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东拉西扯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转移论题的诡辩


“东拉西扯”是说想到哪儿说哪儿,说话没有重心,没有目的。用在诡辩上,则是转移话题的手法。亦即当言谈论辩的原有话题于自己不利时,便悄悄地利用争论的势头,不断地扯出新的话题,并使这新话题越扯越远,从而达到对方遗忘了原来的话题是什么的目的。因此,这种不断转移话题(论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诡辩者的构造过程。他在同一个言语沟通的过程中,故意把原来需要论证或沟通的话题换成了另外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从而使本来应该得到证明的话题得不到证明。

有一篇《女士违章》的故事:

他在十字路口拦住了她的车,敬礼后,请她出示驾驶证。

“这是为什么?”她坦率地惊问道。

“您违反了交通规则。”

“谁告诉您的?”

“我亲眼看到的。快出示证件,我等着呢!”

“您是不是认为我没有驾照?”

“我没有这样认为。”

“可是,我为什么要把证件交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呢?”

“我是交通警察,我有权这样做。”

“可我怎样知道您是警察呢?”

“难道您没有看见我穿的制服?”

“制服能说明什么?制服是可以假造的。我记得十年前,我的朋友詹娜认识了一位军人……”

“请不要给我讲故事,我在等您的证件。”

“这不是故事,是往事。我只是想证明制服并不总是可信的。”

“那好吧,我可以让您看一下我的工作证。”

“也好……让我看看。嗯,这么说,您叫戈吉什金?”

“戈日什金。”

“什么,您瞧这个‘日’写得像个‘吉’。算了,就当您是戈日什金吧。可是照片却不像您呀?”

“不知道,可能是没戴帽子吧。”

“真的吗?您摘下帽子让我看看。还有,站直些,别皱眉头。是的,有点像了。照片很久了吧。”

“七年前……”

“这能看出来。您那时看上去很帅。”

“好了吧,请把证件还给我。”

“您急啥?只要证件不是伪造的,就不会有什么事发生。”

“可我没空呀,我正在值班。”

“您觉得我的空闲时间很多?我马上去市场,顺路还得去找女裁缝,还要去看望生病的姑姑,还得给丈夫打电话……”

“我求您了,快把证件还给我!您看看,您让后面堵了多少车了。”

“这怎么能怨我?要知道并不是我拦住了您,而是您拦住了我。”

“好吧,好吧,算我错了。只是恳求您快把证件还给我,把车开走。”

“就是嘛,给您证件,以后可别再制造交通堵塞了。”  [1]

在这段对话中,违章女士一开始就没打算乞求怜悯,而是采取以守为攻、咄咄逼人的策略,不断地把新的话题越扯越远,故意回避原来的话题,并拖延至新的问题出来。而这位交通警察可能缺乏与各种人打交道的经验,结果被违章女士东拉西扯的话题牵着鼻子走,早忘记了原来的问题是什么,最后在新的问题面前,反倒是自己没理了。

其实,对付此类东拉西扯的诡辩,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插入适当的语言,从而使对方不得不从东拉西扯中回到原来的话题上。如在上述对话中,交通警察一是可以在“我没有这样认为”后插入:“但是如果您有驾驶执照,就请您出示驾驶执照。”二是可以在“好了吧,请把证件还给我”后插入:“现在请您出示您的驾驶执照。”这样,就既可以提醒违章女士:“不用东拉西扯,我明白着呢!”也可以以始终同一的话题,迫使违章女士不得不交出她的驾驶执照来。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东拉西扯并不鲜见。例如有些人违反交通规则,撞了人,但在争论谁是责任者的过程中,却往往故意将问题越扯越远:“你是什么态度?”“你会不会说话?”“你在哪受的教育?”……

对于这样的诡辩者,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解释就能解决问题了。

*  *  *

【注释】

[1]  录自《小小说选刊》2000年第3期,〔俄〕伊戈尔·马尔佳科夫著,王晓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