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第174页

书籍名:《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相面之学”的流行差点儿扼杀了年轻的查尔斯·达尔文的科学生涯。在加伯特出版《鼻子笔记》之前的20多年,恪守《圣经》的基督教教徒看不到达尔文的科学潜力,不能预见他日后可能会取得的科学成就,而是把他看作魔鬼的化身。很少有历史人物像达尔文一样,一生所为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年轻的达尔文未能完成大学期间的法律和医学课程的学习,之后他决定学习神学,打算安心当一名乡村牧师,同时从事他迷恋的自然史的研究。牧师是当时大多数绅士子弟安稳而体面的职业选择。然而在1831年,达尔文22岁时,突然得到了一个随“贝格尔号”考察船做环球科考的机会,当然,这项工作没有报酬,此前已遭多人拒绝。后来达尔文了解到,那个严厉、拘谨的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面试他时,他差点儿因为自己的鼻子而失去这个机会。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菲茨罗伊是拉瓦特尔的狂热追随者,他相信通过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就能判断其性格,所以看到我的鼻子,他就怀疑我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决心完成这次航海考察。”最后,达尔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推荐信打消了菲茨罗伊的疑虑。很快,船长就对这个勇于冒险的年轻博物学家赞不绝口,甚至用达尔文的名字为地理特征命名。达尔文补充说:“他并没有成功地依靠鼻子来准确预测我的性格,但我想他应该对此感到庆幸。”


[1]  麦加尼塞斯(约前350—前290),历史学家、外交家、古印度民族志学家。——译者注



[2]  巴尼·希尔和贝蒂·希尔夫妇宣称在1961年9月19日至20日在新罕布什尔州遭到外星生物的绑架,它是第一次广为人知的外星人诱拐事件。——译者注





第六章

古风式微笑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双唇


公元前6—前5世纪的地中海地区繁忙而鼎盛。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正试图把火、遁世和万物流变的概念整合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正在构想优雅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为科学家日后探索“万物皆数”的规律制定一套术语;雕塑家菲狄亚斯正慢慢地从大理石中雕刻出人物;雕刻家卡利马科斯可能正在发明柯林斯式圆柱;抒情诗人品达和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正挑灯夜读、奋笔疾书,颂扬神圣的竞技体育,讲述《俄狄浦斯王》的乱伦故事;而普通民众在忙着收获粮食、抚养孩子、奔赴战场。

除了这些,人们对这一时期的事物知之甚少,因为时间“偷”走了许多证据。比如,人们认为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创作了60多部戏剧,但只有7部被留存下来。学者彼得·格林指出:“历史神秘性的极致代表,就是那个人人皆知但令人迷惑的‘古风式微笑’。”人们可以从当时流行的青年男子半身或全身裸像——《青年雕塑》中看到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艺术潮流。与后来优美而比例协调的“古典式”希腊雕塑人物相比,它们看上去像卡通形象一样原始、朴拙。在现代庄重、严肃的雕塑作品的映衬下,它们看上去幸福、开心得令人窘迫。他们有的有胡须,有的则没有,发型也样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嘴角上翘,形成一种不太自然的微笑。学者们判断,这种艺术习俗源于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前,在该地区普遍流行。格林说:


在随后的年代里,这一艺术表达方式就像柴郡猫的露齿笑一样慢慢消失了。没人能解释这一“古风式微笑”的全部含义。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相信,它应是“抒情时代”的典型特征,代表着从神启到幸福流露的一切含义。




不管是什么引发了“古风式微笑”这一艺术传统,一种美好的想象是:爱琴海的水手们在业余时间,微笑着摆好姿势,给雕塑家当模特。事实上,在人类表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微笑而上翘的嘴唇,本身比“古代”这个词的所指还要古老。它比“远古”还要“原始”。人类的微笑以及许多嘴部动作,都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当时真正的智人还未出现。跳跃的猕猴会出现瞬间的神经质般的咧嘴笑,黑猩猩也会有恶作剧般的大笑,还有人类婴儿第一次给予母亲的回应式的微笑,都让人想起灵长类动物之间古老的血缘联系。



嘴唇的用途很多。下颌骨是头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像电影中会说话的骷髅一样,它上下活动进行咀嚼、咬合。人类的下颌骨不会像某些动物那样能够无限张开,也不会像某些蛇类那样为了容下大体积的食物而张弛自如。人类的下颌骨所做的就是上下切割食物,再稍稍进行侧面磨碎。尽管人类下颌骨的功能有限,但我们对此已很知足,因为人的嘴巴,特别是嘴唇,能做出许多令人称奇的事情。

人类的脸毛逐渐褪去,随后演化出的另一个特征也在强调我们与猿、猴之间不可思议的相似性——灵活机动的嘴唇。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会说:“咬紧牙关。”(Keep  a  stiff  upper  lip.)它原本的意思是:别让嘴唇发抖,这样才不会让周围的人看出你的脆弱,感情用事是于事无补的。因为表情在本质上是瞬时的动态,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眉毛和嘴唇的动作。

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没有灵活、柔韧的嘴唇,只需看一眼狗、猫、豚鼠,便会更加确定这一点。因为它们的上唇和齿龈贴得太紧了,因此它们可以龇牙露齿,却没有人类的表情丰富。电影制作人想让动物说人话时,就发现动物嘴唇动作的局限性成了障碍。看一看电视系列片《艾德先生》中那匹尴尬地说着人话的马,就清楚了。即使电影《小猪宝贝》中的那些谷仓动物设计精巧、妙语连珠,但是说话方式最令人信服的还是那对年轻的黑猩猩,以及后来在《小猪宝贝2:小猪进城》中的那只年长的红毛猩猩。它们在宗谱上与人类接近,有着灵活的嘴唇,最适合发出人类的语音。

在过去几十年里,兴起了动物交流试验的风潮。人与猿相似的唇部结构启发了科学家:可通过操控猿的唇动,让它们模仿人类发音。但遗憾的是,动物们似乎对这一想法缺乏热情。在一次著名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对一只名叫维基的黑猩猩的嘴唇进行操控,以便她在发出“啊”音的基础上,能发出“妈”的音,并期望她最后能叫出“妈妈”。开始时,需要给予维基巴甫洛夫式的刺激——将人的手指放到她嘴唇上,她才能发出“妈妈”这个音。但很快,她就开始瞎说了。显然,她不明白这个词的含义。

对用手指接触嘴唇这个动作,维基和我们人类一样敏感。触摸需要对象,因此,许多有关身体部位的故事都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喂养,不单单关乎“乳房”,还关乎“嘴”。对患有“先天性食道闭锁症”的新生儿必须人工喂养。吸吮橡胶奶嘴可使患儿感到安慰,如同母乳喂养能让婴儿平静一样。英国动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说:“这种情况是为了接触而接触,让柔软的东西与嘴接触本身就是重要和基本的亲近行为。”身体很早就开始为拥有这种“亲近”能力做准备了。母体受孕后第8周,是胚胎发育成胎儿的关键节点,这个阶段的胎儿只有1英寸高,但已初显玩具娃娃似的模样,具有可辨认的特征——玩具似的胳膊和腿,当然还有眼睛和鼻子,甚至能显现出微型的嘴唇。

嘴唇的外缘是重要的中间地带,是脸部皮肤与整个口腔和消化道黏膜(与阴道黏膜类似)之间的分界线。嘴唇是身体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嘴唇部位的触觉感受器的数量和种类,凸显了双唇在身体协作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性。双唇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的数量,大约是腿部感受器数量的20倍。与酷热相比,寒冷对人类皮肤造成的威胁更大,因为人体可以通过排汗和呼吸来对抗酷热,但寒冷却可以使人的体温下降到致命的程度。为了防止热消耗,“动静脉接合组织”聪明地聚集在那些重要的区域,比如眼睑、鼻子、双唇、手和脚上。该系统只提供遇险信号,却不进行安全保卫。感到寒冷时,你可以在自己的双唇上观察到这种变化。一接到寒冷的警报,大脑就指示其雇员关闭周界,抑制热散失。“动静脉接合组织”是静脉和动脉的连接系统。为了应对外部气温变化,这一连接系统绕过毛细血管,改变血液流向,以适应某一区域的需要。虽然这些皮下变化难以觉察,但皮肤上的变化却清晰可见。在你感到很冷的时候,血液流向的改变会让你的嘴唇和指甲微微发紫或发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