枚1美分的硬币。

你的这个行为不会改变流通货币的数量,因为货币供给不包括银行系统内部持有的钞票和硬币。当你关闭了你的支票账户,支票存款形式的货币数量会减少237.28美元,而以流通中通货为形式的货币数量会增加237.28美元。但是如果该银行全部或大部分其他储户都开始怀疑银行按要求还债的意愿和能力,你的行为加上这些人的行为会让银行金库里的钞票被全部取光,迫使银行请求该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给予更多的通货补给。联邦储备银行为你的银行做的事,和你的银行为你做的事一样。联邦储备银行会按照请求把相应数量的美钞交给该银行,并从其在联邦储备银行持有的存款中减去相应的数额。一种可能是,如果该银行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足够多,能够得到足够的美钞满足心存疑虑的储户的要求,那么对该银行的“挤兑”就结束了,此时说明储户们错了,银行实际上仍然坚挺。另一种可能是,如果在联邦储备银行账户上的储蓄都耗尽了,该银行还是没有满足储户的要求,那么储户们的怀疑就被证实了,银行被证明没有能力偿还债务,它将被迫破产。

旁白 人们必须保持对某种货币的信任,否则他们就不会再接受这种货币。

因此,限制不受管制的银行无限创造货币的,是它维持储户信任的能力;银行需要让储户相信,它能够而且愿意按要求将储蓄负债转换成公众更为信任的其他形式的货币,在上面的例子中是美钞。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创造的货币越多,它满足储户提现需求的能力就越低。原因很简单:创造货币的过程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负债,除非储户把这些钱花掉,支付给(在其他银行存款的)卖家从而让账户归零,就像你在电脑商店经历的一样。但即使这样对银行来说也好不到哪去,因为联邦储备银行会清算你的支票,把钱从你开户银行在联储的账户里取出来,放到电脑商店的开户银行在联储的账户中。这让你的银行丧失了部分储备,不然的话,这部分储备可以用来满足储户提现的需求。银行创造货币向外出借是想赚取利息,因此银行必须在获得额外收益的渴求和维持储户信任的需要之间维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