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模棱两可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是非两不可的诡辩


据明代笑话集《笑林》记载:有两个古板、迂腐的道学先生,都说自己是真道学,对方是假道学。两人争执不下,便请孔子给评断一下。孔子说:“两位先生都是真道学,我一直都很敬佩二位。”两人听后,高高兴兴地走了。后来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先生为什么把这两个人抬得这么高呢?”孔子说:“咳!像这些人,只管把他们哄走就行了,惹他们干什么?”

在这里,孔子言不由衷的评断就是不管有没有矛盾,先把别人哄走再说的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一词来自《旧唐书·苏味道传》。据说武则天统治时有一位宰相,名叫苏味道。他对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意见,从来都是不表示任何明确的态度。他曾对别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为此,当时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因此,“模棱两可”即指对事物的认识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含含糊糊,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似乎此,似乎彼”。

实际上,模棱两可也就是模棱两不可。因为,含含糊糊地“似乎此,似乎彼”,也就等于含含糊糊地这样不可以,那样也不可以的“非此非彼”了。

“模棱两可”或“模棱两不可”有时表现得似乎并不“模棱”。如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问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随缘故。问其如是无耶?答不也,不变故……又问有耶?答不也,不变故……问无耶?答不也,随缘故……又问有耶?答不也,离妄念故。问无耶?答不也,圣智行处故。

所谓“真如”是佛教对事物本质的称呼。“真如”要么是有,要么是无,绝不可能既非有,又非无。但上述这一段话既否定“真如”的有,又否定“真如”的无。反正不论是问“有”还是问“无”,回答一概是“不也”,只不过是把“不也”的理由颠来倒去罢了。但从必须明确地表达思想这一点上讲,这种“非常肯定”的表达,对于听者而言,仍然是糊涂的,因此,它仍然是“模棱”的。

按前述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是对客观事物区别性的反映。事物在确定的时间、条件下,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总是确定的。人们对它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必须要有所断定。否则,这个事物究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就将永远无法知道。

因此,排中律对于保证思维确定性的作用在于,它排除了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的中间可能性。即或者A真或者非A真,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故而人们在是非面前,对问题要做出明确的回答,不允许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有“非此非彼”的“居中者”。“排中律”由此得名。

遵守排中律的要求,是为了消除人们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此,“模棱两可”或“模棱两不可”是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但是,我们又如何分析下例?

前两年有位德国的失业者因向德国总理投掷了一个西红柿而被起诉。但如何判决却难住了法官。按德国法律,未成熟的绿色西红柿更容易激怒人,所以要比成熟的红色西红柿的处罚重。但这只西红柿是黄色的,它的颜色问题超出了“是非”的选择,才使法官左右为难。

这就涉及排中律起作用的条件问题了。

必须明确的是,排中律只是思维的规律,因此,它对于正确思维的规范作用也有其条件性。

第一,当问题只有两种可能——非此即彼、两者必有一真而不能同假时,它才起作用。

第二,排中律并不要求人们对任何存在矛盾观点的问题都做出明确表态。如对某些问题,人们还尚未深入了解,对是非界限还不清楚,这时不表态是允许的。这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承认其中必有一真是不相同的。

第三,排中律的作用只在于提出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必有一真,以供人们选择,但它并没有指明两个判断中哪一个是真的。判断的真要靠实践确定。

第四,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的过渡状态,同其他思维规律一样,排中律也是只在思维领域中起作用。

按照这些排中律起作用的条件性,面对那些只有互相矛盾的两种可能的问题,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可能一下子就清楚地下一个明确的断定时,不回答是允许的;有时妙用模糊语言的回答也是允许的,如前述的“鹿便是獐,獐是鹿”。但是,绝不允许对这互相矛盾的两种可能都做否定的回答。否则就要犯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但是,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忽略第三种可能,使思维的选择只局限在“是非”上,则就是诡辩了。

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模棱两可”或“模棱两不可”。由于这种“模棱两可”在真假是非的问题面前含糊其词,态度暧昧,没有明确的回答,同样也会妨碍了思维的确定性。因此,面对“模棱两可”或“模棱两不可”的诡辩,我们只能如列宁所说的:“二者必居其一……请你直截了当地说吧。”  [1]  而对于故意忽略第三种可能的诡辩,我们也只能要求对方“想好了再说”。

*  *  *

【注释】

[1]  《列宁全集》第20卷,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