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暗度陈仓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偷换论题的诡辩(二)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秦亡后楚汉相争,汉将韩信虚张声势,表面修筑栈道吸引楚军的注意,暗里却率兵秘密东出陈仓,打败了楚军。以此典故形成的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多比喻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转移其视线,暗中却采用出人意料的策略达到目的。作为一种诡辩手法,“暗度陈仓”则是借着对方的话题中某些词语的歧义性,构造并且偷换了话题。

先秦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曾与儒家弟子孔穿有一次论辩:

龙与孔穿,会(相遇于)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人品高洁),愿为弟子久,但不取(认可)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抛弃)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背理,荒谬)。龙之所以为名者(投身名辩),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也。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古良弓名)之弓,载忘归(良箭之名)之矢,以射蛟、兕(sì犀牛)于去梦之圃,而丧(丢失)其弓。左右请求(寻找)之,王曰:‘止(不必)。楚人遗(遗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还不够完全)也。亦曰(不也可以这样说)人亡(丢失)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何必限于楚国人)?’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肯定)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否定)龙异‘白马’所谓‘马’,悖。先生修(修习)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即使有一百个公孙龙,也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孔穿无以应(应答)焉。(《公孙龙子·迹府》)

在这则论辩中,公孙龙不停歇地轰击着孔穿:

第一轮轰击是围绕“教”字做文章。公孙龙认为,既然你孔穿希望向我学习,那么就是希望学习我所特长的东西。现在我所特长的东西就是“白马非马”。如今你孔穿却又要求我放弃我所特长的东西,那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教的东西了。你孔穿既要向我学习,又要我放弃我所能教的东西,可见你孔穿的说法是背理乖谬,自相矛盾。此一轮为直接反驳。

第二轮轰击还是围绕“教”字做文章。公孙龙认为,向别人学习,是因为自己的智慧和学问不如别人,才向别人请教的。现在你孔穿却在教我放弃我所具有的东西,这是为了向我学习而先教我。向别人学习又先教别人,这也是背理乘谬,自相矛盾的。此一轮为类推归谬。

第三轮轰击是借助孔穿的宗师孔子的认识来揭穿孔穿的自相矛盾。公孙龙认为,孔子就曾“异‘楚人’于所谓‘人’”,按同一事理,我的“异‘白马’于所谓‘马’”同于孔子的“异‘楚人’于所谓‘人’”。两个相同的论题,你孔穿肯定一个,否定一个,这也是背理乖谬,自相矛盾的。此一轮为类推对比归谬。

通过这三轮轰击,公孙龙得出一个陷孔穿于两难困境的结论:你孔穿研修儒家学说却又否定儒家祖师爷所肯定的东西;想向我学习却又要我放弃我所能教的东西,这样,有一百个公孙龙也没法解决你的问题。

应该说,公孙龙的这番归谬反驳,可谓言辞犀利,形式多样,整个反驳过程有条不紊,充分体现了公孙龙娴熟的论辩技巧。但是,公孙龙的论辩巧则巧矣,其“暗度陈仓”的诡辩痕迹还是有所端倪。

其一,在所谓的“先教后师”的问题上,孔穿的“请去此术”并非在“教”,充其量只是一种要求。即他并不一定就死乞白赖地要学公孙龙的什么“白马非马”,他还可能想学点别的什么。或许这干脆就只是孔穿的一句客气话也说不定。但公孙龙却把这种本不相同的“请”与“教”混同为一,一口咬定这是孔穿在“教”他。在“揭穿”孔穿自相矛盾的同时,公孙龙自己也故意混淆了概念。

其二,孔穿要求公孙龙放弃的是“白马非马”,而公孙龙在反驳中却以孔子肯定了“异‘楚人’于所谓‘人’”,所以你孔穿也应肯定我的“异‘白马’于所谓‘马’”。这样,公孙龙就把“白马非马”偷换成了“白马异于马”了。“非”也许可以勉强装进“异于”的含义,但在公孙龙论证“白马非马”时,“非”字却是毫无疑问时解作“不是”的。这样,在揭露孔穿自相矛盾的同时,公孙龙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偷换了论题。从而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个完全不同的判断去替换了原来的判断,把自己的荒谬强加给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