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何谓“心理成熟”

书籍名:《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作者:陈赛



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怎么样才算一个成熟的人。

成熟好不好

我们谈的话题是成熟,这个话题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会比较害怕老去,然后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年轻。在这个情况下,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是什么?他们对怎样的生活才满意?

这可能跟过去的人就不太一样了。像我们“70后”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说你成熟,是对你的赞美,这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跟一个“80后”或者“90后”说“你很成熟”,他可能会觉得这并不是好词汇,反而觉得你在说他已经变老了。

其实,“变老”和“变成熟”应该是不一样的意思。因为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渐渐地改变了很多词汇的内涵。怎么算一个成熟的人?这是指人格上的成熟。人格上的成熟对人来说是不是有价值呢?

大家可能知道在1994年到2004年之间,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剧叫《老友记》。《老友记》讲的是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刚开始,他们的年龄是25岁左右。等到这部剧结束时,他们都已经35岁了。那么这10年,这群年轻人是怎么生活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25岁到35岁之间,内心里是有一些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事业成功,能有稳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又会觉得事业是一种压力,甚至觉得事业是让自己被困住的一件事情,感情似乎也是这样。在分分合合之中,这些人的情感慢慢地稳定下来,他们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变得成熟起来。这样一个过程,似乎是一个人很自然的发展路径。

事实上,《老友记》讲的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群人,在大学毕业之后,仍然在探索人生,仍然在寻求新生活,而不是像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一生的大概样貌可能在20岁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所以谈到后工业社会年轻人的成长,确实是一个很有趣而且复杂的话题。我们中国,现在也进入这样一个转型期,现在中国社会也在走向后工业社会,我们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在中国,年轻人如何获得成熟?或者成熟好不好?这已经变成一个放在我们眼前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了。

精神分析学家对人生发展的划分

怎样才算一个成熟的人?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曾经说过,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八个人格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人都要解决那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人的成熟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埃里克森关于人格成熟八个阶段的理论是非常著名的。我们在后文会大致地谈一谈里面的细节。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大阶段

但是在心理学界,关于人的成熟这个话题,其实还有很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比如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他认为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当然,科尔伯格讲的是人的道德发展,埃里克森讲的是人和别人的关系、人生的主题。但是不管是道德还是人生的主题,这些都是与人格有关的。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理论

还有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他说,人的发展是从一些基本的生物需求到自我实现,再到超越个体这种终极追求的过程。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孩子,他刚出生的时候,所需要的就是吃喝,妈妈的怀抱能满足他最基本的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比如说上了学之后,他可能会想成为一个好学生,想要成绩好、被别人喜欢,这个时候,这种关系的需求就变得很重要。但是,再过一段时间,他可能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了,他可能希望成为他自己了,渐渐地,人希望能够自我实现。

人到了中年以后,可能会对宗教这样的终极问题感兴趣,对于人世间的竞争、利益,可能会看得更淡一些。他会有一些更为超脱的生存态度,可能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对于他人的幸福,会比以前更加关心。所以马斯洛认为,人是从最基本的、像动物似的那种状态,发展到一个比较高水平的状态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马斯洛、科尔伯格,还是埃里克森,他们都认为人是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的,人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情,并不是说你到了多少岁,或者你到了什么水平,你的发展就停止了。人在一生里,都是在走向成熟的,所以成熟是相对的。

那么,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真的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就不往前走了。有些人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又退回到早期的阶段。我们在心理学上,把这个现象叫“退行”。

“成人”“成年”“成熟”的区分和关联

虽然你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其实你经常能够发现,成熟是有阶段性的。

假设你去做一个心理年龄的测试。你其实是18岁,但是测试告诉你,你的心理年龄是25岁,你就会感觉挺好的,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成熟。但是如果这个心理年龄测试告诉你,你现在的心理年龄是80岁,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好了,自己老了。可能我们本能地会知道,一个人在20岁到30多岁的时候,经历的是心理的“上坡路”,是朝成熟方向走的态势。

有可能我们也会观察到,很多人到老年之后变得不那么成熟了。所以成熟本身,不是一个你得到了就永远拥有的东西。而且,也不是你到达哪一个点就能完成的。它有点像财富,不是一个可以确定的、固定的东西。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知道,哪些是相对更成熟的,哪些相对属于更不成熟的。

在社会上,我们会区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我们知道在中国一个人在18岁以后被称为“成年人”,18岁之前被称为“未成年人”。如果你在加拿大,可能在19岁之后被称为“成年人”,19岁以前被称为“未成年人”。到了成年时期,你就可以拥有一些成年人的权利。你可以去选举,可以开车,可以喝酒。这些都是按照年龄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成年或未成年。这些区别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这是一个社会层面的定义。

但是我们也知道,成年未必是成熟。一个人过了18岁,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并没有达到18岁。人的人格发展,并不能普遍地达到他的生物年龄所期望的那个状态。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他也许承担了一份责任,需要勉强地去履行,但在这个时候,他心理上可能没有准备好。比如一个人在25岁的时候有了孩子,他或她努力地想去扮演好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但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他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可能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而他因为有了孩子,不得不承担这个责任。我们说这样的人,他是成人,但是不一定成熟。他到了成年的年龄,承担了成人的责任,但是并没有成熟。

所以,我们可以区分这三个概念:成年、成人和成熟。

·“成年”是一个人的生物属性,只要人营养正常,那么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必然会成年。

·“成人”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如果一个人承担了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哪怕他是被迫的,我们就可以说他是成人。

·“成熟”是一个人的心理属性,一个人成熟了,指的是他在这个年龄段能够达到相应的成熟状态。

“成年”“成人”和“成熟”三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人的生物年龄没有达到成年的话,那么希望他能够成熟,希望他能够成人,是不太可能的。生物因素,是人格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成人以后,社会责任有的时候会促进我们在心理上、人格上成熟。而人格上的成熟,又会反过来帮助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可能是互相否定的关系。比如说,当一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他不喜欢的,那么这个时候,他承担的这个角色就未必能够促进他在心理上更加成熟。

既然我们刚才提到不存在成熟和不成熟的截然划分,不能说一个人在某个时刻就完成了成熟这个过程,我们只能说,这个人在某个时刻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成熟一些,那么我们就需要谈一谈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解决哪些问题,才能变得更成熟。

独立性、关系性、道德感

精神分析学家会认为,人格最基本的那一部分是安全感。这个观点是埃里克森提出来的,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学者也是这么看的。人格最基本的部分是安全感,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如果一个人要向更成熟的人格层面去发展,那么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是很重要的;如果他觉得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基本上是友好的,他人的本质是可信的,那么他就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主动性和自主性,完成从“作为他人的一部分的人”向“独立的个体”的发展。

埃里克森和很多精神分析学者认为,在3岁以前,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会发展完成。但是,这个观点其实是过于乐观了。实际上,在这个阶段,人完成的是从他母亲的身体独立出去的过程。3岁以前的孩子上街要拉着母亲的衣襟,一遇到危险就想要母亲去抱他,母亲的身体对他而言是一个安全岛。然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独立,3岁之前并不能够完成。你可以看到一个30岁的人遇到了挫折,可能还是会找母亲说一说,找父亲说一说。这种心理上或者精神上的依靠,并不是不成熟的表现。我们遇到一些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挫折,都可能会想到母亲。

绝对的独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每个年龄阶段相对的独立是存在的。比如说一个30岁的人工作不顺利,他打电话跟妈妈说一说,然后心里就得到安慰,那么这是一个成熟的人。但是如果他马上买了机票,回家跟妈妈待在一起不出门了,那他就仿佛回到了3岁以前。所以我们所说的独立,它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到了50岁,那时他遇到了事业上的挫折,可能不会去跟母亲说,甚至他可能也不会跟父亲说,或者不会跟他以前的老师说。这个相对的独立过程是与他的年龄阶段有关的。

所以人精神上的独立性,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甚至你到了老年,可能依然会获得一种新的独立性。比如孔子说,70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是指他与文化、社会的规矩之间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能随心所欲,但是又不越出规矩。人在40岁的时候,也许达不到这种独立性,可能到60岁的时候也未必能达到,而到了70岁的时候,他达到了。所以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成为独立的人,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跟他人常常有着不一致的意见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就要不断地调整他的独立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冲突。一个人该如何理解“关系”,如何去调整关系呢?这是一种能力。人不但要不断发展出这种独立性,还要发展出这种理解关系的能力、体验他人感受的能力、觉察自身情感的能力、协调自己和别人情感的能力。这些是人的成熟性的另外一部分,所谓独立性和人的关系性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独立的人可能会变得很孤独、很自闭,他会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如他,那么,这种情况就不是发展得很好的独立性。

另外,关系性和独立性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不独立,他的关系也未必能够处理得好。前面我们谈到一个30岁的人遇到了事业上的问题,他跑回家,然后跟母亲待在一起不出门了,这种情况就是他的独立性没有发展好。这个没有发展好的独立性,对他的关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的妈妈多半不会对他的孩子满意,对孩子的这种状况不满意。

成熟,还意味着道德感的发展。前面我们也提到,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三个水平的:

第一个水平,即道德原则的基础建立在是否被惩罚、是否被奖励之上。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被奖励了,那他就认为这是符合道德的;如果他被惩罚了,则认为此事不符合道德。如果是在一个团队里面,这种人很可能因为害怕领导而做一些事,即使领导让他做的事情可能是在伦理上不合适的。

但是,随着人的发展,道德水平发展到下面一个阶段,你就认为遵纪守法非常重要,这件事情是违法的,所以不能干。

再往后,一个人衡量一件事情,不仅仅是根据这件事情是不是违法,还要根据这件事情是不是善意的。比如说,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男主角知道代购药品是一件违法的事情,但是他看到人命关天,如果病人没有药的话就会活不了多久,于是他依然去做这件事情。那么,这个时候他遵守的是善行的原则,而不是完全遵守社会规则。在这种权衡之下,他做了自己的决定,我们会认为他更有道德,但不一定认为他是正确或者合法的。

科尔伯格说的人的道德发展,就是以上这三个阶段。科尔伯格做过很多调查,他发现,在有些文化里,人能够更多地达到遵纪守法以及善的这个阶段,但有些文化,可能就比较强调丛林法则:害怕惩罚,追求奖赏。所以从人的道德发展上来说,这个阶段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人的发展,在独立性、关系性、道德感这三个方面能够不断地往前走,这是人的成熟的过程。所以,概括来说,人格的成熟是一个整合和建构的过程。一个成熟的个体,既有独立性,又能维护关系;既遵守社会规范,又能在现实的情境中以善行为最高的依据而变通。

而且,非常重要但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是,成熟的人并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应该有想象的空间。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说,“本我”里面那些非逻辑的、冲动的、异想天开的内容是创造力的源泉。成熟的人格,需要把原初过程和以理性和现实感为特征的刺激过程结合起来。温尼科特说的原初过程,就是指人的本能的思维和冲动;刺激过程,就是指理性、现实感和逻辑这些东西。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人的美德、人格成熟的认识,有比较高的水平。塞利格曼认为,人类的美德不管在哪个文化里都是差不多的,每个文化认为人应该有的美德,大概都包括六个方面:

·智慧:人的知识和判断力。

·仁爱:人和其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勇气:人克服畏惧感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做出自己选择的一种内在力量。

·节制力:人的自律和自我约束的态度。
·正义感:人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能力。

·超脱:人跳脱出自我中心的态度,以更加超脱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能力。

他认为在每一种主流文化中人的美德大概都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中国的儒家认为,培养一个人要智、仁、勇,还有仁、义、礼、智、信,这些说法,确实都差不太多。

拥有这些品质是对人格成熟的最高要求。我们前面也谈到了人的关系性、独立性、道德感,它们是不断发展的,那么这六个方面可以说是这种发展的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然,这个境界,不是一个能够彻底完成的过程,而且也会发生变化,它的内容会变化,它的状态也会变化。我们知道一个有勇气的人,很可能在生活里慢慢地就失去勇气了;一个有节制力的人,也可能在生活中慢慢失去了节制力。所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在让我们警惕,生活境遇的变化可能会使我们失去美德。那么,用我们的术语就可以说,生活境遇的变化,有的时候会让我们失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