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靠舌头过活”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古希腊的诡辩源头


与中国先秦同时代的古希腊,也是思想睿智大放光彩的时代。各种哲学思想轮番上场,探讨着世界如何形成的问题、探讨着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在争鸣中,哲学家们都以语言为武器追求真理,讲演、论辩之风日盛。时代的需要也迫使社会产生了掌握讲演术、论辩术的需求。柏拉图就曾认为,讲演术是“任何城市里的人们本身的自由和对他人的统治的最大利益和原因”,因为,“言语能够说服法庭上的法官,议会的议员、会员以及一切集会上(不论是什么样的国民集会)所有的人”  [1]  。于是,雄辩家纷纷登场,雄辩名篇也不断展现。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辩》,著名演说家德摩西尼的《斥腓力演说》等,都是辩论讲演中的珍品,千古传诵。

在这一时期,希腊社会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修辞、讲演术和论辩术的人。由于这些人中的著名代表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自称“智者”,所以,人们把他们叫作“智者学派”。这些智者大都具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感觉主义倾向。在早期,由于他们所传授的是实用的知识,所以很受人们尊敬,如普罗泰戈拉和智者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高尔吉亚,就都以传授讲演术和修辞术而闻名于世。普罗泰戈拉还因其为传授辩论术而做出的贡献,被世人称为“辩论学之父”。但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政治、诉讼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对辩论表达方式的重视超过了对问题实质的重视,有的甚至到了对事物的是非黑白不管不顾的地步。

例如,高尔吉亚就以怀疑主义的态度,提出了三个著名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不能认识它;即使我们可以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高尔吉亚在论证这些命题时,就利用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思维与语言的矛盾、逻辑的矛盾来否认事物的存在,否认对存在的认识,否认思维反映、表述存在的直接现实性。这就使他的论证具有了典型的诡辩意味。这种宣讲讲演之道中注重技巧而不在乎内容的方法,使他们受到非议。难怪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讽刺高尔吉亚,说他是“靠舌头过活”的人  [2]  。

至于智者学派中的一些末流,更是同中国先秦时代的“辩者”们一样。在论辩中抛弃常识,“以正当方式或卑鄙手段”制敌取胜,或压制和戏弄对方,以逞其能,沦落为典型的诡辩家。

例如,苏格拉底带着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于是智者向这个青年提出一个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智者开始了一连串的追问:

“你认识字母吗?”

“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老师教你的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认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在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彻底被智者欧底姆斯征服了,于是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在这一时期,哲学上的论争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诡辩命题。

如被世人称为“辩证法之父”的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火”。又由于火是永恒流转的,因此,由火所生成的世界万物也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为了说明这种“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性质,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把老师关于运动变化绝对性的思想绝对化,完全否定了事物的相对稳定和相对静止,干脆又提出了“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弄成了诡辩”  [3]  。

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在为本宗本派的主张进行辩护时,也在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如他为了否定运动的存在,提出了自己非难运动的四个命题,即“二分法”“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运动场”。当我们看到这四个命题时,不由得想起了中国古代“辩者二十一事”中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奇谈怪论。

麦加拉学派也常常提出一些诡辩的命题。通过揭露论题的矛盾,使人限于困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由它的代表人物欧布里德所提出的“谷堆”“撒谎者”“有角的人”“秃头”等。

这些命题如果按现代逻辑或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一是开“悖论”研究之先河,如“撒谎者”就是一个典型的语义悖论;二是涉及了言语行为中的“预设”问题,如“有角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语言预设句;三是涉及量变和质变的矛盾问题,如“谷堆”和“秃头”就是关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但是,在这些命题的论证中,欧布里德也是在利用概念的灵活性和语言中的矛盾进行论辩,也是让当时的人惊诧不已的,所以说,它们也是诡辩。

此外,古希腊还有一些著名辩题。如下: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在你穿过一定距离的全部之前,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做下去就会陷于无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间中都有无穷个点,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一个解除无穷个点。

阿基里斯(古希腊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乌龟:他首先必须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这时候乌龟会向前走了一段路。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须赶上这段路,而乌龟又会向前走了一段路。他总是越追越近,但是始终追不上乌龟。

飞着的箭是静止的: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总是静止的,而飞着的东西在任何一定的瞬间总是占据着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它就不能动了。

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4]

一粒谷子不能说成是一堆谷子,再加一粒也不能说成是一堆谷子,这样一粒一粒加上去,永远也不会堆成谷堆。

拔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秃子,再拔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子,这样一根一根拔下去,永远也不会成为秃子。

如果一个人在说“我在撒谎”,那么人们永远也不能判定他这句话的真假。

因为,如果他说的这句话是真的,就是说他说的是一句真话,那么“我在撒谎”这句话就是假的了;如果说他说的是句假话,那么,“我在撒谎”这句话就又是真的了。

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还在你那里。你没有失去角,因此,你就是有角的人。

*  *  *

【注释】

[1]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第452页。

[2]  参见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喜剧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3页。

[3]  《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0页。
[4]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7~58页。



“一切都是幻觉”

——古印度的诡辩源头


婆罗门问:“汝(你)为何名?”

提波答:“名天。”

问:“天是谁?”

答:“我。”

问:“我是谁?”

答:“狗。”

问:“狗是谁?”

答:“汝。”

问:“汝是谁?”

答:“天。”

问:“天是谁?”

答:“我。”

问:“我是谁?”

答:“狗。”

问:“狗是谁?”

答:“汝。”

问:“汝是谁?”

答:“天。”

婆罗门被折服。  [1]

在古印度,思想文化也异常发达,宗教、哲学,派系丛生,观点纷呈。各宗各派之间,各擅锋锐,以求生存与发展。因此,论辩也是十分发达。在其古典文献《五十奥义书》中,就记载有很多生动的论辩。

在这些论辩中,有些论辩属于派系之争、观点之辩,但有些论辩恐怕也是纯粹炫耀自己如何披坚执锐了。

如被佛教尊为龙树菩萨的哲学家龙树,他有个弟子叫作提波。有一次,提波来到钵罗耶伽国的伽蓝,城中有个婆罗门“高论有闻,辩才无碍,循名责实,反质穷辞”,看来是个论辩高手。上述让人哭笑不得却又不能不甘拜下风的“弯弯绕”,就是他与提波论辩的结果。

还有一位智者,他经常向国王讲授“一切都是幻觉”的观点。有一次,宫廷里惊了一头大象,大象乱跑一气,把这个智者吓得屁滚尿流,东躲西藏。事后国王嘲笑他说:“你是被幻觉吓跑的吗?”这位智者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国王,您看见我逃跑只是一种幻觉。”诡辩到如此地步,人们还能对他说什么呢?

如上,东西方的“诡辩”都可谓是源远流长。了解了这些诡辩的源头,有助于我们认识并破斥现实生活中的诡辩。

*  *  *

【注释】

[1]  见玄奘:《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18页。



02 第二部分

  思维的陷阱

    ——为什么要了解诡辩


说话者在“说什么”的时候,他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听话者身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出现一定的效果。“如何说”是衡量说话者表达能力的尺度,而如何理解“说什么”,是衡量听话者理解能力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