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第一章 訾非·人格:如何学会走向成熟

书籍名:《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作者:陈赛



一个成熟的人,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关键选择,他更相信持续努力和不断调整。对于人生中的重大选择,他有勇气承担后果。



导言:那些不肯长大的成年人,是怎么了


——陈赛

《格林童话》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上帝创造世界以后,答应所有的动物都有30年的寿命可以活。驴子因为太清楚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生来就该背负重物,因此要求上帝缩短它的寿命,好让它不必做那么久的苦工,上帝于是收回驴子18年的寿命;狗因为害怕变老,要求上帝也让它少活几年,上帝也答应了;到了猴子,猴子同样害怕年老体衰被人戏弄,跟着请求上帝收回它几年的寿命,上帝就好心地让它少活10年。

最后轮到人类,男人和女人都觉得30年寿命太短,请求上帝让他们多活一阵子,上帝于是把从驴子那儿拿来的18年赐给人类。可人类还是不满足,觉得这样仍然太短,上帝就把狗不想活的那12年再赐给人类。到最后,连猴子多出来的那10年,也给了人类。

人类前30年的人生通常可以过得健康快乐,因为这30年是他们原本该有的寿命。接下来的18年,因为是从驴子那儿拿来的,所以他们就得每天做牛做马,不断遭受鞭笞,辛苦劳动。再接下来的12年,因为是狗的寿命,所以他们通常就坐在壁炉边喃喃抱怨,咆哮不止。最后轮到猴子的10年,此时人们的生命也即将结束。

“30”是一个有趣的数字。

中国人说,“三十而立”。按孔子的原意,“立”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立”,所谓立身行道也,是指道德人格层面的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卓然自立。

当我们今天提起“三十而立”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清楚地意识到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比起古人面对的那个小而稳固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更大、更快、更浮躁、更容易让人恐惧和迷失,在这样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并不容易。

“长大成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似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长大成人”意味着一个人过了18岁,身体发育成熟,开始恋爱、工作,会开车,能赚钱养活自己,可以自由熬夜,等等。

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是生物学为我们定义的“成年”。拥有事业、婚姻、孩子,都是社会为我们定义的“成年”,没有这些指标,社会就不承认你是成年人。

但从心理而言,事情就变得复杂得多——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为自己、为别人负责,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都是内在的、主观的标准,你需要自己做出判断。

在今天的社会,很多成年人活得像个小孩子,他们希望永远享受年少时的自由与随性,而避免扛起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他们也许结了婚,有了稳定的事业,但这只是表象,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是一个孩子,怀抱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希望写出最伟大的小说,或者找到最完美的情人,但却没有真正为此付出行动,或者负起责任。

为什么会这样?

在《为什么长大》一书中,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Susan  Neiman)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成长的艰难,不在互联网,不在社交媒体,甚至是当下的经济状况,当然,这些问题都让成长变得更艰难,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不再提供任何有吸引力的成年人的模型。”[1]

什么是成年的图景呢?

小时候想象成年后的人生,似乎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拥有世间所有可能的金钱、爱情与幸福。这种关于成年的图景与其说庸俗,不如说幼稚。

另外一种关于成年的图景恰恰相反——成年人过着一种沉默、荒凉、绝望的生活。成年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屈从于生活,尽管它远不如起初想象的那样刺激、有价值或者有意义。

19世纪流行的成长小说,会描述一个年轻人追寻灵魂、发现自我的过程,成年意味着一个独立的自我的成长,个体在社会留下自己的印记;而到了20世纪,尤其在二战后,几乎所有的小说家,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他们笔下的成人生活,无一例外都是破碎的梦、破碎的婚姻、无法实现的野心、职场的疏离、家庭的隔阂。

为了寻找一个真正健康的成年图景,苏珊·奈曼认为我们应该回到启蒙时代,回到康德的理性。在《何为启蒙》里,康德把“成熟”定义为——理性将自己从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中解放出来。按照成长的逻辑,一个人刚出生时只是一个无助的婴儿,但随着身心的发展,我们将逐渐掌控人生以及与之相伴的世界。我们会逐渐融入世界并稳固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然后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经验,直到我们可以成为自我主宰的成年人。另外,我们最坏的本能却无时无刻不在阻止破坏这个过程——处于被动状态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我们选择了不成熟——让别人替你做出决定,远比你自己做决定要舒服得多。

康德说,“如果有一本书照顾我的理解力,一位牧师照顾我的良心,一位医生规定我的饮食,我丝毫不用自己费劲。只要我能付钱,我就不需要思考,别人自会帮我打理一切事物。”

但奈曼认为,康德更深刻的洞见在于,不长大,并不只是我们的错,而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结构在保持我们的“孩子气”。因为我们不长大,永远保留在青少年的心智状态,符合社会的利益。“国家的控制欲与我们对舒适的渴望使社会避免了冲突,但这样的社会并非成年人的社会。”

在康德的时代,这固然意味着审查和惩罚,但消费社会发明了更好更隐秘的方法,以消费而不是生产来定义一个人——长大成人意味着有能力购买昂贵的玩具、更贵的车、更新的手机、更时髦的鞋子……

所以,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一半的信息迫使我们变得务实,不再做梦,接受世界实际的样子,并把成人的世界描绘成对现状的妥协;另一半信息则是关于如何保持年轻的产品和建议。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审查更有效——“如果你阻止人们得到信息,总会有一些勇敢的人起来反抗,但如果你用大量无意义的选项淹没他们,他们只想让噪声停止。”

“正因为如此,真正的成长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颠覆的理想。和所有的理想一样,它永远无法真正实现,但不代表它不能引导我们的行动。”奈曼说。

所以,在康德的成人模型里,“成长,更多的关乎勇气而非知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无法代替你运用判断力的勇气”。判断力至关重要,因为真正触动我们的问题不可能通过遵循某一个规则找到答案。我们需要勇气来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依赖国家、邻居或者喜爱的电影明星的判断力。

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才是成人的关键。其次,要有勇气去接纳贯穿我们生命始终的裂缝。理性的理想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经验却告诉我们现实往往不是理想的样子。长大需要我们面对两者之间的鸿沟——两者都不放弃。

如果说,成人是一种社会构建,而成熟是一种心理属性,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成熟度才能匹配一个成年人真正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成年人应该如何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限制与挑战?如果成年是一种道德勇气,我们如何获得这种勇气?

或者,我们再倒退一步?我们真的非得做一个“成熟”的人吗?为什么?不长大可以吗?保持童心不是也很好吗?一个人身上“大人”与“孩子”的一面,有可能调和吗?如果可以,如何调和?

[1]  苏珊·奈曼.为什么长大[M].刘建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以下对苏珊·奈曼观点的引用均出自此书,不再重复标注。——编



课前测试:你的心理有多成熟


在阅读正式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足够成熟。

由于本测试主要反映的是被试者的想法,无法测量被试在实际情境中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心理成熟度测试

以下是10个描述人的想法和做法的句子,在句后的三个选项中选取最符合你的想法和做法的一个选项。

1.做了坏事却逃脱了惩罚,做了好事都得到好的回报,我希望成为这么幸运的人。

a.不同意(1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0分)

2.一般情况下,人和人的想法各有不同,这是正常现象。

a.不同意(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10分)

3.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大方面,我希望父母能为我做主。

a.不同意(1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0分)

4.要是一项法律不能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人应该做出努力去纠正它。

a.不同意(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10分)

5.我经常被糟糕的情绪所控制,没心思做事情。

a.不同意(1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0分)

6.人付出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仍然应该付出努力。

a.不同意(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10分)

7.人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主要是能够找到强大的势力去依靠。

a.不同意(1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0分)

8.权威意见的正确性也是有限的,没有谁掌握了绝对的真理。

a.不同意(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10分)

9.别人因为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的好恶经常和我们不同。

a.不同意(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10分)

10.像我这么全能的人,这世上真不多。

a.不同意(10分)

b.不能确定(5分)

c.同意(0分)

评分标准

本测验用于30岁个体的心理成熟度的测试,当测试总分超过80分,说明被测者达到了符合30岁年龄的心理成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