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哲学启蒙系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哲学启蒙系列

Q20:神存在吗?

书籍名:《哲学启蒙系列》    作者:陈嘉映



即使是不相信神存在的人,也不可能用一句“神是不存在的”就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了。事物中存在着超出我们的理解,我们力不能及的部分吧?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这个人就能感受到特定宗教出现之前的、后来被称为神的原型,也就是超越了世界的某种事物在世界之内产生的回响。为什么我们会寻求那些不在世界之内的东西呢?在“神”的名义下,我们正在对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存在发问。



田岛正树:

“神像‘信任’一样是逐渐产生的。”


现如今大概没有人会真的相信有圣诞老人存在,但是小时候大人们都说袜子中的礼物是圣诞老人送来的,其实那是父母偷偷放在里面的。

但是,父母什么要撒这样麻烦的谎呢?要让孩子以为自己送的礼物是别人送的呢?那是因为即使父母也不认为自己送给孩子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吧。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大的礼物,就是把他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说自己把生命送给了孩子会让人觉得太过傲慢,且没有真实感,感觉更像是别人送来的珍贵礼物。因为父母也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赠了生命,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把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生命再接力传承给自己的孩子罢了。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但是很快我们知道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们所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语言本身就是从遥远的祖先那里传下来的。人所说的话,简而言之就是对别人说话的模仿。正如生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一样,精神也应该是通过语言被传承下来的吧,因为即使是思考,其实也不过是用语言在大脑中组织句子罢了。就像乌鸦收集小树枝筑巢一样,我们也借助各种语言来建构我们的思想。

但是,如果只是模仿别人的声音,那就像是鹦鹉一样,不能形成思考,思考需要没有前后矛盾的一致性。行为也一样,为了做到前后一致,必须要在语言表达中加以定位。正在追逐斑马群的狮子中途即使变换猎物目标,也不会被说是缺乏一致性,但是发誓不抽烟了的人又开始抽烟的话,就会被人说前后不一吧。就这样,我们把自己完完全全放到了语言当中。是谁在要求这样的前后一致呢?可能最开始是父母,后来是学校的老师。因为如果我们撒谎或是不遵守约定的话就会挨骂。但是,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他们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事实上他们是没有资格那样要求我们的。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幻想——一个能够明察我们的全部言行,并要求前后一致的存在,这就是神。当我们想要使用语言进行思考,并保持前后一致性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的错觉,就是神。

我们不能由此就草率地下结论说神果然是不存在的。因为正如父母给孩子送礼物时,父母的形象会与圣诞老人重合在一起,当我们认真思考某些事情的时候,神的身影会和众多将语言传承给我们的人的声音重合在一起显现出来。所谓的前后一致性,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但是如果不以此为目标的话,语言和意义都将失去。这和“信任”有点类似。一开始就认为把信任给了“不存在”,信任就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认为能够信任的话,那么信任就会产生。与此相同,神不是存在的,而是逐渐产生的。



永井均:

“神存在或不存在的意义。”


假设宇宙物理学家推断出有神的存在,说要合理地解释宇宙现状就只能认为传统上被称为“神”的宇宙创造者是存在的,那么由此就能证明神是存在的吗?虽然可能有点意外,但答案是并不能。

“神”之外世间森罗万象存在的理由可以用“神”的存在来解释,但是“神”本身的存在理由依旧未知。为什么会有神的存在呢?如果这个“神”是传统的人格神的话,他肯定会这样嘟囔:“我知道世间森罗万象存在的理由,但是我究竟是什么呢?我自身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呢?”他不得不向更高的“神”去询问自身存在的意义,所以他其实不是神。

包括“神”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变成了一个谜团,所以如果神存在的话,那么必然存在一个知晓包括宇宙的创造者“神”在内的一切存在意义的更高的“神”。但是这样的“神”究竟存不存在,我们无从知道。如果可以知道的话,那么他又将落入和宇宙物理学上的“神”一样的身份。

所以,如果认为这个更高的“神”是不存在的,那么包括存在的“神”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意义就无从知晓,包括“神”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就成了无法进行解释的全然的神秘。所谓全然的神秘,其本身就如同“神”。此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神”只不过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说,根本不是神。

上述关于宇宙的这种对比,在关于语言的作用上,也同样适用,也就是存在于我们语言内部的神与存在于语言外部的神。正因为认为神存在于语言内部,所以人才可以用语言来跟神诉说,但是神能够看透一切,不是应该不用借助语言吗?

对于需要以语言作为媒介的对象肯定可以撒谎,我们对于他人总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在撒谎。但是,对于神,我们不能撒谎,“充斥谎言的祈祷”是不能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人在祈祷的时候需要用语言呢?那是因为我们自身需要有这样一种说出不能撒谎的语言的机会。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就会对自己有认识上的偏差。

那时,我们就会用语言向超越了语言的神诉说,不是向那个我们认为相信就存在的“神”,而是向那个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