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保证透明度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除了整合合意困难与授课内容,你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做的方法与用意。你要给学生“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产生的挫折与困难,并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值得坚持。你可以以本章开头提到的学生麦克尔·扬为例,他形象地描述了使用这些策略的困难以及最终获得的好处。



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玛丽·帕·文德罗斯


玛丽·帕·文德罗斯就在她的课上引入了合意困难,帮助学生做好作业。她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规划学习,从而达到自己的期望,做一个熟悉本专业的优秀学生。顺着这种思路,她接受了另一项挑战:帮助学生判断自己对课上资料的理解处于布鲁姆分类学的哪一个层次,以及如何提高评估与综合的层次。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负责的一个教育委员会在1956年设计出了布鲁姆分类学理论,把认知学习分为6个层次:获取知识(最基础的层次),发展出对基础事实与概念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够分析概念与关系来进行推理,能够以新方式综合知识与概念,以及最高层次的能够运用所学评估观点与概念,基于证据和客观标准进行判断。

下面是文德罗斯运用的一些主要技巧。

透明度。在一开始,文德罗斯向学生教授测验效应、合意困难的原理,以及“以为自己知道”这种假象的害处。她向学生承诺,会坦诚自己的授课理念,并遵照这些理念授课。正如她近来向我们解释的那样:“测验效应本身的含义就是,用自测的方法会比反复阅读学到更多东西。我承认让学生这样做有很大难度,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学到的都是要反复阅读书本内容。”[7]

学生来找我,给我看他们的课本,上面用4种颜色标出了重点。这种事情我都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我对他们说:“你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也想学好这门课,从你这五颜六色的课本上就能看出来。”然后我不得不试着告诉他们,在看过一遍课本后,多花一分钟都是浪费。他们很不解地说:“怎么可能?”我说:“你该做的是,读一点儿内容就考一下自己。”但他们并不太知道如何具体操作。

于是,我在课上做了示范。差不多每隔5分钟,我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考查学生们之前刚刚探讨过的材料,接着他们开始翻查笔记。我说:“停!谁也不许看笔记,就自己想1分钟。”我告诉他们,大脑就像森林,你的记忆就在林中某处。你在这边,而记忆在那边。从你的位置到记忆的位置之间本来没有路,但你走得越多,路也就出现了。这样一来,在下次需要这段记忆的时候,你就能更轻松地找到它。但是,你一拿出笔记,就切断了这条路。你不会再去探索这条路了,因为别人已经告诉了你该怎么走。

在其他时间里,文德罗斯会向班上的学生提一个问题,要求他们自主思考。她会把学生叫到前面,让他们在白板上写三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大家用举手指的方式投票,认为第几个答案正确,就举几根手指。最后她会点名,让被点到的学生找与自己答案不同的人交流,弄清楚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文德罗斯让学生用一种新的方式思考学习,还教给他们一组新词来描述挫折。在考试中碰到一道难题时,学生一般会抱怨题目出得太刁钻。文德罗斯说,当学生抱怨测验本身的时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时机。但是,学生考得不好后来找她,说:“我被‘以为自己知道’的假象蒙蔽了。我怎么才能提高成绩?”这才是文德罗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分组测验。文德罗斯把班上的“学习小组”改成了“测验小组”。在学习小组中,往往是一个明白人说,其他人听,重点在于记住东西。但在测验小组中,所有人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不能翻开课本。“每个人都懂一点儿,要通过交流把知识弄明白。”其重点在于探索和理解。

文德罗斯会问测验小组的学生,他们还有什么概念是没有真正明白的。然后她会叫一名学生到白板前面,试着解释这个概念。当这名学生努力整理思绪和答案的时候,小组内剩下的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测验他,通过提问让他得出答案,推出不明白的概念。在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不能翻开课本。

自由回忆。文德罗斯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在每一天结束后,腾出10分钟,拿一张白纸,把他们能记住的所有课程内容写下来。学生必须写10分钟。她告诉他们,这项作业很不好做,他们会在2分钟后就写不出东西了,但是必须坚持完成。在10分钟结束后,学生要翻看自己的课堂笔记,弄清自己记住了什么、遗忘了什么,然后集中精力记忆遗忘的资料。从这项作业中整理出来的信息,可以为下一堂课做准备,也就是让学生知道该问什么问题,该对什么内容做笔记。文德罗斯发现,自由回忆练习有助于学生进行前瞻性学习,对资料之间的联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表。每周一,文德罗斯的学生都要上交一份表单,从某些角度理解前一周的资料,还要配上核心概念、箭头及图形。文德罗斯教的是生理学——关于事物如何发挥作用的科目,因此总结要采用大幅剪贴画的形式,包括大量对话框、贴图及箭头,诸如此类。这些表单有助于学生综合一周的信息,思考系统间是如何联系的:“这样做会引发这种效果,而这个过程又会导致这种事情,反过来这些又影响到那些事情。在生理学上,我们会使用大量箭头。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我不介意,但他们交上来的表单必须是自己做的。”

学习小结。如果觉得不会给学生增添太大负担,文德罗斯有时会在周五安排他们写一些低分值的“学习小结”。她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准备一段五六句话的回答文字。问题可能是:“胃肠道和呼吸系统在哪些方面类似?”“你看到考试成绩后,觉得下次需要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刺激学生进行检索和反思,并赶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掩盖一周的知识前,让学生记住它们。“这些年来我发现,如果考试之前我什么也不做,那么学生也就什么都不做,只等着‘临时抱佛脚’。”学习小结也锻炼了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即简明扼要地写一段文字。文德罗斯会通读学生们提交的回答,并在课上进行评论,于是他们便知道作业的确被看过了。

用布鲁姆分类学给学习分层。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布鲁姆分类学,文德罗斯会按照考试的答案要点,把课堂资料分出相应的层次,也就是说,对任意一个问题,她都会对应布鲁姆分类学的各个层次,给出若干不同的答案:一个答案反映的是知识层的内容,另一个更全面的答案对应理解层,再复杂一些的答案则对应分析层,以此类推。学生拿到测验结果时,也会看到答案要点,并且被要求指出自己的答案处于布鲁姆分类学的哪个层次。另外他们还要思考,怎么做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学习层次上。

缩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成绩差距。为了缩小学生的科学课成绩差距,文德罗斯和同事们试验过各种方法,包括采用新的授课结构以及主动学习原则。预备教育不完善的学生很少能在入门级的科学课上及格。因此,即便他们有兴趣和天分从事科研领域的工作,也无法跨越这一道门槛。由于某种原因,这类学生在高中时或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学过要如何在高挑战性的学术背景下取得成功。

“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文德罗斯说,“每当遇到挫折,周围就有人帮助我们,或是告诉我们‘这就是成长的方式’。当事情不顺的时候有人指导你,你才能继续下去。你才会持之以恒。”

在实验中,文德罗斯与同事们比照了“低级班”和“高级班”的成绩(前者是指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分有重要影响的班级;后者是指每天、每周都会进行低权重的练习,不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使其成功面对考试的班级)。他们还教导学生具备“成长心态”的重要性(见第7章对卡罗尔·德韦克著作的讨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用功会提高智力。

结果如何?和低级班相比,高级班在基础生物学课程上的不及格率大大降低了——预备教育不完善和预备教育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而且考试答案也都处在布鲁姆分类学中较高的层次上。此外,学生是否完成模拟题,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要素。在把模拟练习计入学分的班级里,即便练习的权重很低,学生们的功课都要好于那些不把练习计入学分的班级。

“我们告诉学生,这些做法是如何成为一种心理习惯的,”文德罗斯说,“想要在科学课上取得好成绩,必须这样训练自己。每种训练里都包含着一种文化,他们之前从未想过这一点。他们想成为专业人士,那我们就教他们用专业人士的方式去思考。当他们跌倒时,我们就告诉他们要如何才能重新站起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