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译后记 经济学教育的解毒剂

书籍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保罗.海恩


本书的上一个版本,我足足翻译了三年。那时“互联网思维”还没有兴起,信奉的是做好万全准备,精益求精,之后瀑布式一泻而下地推出。但本版的翻译进度之慢,究其内心原因,其实有一份怀疑: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之破碎,连把散落的信息汇集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读者们还会有积极性系统地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吗?

说服我的,是一次和互联网时代90后的深入交流,那是我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大三学生们的一次讲课。

他们有一门厉害的手艺,简单几下布光和摆设,就能把视频拍出不一般的调性;他们还会上手做产品,把课程剪成适合视频网站发布的形式传播。但是他们的困惑一点不比我们当年少,想要理解社会变革与自身境遇的联系,希望通过知晓别人的机遇来找到自己的机遇——这仍然需要一套思维方式。

那天据说是课堂纪律最好的一次课之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许仍然会持续地焕发吸引力,只不过要以这样的形式推荐给大家:

第一,这套思维方式,其实不为大多数人所掌握,你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

第二,对于新技能,其实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就像游泳和开车一样,一旦入门可以不断精进。

第三,学会了以后可以逆袭,避免被欺负、被忽悠,尤其是在智力层面。

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据说作家轻易不让外人走进他们的书房,为的是不想让人一眼看出他们的思想源流。我所接触过的经济学家倒还好,但我知道他们中很多人,确实从罗纳德·科斯到阿门·阿尔钦这条脉络受益良多。他们写专栏或发表政策建议的时候,很多精彩的思想和表述其实都是有师承的。我们可以像追星一样去做他们的“粉丝”,也可以静下心来自己学会那种思维方式。

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许多内行学者都知道,属于“不是朋友不会告诉你的秘籍”。此前这一殊荣属于阿门·阿尔奇安和威廉·艾伦的《大学经济学》(University  Economics),保罗·海恩延续了这一体系。与其他学派相比,他们更强调市场过程和鼓励合作的制度,强调分析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而不是一下子进入黑板上的优化方程。

这个流派就包括奥地利经济学派,以及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其实这个门派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尤其是媒体上格外受欢迎,部分原因在于其“招式”十分华丽,论述时可读性很强。虽然在经济学理论中,好像其一直属于少数派,但其实这个学派最好的东西,比如对“边际分析”和“企业家精神”的解释,对“利润”“风险”和“利率”的洞见,都已经被吸收进入主流理论。

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本教授“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书。换句话说,“授人以渔”,愿意把这套武功传授于人。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来,传统的教材命名大都围绕“经济学”(economics)这个名词,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等,但本书的书名中,“经济学”是作为一个定语,用来描述一种思维方式的。

而且“文科生”有福了。这本书没有公式,无意炫耀概念,绝不无谓地打击读者的自信。在美国很多学校,本书作为通识教材,供文史哲、法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不过书中的思想洞见,却丝毫不输于严肃的专业著作,不少职业经济学者曾给本书作者写信反馈,他们工作多年后,还能从翻阅本书中受益良多。

最后,现在中国正在经历“智库”热。从事政策研究的人不必都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但如果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学位,对通俗读物又不屑的话,本书比较适合。书中大量论述了转型国家的案例,这使该书当年在俄罗斯和东欧甚至比在美国还受欢迎。用第8版序中的话来说,这些人急需的经济学不是象牙塔内的“智力体操”,而是在一线实务中理解市场如何运作,找到真正的办法,找到不断确保分工与合作有效运转的那套思维方式。

最短时间修成正果

金庸武侠中常常有这样的桥段,主人公要么意外落入悬崖,要么无意进入山洞,才发现一本盖世秘籍,获得高人将修炼多年的内力注入,重出江湖后立马一路逆袭。

现实中有这样的捷径可走吗?标准的回答是:绝无可能。但是考虑到市面上有这么多浪费时间的“陷阱”,我认为:只要不走弯路,确实存在“捷径”。

按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本书可以被叫作《逆袭,90天经济学练成计划》《别放弃,经济学没你想得那么难学》或者《注意力解药,像读故事一样读经济》。

可不是“标题党”。有人批评学院派大家写的书,有助于搭建学科知识体系,奠定自身学术地位,但第一位考虑的并不是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本书完全相反,掂一掂重量就能发现区别。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传统的经典教程,动辄砖头一样的大篇幅,买起来贵,背起来重,学校里经管专业的学生往往很好认。现在那几本大部头被我用来垫了显示器——上一版的序言里我没敢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从第10版开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一直在精简内容,以便能在一个学期内讲完。它完全打破了“制式训练”的套路,以章节安排为例:一般教材都是先讲供给、需求,然后再讲市场均衡,而本书一开始就直指核心,强调交换与市场过程。本书读起来也不累:每节总是先讲应用,至于概念定义,都是在对例子的分析中穿插着交代的。像外部性、汇率、博弈等内容都没有刻意单设章节,而是糅合在具体的问题中随缘点化。

“招式”之外,“内功”更重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本书的第一作者保罗·海恩就是这样一位匠人。一个名校芝加哥大学毕业的博士,在高校工作时不接项目不拼职称,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以资深讲师的身份专注于教学——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讲师。

虽然他远远没有其他做研究或政策的同行出名,但好的研究者不一定是好的教学者。后者要求对现实世界和经济理论同样熟悉,才能贴近现实、深入浅出,而这对于学院派的经济学家来说太花时间了——是的,老师不会跟你直说,教学生其实性价比很低。保罗·海恩在华盛顿大学就教过1.5万多名学生,在他2000年去世前的25年间,有学者评价其对美国经济学教学的贡献首屈一指。

那么说好的逆袭呢

最后,问题来了:掌握这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有什么用呢?到底如何激励自己好好读书呢?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体育评论员徐济成告诉过我一条经验:现在跟孩子唠叨锻炼有什么好处,真正的激励效果已经不大了;相反,年轻人需要的是参与对抗、是健康地“秀”。仔细一想,体育最原初的动机,不就是展示和对抗吗?一定要有什么好处才去锻炼,到底又是谁功利呢?

智力上也是一样。100多年前,英国一本刊物《经济学人》的发刊词这样说:“(让我们)加入一场严肃的智力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那些阻碍进步乏味而怯懦的愚昧。”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话筒的时候,回过头来需要的就是一套靠谱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大家对经济学家有一种常见的不满,说他们在作解释的时候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面面俱到却不知所云。保罗·海恩不是这样,他文风犀利,不捣糨糊。最难能可贵的,对于话语权上的强者(而不是老百姓),他从来不和光同尘,而是直指言辞包装下的那些利益考量,并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进行交锋。

他所“PK”的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恶人”,分别是:

·似懂非懂的新闻媒体;

·半瓶子晃的财经写手;

·只做预测的经济学家;

·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

从个人思考到公共讨论,他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如果你还感觉不到,那我再举一个长一点的例子。

译者从第9版开始跟踪本书,在最早的中文版中,有一段译文是这样的:“指责价格是错的,不反映成本和收益的真实价值,这就等于否定了整个市场过程……这不是对效率的批判,而是对现存产权体系及总体游戏规则的批判。”

给人的印象是,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是不能被批评的,“效率”是最高标准,否则就是在攻击“产权”和“市场机制”。媒体上很多专家和评论员,不就是这样讨论房价、医疗等公共政策问题的吗?说的人多了大家可能也就习惯了,或许经济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吧。但如果连此前审校作序的经济学家看过后也没觉得有问题,这就意味深长了。其实正确的译文是这样的:

因为没能反映实际成本收益,因而批评某个价格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其实反对的是决定价格的那个过程。这并非是对‘效率’概念本身的批评,而是对现有产权体系和游戏规则的批评。

原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直在教你追问“对谁而言的效率”。对于市场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各方都有权利参与博弈。译者深信,从正本清源的准确介绍做起,有利于克服经济学引入中国后遇到的一些问题:不套公式,是对“黑板经济学”乃至“金融炼金术”的解毒;不捣糨糊,是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言辞经济学”的解毒;不畏争论,则是对只陶醉个人算计、揶揄弱势群体的“功利经济学”的解毒。

的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常常会颠覆我们的一般常识。不过对于社会中弱势的一方,作者从不以挑战民众的神经为乐,居高临下地宣扬“帝国主义式的经济学”。本书尽管吝惜篇幅,但行文论证大量是论辩式的,作者经常和“教室后面的那个声音”耐心讨论,条分缕析让人口服心服,这种叙事修养也正是中国当前很多公共讨论中所欠缺的。

来兼容互联网思维

经济学在中国早已成为强势的显学,经济和金融也一直是火爆专业。从大众传播来看,与“互联网思维”一样,似乎人人都会一点经济学,只不过这种学习更像是学着“像经济学家那样说话”。经济话语不仅是时尚,已经变成了一套权力体系。

当下最热的话语,已经变成了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创业。吴昂是阿里巴巴的资深总监,他不太同意所谓“颠覆”。“这其实是一个营销措辞。互联网真的颠覆了什么吗?那些基本的经济学规律,一条都没有被颠覆。”确实,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看,颠覆的只是之前靠一套说辞固化下来、让你感到习以为常的利益格局。

“严谨而明智的经济推理,是增进经济绩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若要达成持续的进步,唯有持续地关注本书中所阐述的那些基本原理。”我翻出了五年以前,约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给中国读者写的一段推荐序言。

从这个角度看当今“余额宝”和“滴滴专车”等一波又一波的争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其实完全可以兼容“互联网思维”。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透过那些天花乱坠的名词术语,看清楚各方背后的假设与立场,并对个人的境遇与时代的变迁多一分理解。与能读、会写一样,这种有效参与经济生活和公共政策的素养,对每一个公民都非常重要。

最后想做一个小小的试验

欧美的顶级出版商比如麦格劳-希尔,已经在布局下一代“自适应学习系统”:把书的内容拆碎了,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知识结构和起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

征得版权方同意,我想每周末在微信公告“智库圆桌”(微信号thinktube)上,做一次“拆书演绎”,把结构化的内容转化为碎片化的阅读。此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粉丝”们一直有一个遗憾:这本书的习题操练非常棒,但并没有答案。

其实大家要的不是某个固化的答案,而是能够操练这种思维方式、互动交流的一个社群。欢迎对智力滋养有要求、对纯宣泄不满足,既有表达分享的欲望、又愿意花时间的同好加入。

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将定期发布《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连载和研修的学习材料。

史晨,新华社瞭望智库研究总监

电子邮箱是shichencn@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