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答非所问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偷换论题的诡辩(一)


“答非所问”指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用在诡辩手法上,则是故意偷换话题(论题)。

所谓偷换话题也是在同一个言语沟通的过程中,有意地把原来需要论证或沟通的话题换成了另外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从而也使本来应该得到证明的话题得不到证明。

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答非所问地偷换话题,则有可能是诡辩了。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是“心”派生出来的。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他的学生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王阳明回答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1]

如果撇开“鬼神”二字,学生的质疑是符合事实的。在“天地万物,千古见在”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避开这一矛盾,王阳明故意不回答学生问的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怎么会因为没有“我的灵明”就不存在了的问题,回答的是人死了,“他的天地万物”

也就不存在了。“他的天地万物”与学生所问的“天地万物”显然不是同一个话题,王阳明在此故意偷换话题,以“答非所问”的诡辩来掩饰自己的窘迫。

如前所述,在一个论证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这是保证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能够围绕同一个论题展开论证。因此,在一个谈说论辩的过程中,所下判断必须要对其含义有明确的表达;不能含含糊糊,使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这也是同一律对判断要有确定性、恰当性的逻辑要求。前述“闪烁其词”中“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不回答,是故意不明确表态的诡辩伎俩;而此处的“答非所问”则是“回答却等于不回答”的诡辩伎俩。

一般来讲,当对方转移或偷换话题后,人们常会犯的错误就是,不自觉地跟上转移,这样也就落入了对方的圈套。

对付此类诡辩的方法,是再一次说明自己的话题是什么,要求对方回到原来的话题上。至于其他的话题有没有必要讨论,那也要等到这个话题讨论清楚了再说。

还有一种答非所问是没有弄明白对方的话意就径直应答。这种无意的答非所问有时也会招致诡辩的嫌疑。汉代王充的《论衡·问孔》还载有一段话:

遽伯玉(卫国大夫)使人于孔子。孔子曰:“夫子何为乎(做什么)?”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想少犯错误却办不到)。”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者呀)!使乎!”[见《论语·宪问》。]非之(批评使者)也。说《论语》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代替遽伯玉)谦(谦虚)也。”

夫孔子之问使者曰:“夫子何为?”为所治也,非问操行也。如孔子之问也(如按孔子所问回答),使者宜对曰:“夫子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以知其对不失旨,孔子非之也?且实孔子何以非使者?非其代人谦之乎?其非乎对失旨也,所非犹有一实。不明其过,而徒云:“使乎!使乎!”后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为过。韩子曰:“书约(简约)则弟子辩(争论)。”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约也!

《墨经》曾经说过:“通意后对。”要求在谈说论辩中,必须要先弄明白对方所说的意思再应答,否则便是应对失旨,使人不明所以。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一个语词或语句经常具有多种含义,在沟通交际中,如不先“通意”,也即明确对方所说话的确切含义,往往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如在上述谈说中,遽伯玉的使者就没有对孔子所问“通意”,因而在回答孔子的问话时,答非所问,以至于招致孔子的批评。但是,王充认为,孔子的批评也过于简约隐晦了,从而使“后世疑惑”,对孔子究竟想批评什么颇费琢磨,争论不已。因此,王充在批评使者应对失旨的同时,也批评孔子的“批评”犯了语义模糊的错误。其实,孔子的所问又何其不“简约”,又何其没有模糊性呢?难怪遽伯玉的使者在回答时,蒙头蒙脑,牛头不对马尾了。

“通意后对”也是同一律对言语沟通必须围绕一个确定的话题进行的逻辑要求。否则,正常的人际沟通就只能是一个双方都在自说自话的“三岔口”了。

*  *  *

【注释】

[1]  见《传习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