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6.13 公众意见的力量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如果事情是这样,为什么认为全球化伤害了穷国的观点仍然如此流行和普遍呢?

旁白 强烈的意见和有效的论证之间并不等同。

当然,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而且似乎每个人对全球化的观点还都很强烈,无论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关注的不是观点(opinion),而是人们用于支持其观点的分析(analysis)。很多对经济问题有鲜明观点的人完全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学习经济学——像获取任何稀缺品一样——是要付出成本的,显然很多人认为为此付出成本并不值得。我们不要忘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一长串推理中的一部分,而在得出结论之前,人们可能就对这种推理厌倦了。设想一下,在看到全球化问题这一章之前,你已经阅读和消化了多少个章节作为准备;而如果我们在本书一开始就讨论这章的热点问题,你也无法真正搞明白。那样我们必须返回到杰克和吉姆交换篮球和棒球手套的例子,然后经过比较优势、供需、竞争、货币和银行等问题才能一路推理过来。相反我们先花了若干章节和几周时间介绍基本的知识,并进一步发展和运用这些知识,直到我们能够(我们希望如此)熟练地思考充斥晚间新闻的复杂的全球问题。

旁白 成为出色经济学家的成本。

公众意见通常关注公众政策显而易见的后果。但是好的经济学不仅仅关注公共政策即时的、显而易见的后果,而且还试图阐明其长期的、而且常常是隐蔽的无意后果。这就是为何把我们的学科定义为对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研究。我们强调隐蔽的、看不见的、意料之外的东西,这种对无意后果的强调让我们在用经济学的方式思考日常但却复杂的问题时,具有了“跳出常规”的特点。这需要时间和练习来掌握,并确实要付出成本。与不是经济学家或者视经济学为“纯理论”的人争论经济学问题,也需要大量的耐心和体谅。

回到手头的问题。包括经济学家在内,没有人怀疑全球化会带来改变,因而某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可能分崩离析。但是这种“创造性毁灭”所带来的贸易和生产模式,相对于先前的存在更多时候是一种显著的改进。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个体实际收入的增长不只是单纯的货币功能而已。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来自于实际生产力的提高,而实际生产力的提高有三个来源:①劳动技能的进步;②技术知识的增加;③经济组织的改进。全球化把这三者从发达国家带入到欠发达国家,由此带来的变革力量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民摆脱贫困,并摆脱注定让他们贫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