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第六章 蔡璧名·爱情:如何学会用庄子的处方经营亲密关系

书籍名:《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作者:陈赛



成为更圆满自足的个体,然后相爱;相爱,然后成为更圆满自足的个体。



导言:如何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陈赛

我曾经向一位心理学家请教,如果只有一个药方,他会推荐什么来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

他告诉我,要从人际关系中去寻找。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有人陪伴总比一个人快乐。人就像蜂群里的蜜蜂,只有在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时才能找到意义。如果你参加过合唱团或乐队,或者与人一起打过篮球赛,你就会知道那种喜悦,那种在人群中失去自己的快感。现在我们以独立的个体形式生存,但我们在天性里仍然是蜂巢里的蜜蜂。我相信,这是我们许多不快乐的源头。”

在关于亲密关系的那期封面故事里,我们是这样定义亲密关系的:“亲密关系是一种现代的关系,指的是两个情感成熟的人,既亲密又各自独立,双方在关系里都觉得很舒服,并能从这段关系里获得饱满的情感滋养。”

这样的定义很宽泛,似乎可以泛指许多关系,包括情侣、夫妻、朋友、成年后的父母子女。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独立与亲密,是亲密关系的两个根本特征,但看上去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

独立,是自由,是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划定边界,设置距离,规定什么属于自己,什么属于他人。

亲密,则是一种靠近,一种沟通,是与某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处于非常自在舒适的状态。我们拥抱、触摸、亲吻。我们希望彼此触及的不仅是肉体,还有灵魂。但这样的分享,势必造成某种程度的透明,会剥夺某种程度的神秘感,以及对彼此的好奇心。

所以,在现代亲密关系里,我们似乎是在企图将人的两种互相矛盾的基本需求放在一起——爱的需求与自由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与冒险的需求。爱与安全需要亲密,激情与自由则需要距离,需要空间。

在一段关系里,我们真的能要求一个人既让你感觉安全、稳定,同时又让你觉得自由、神秘,而我们对于对方也能同样如此吗?

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考察为什么人类需要亲密关系。

比如费孝通曾经用功能主义来解释婚姻和家庭的诞生。婚姻和家庭制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只有这种形式才最适合人类繁衍。一个孩子的顺利生长,需要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共同来抚养。女人在家里照顾和保护孩子,男人在外面寻觅食物,只有这样的稳定结合,才能够让孩子顺利地长大。这便是家庭和婚姻诞生的最早根源。

而从进化的角度,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自主神经系统拥有两条相反的反应路径,其中一条是比较原始的进化自爬行动物的分支——这一分支负责因恐惧或焦虑激发自动化的战斗、逃跑、僵直反应;另外一条神经通路则恰恰相反,它会寻找和理解非语言的表情和声音,这些表情和声音来自附近那些能够传递安全信息和提供慰藉的人。这两条神经通路解释了为什么感觉被爱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感觉被爱是压力的天然解药。不仅对婴儿而言如此,整个人生都是如此。

如果寻求亲密关系的目的,是给予彼此温暖、支持与快乐,为什么那么多的情侣、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充斥着困难、挣扎与痛苦?你宁愿爱得更多、伤得更多,还是爱得更少、伤得更少?爱与伤之间真的是一种不可解的两难吗?安全与冒险、亲密与激情、自由与爱之间,真的不能两全其美吗?

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从现代科学里去寻找答案。

比如,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作为成年人的情感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年的人生经历。童年经历定义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包括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察觉另一个人的意图、如何期待事情的进展。在我们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这些既定的脚本早已在我们的人生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并决定着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发展与终结。所以,要想了解今天的亲密关系出了什么问题,首先要回到童年。

还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与被爱这两件事情之所以产生出如此多的困惑,是因为我们总是试图用语言来表达,用语言来接收爱的信号。但真正最强大的爱的信号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是通过表情、姿态、动作来传递的。一旦想到这一点,你是否爱一个人,或者你是否被一个人爱着,答案其实简单而清晰。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在西雅图的爱情实验室进行了长达40年的婚姻关系研究,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伴侣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表达积极正面的回应,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基石,而最能毁灭一段亲密关系的“四架马车”,则是蔑视、批评、防御、阻断对话。

关于亲密关系的敌人,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还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现代爱情最大的敌人。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中期欧洲诗人、艺术家、哲学家们创造的一种哲学理念,它推崇情感,而否定理性;拒斥现实,而追求想象。德波顿认为,至少作为一种爱情的理念,浪漫主义至今仍然统治着整个世界,决定着一个英国鞋匠的儿子如何开始第一次约会、一个中国大城市里的青年人为何结婚,以及一个好莱坞编剧如何编排一部电影的开始与结局。

并不是所有的现代爱情都遵循浪漫主义的模板,但它的大概原则可以总结如下:

·浪漫主义相信,爱情是一场偶遇。我们遇到一个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就像命中注定。

·浪漫主义相信,选择一个伴侣,要靠感觉,而非理性。除了倾听自己的心,无须有任何现实的考量。有史以来,人类都会为了各种符合逻辑的,或者实用的目的进入感情和婚姻:家族利益、共同信仰,等等。但对浪漫主义者而言,为了理性,或者为了任何实用层面的考量而结婚,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早已放弃爱情,退而求其次,总之都不是真爱。

·浪漫主义将爱与性结合。在此之前,无爱的性,与无性的爱,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但浪漫主义将性视为爱情至高无上的表达。双方之间有着完美和谐的性爱,而且会一直持续这种完美和谐的性爱,永远不会再被任何其他人吸引。

·浪漫主义对婚姻充满希望。爱情没有保质期,而是贯穿整个婚姻始终。我们会生儿育女,而不影响任何形式的夫妻生活。就像那则著名的钻石广告,“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浪漫主义认为真爱意味着孤独的终结。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秘密,那个命中注定的伴侣会完全地理解你,双方心意相通,甚至不需要言语。

·浪漫主义相信,真爱意味着对一个人完全的接纳。感情中的任何一方需要做出任何改变,都会被认为是危机的表现。

·浪漫主义试图将人生“凝固”在某个美丽的瞬间——两个年轻人,躺在仲夏夜的草地上看星星。与这样的瞬间相比,现实里的亲密关系永远都会是一种失望。因为即使是再幸福的婚姻,一生当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要掐死对方的想法。

总之,浪漫主义无限拔高了爱情的意义。爱情与婚姻的目的不再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或者确保两个人彼此可以容忍一生的友谊,而是灵肉的融合、最高层面的精神满足,以及人生的意义所在。天使从天堂坠入人间,只要我们运气足够好,就能在人间的某个人的爱里得到救赎。

尽管用意良好,但浪漫主义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设置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期待值。你们得是彼此的最佳情人、灵魂伴侣、最好的朋友、司机、护士、管家、财务顾问、共同教育者、社会合作者……一旦对方在某些方面没能达成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把这种(不必避免的)缺陷视为某种征兆——我们找错了人。其结果却是对于自己、对于伴侣的无尽的失望、不满和羞耻。

所以,德波顿认为:拥有一段真正健康的亲密关系,首先要打破浪漫主义为我们设置的这些预设或幻想。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呢?如何才能构建和维系一段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呢?

其实,爱的模板从来都是一种历史创造。每一代人的爱情都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展开,文化规定了在爱情中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有价值的、如何处理冲突、应该为什么而兴奋、什么时候该容忍。

比如古希腊人认为,爱情是对另一个人最美好的一面的崇拜,包括他的德性、心性、成就。爱情应该是一种相互教育,双方在一段感情中都逐步修炼自我,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而中国的庄子到底有什么智慧,可以为世间为情所困的情侣、夫妻、甚至父母子女指明方向呢?



课前测试:认识你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自测题

一、你的亲密关系,缺水吗?——当相爱的两条鱼离开海洋。

1.你喜欢何等距离的恋爱?

□同班同学、办公室同事

□同在一所学校、一个公司

□同在一个城市

□同在一个国家

□地球上无论多远、多近的两处

2.你期待两人交往之后有什么样的相处模式呢?

□想见时就能见到,相处时对方注意力都在我身上

□每天都能看到他或能通个电话,相处时对方注意力都在我身上

□偶尔见面,想找对方时找得到就好;得缘见面,相处时对方注意力都在我身上

□想见时就能见到,只要他陪在我身边,各自做自己的事也很好

□每天都能看到他或通个电话,只要他陪在我身边,各自做自己的事也很好

3.你乐意情人在与你交往后还有什么样的异性朋友?

□绝不能有,或只能是点头之交

□必须是普通朋友,或共同认识的朋友

□曾经的感情对象

□无话不谈的好友

□拥有共同追求、共同兴趣的好友

4.要是结婚,你希望对方是什么样的妻子或丈夫?

□会做三餐及家务,或带孩子

□尽管在家庭事务上没有许多贡献,但在事业上有很好的成就

□会帮助伴侣的事业

□能让彼此感到放松

□能让彼此持续进步

二、什么是鱼的水?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幸福之道?

1.你对自己的专业或事业的期待是什么?

□成为职人、达人

□尽一己所能做到最好

□有点贡献即可

□以养活家庭为唯一考虑

□事业可弃,家庭优先

2.如果情人的兴趣需要他投注大量时间,而你对此却没有什么兴趣时,你会?

□对方不该压缩陪伴时间,应当以我为重心

□尝试了解,但不会参与

□尝试了解,并希望能偶尔参与对方的活动

□培养与对方一样的兴趣

□以配合对方要求为主

3.你在意自己喜欢的人没把你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吗?

□相对于我对他的重视程度,他必须把我看得更重要

□我们看待彼此的重要程度应该相当

□我把他看得重要,但我不需要自己是他最重要的那个人

□如果他珍惜这段关系,他把我放在什么位置不重要

□只要让我继续喜欢他就好

三、成为更圆满自足的个体,然后相爱;相爱,然后成为更圆满自足的个体。

1.你愿意另一半为谁付出心力?

□只能对我和我们的家人好

□平时只对我和我们的家人好,在他关心的人有重大紧急的困难时才出手相助

□我能接受他花时间、心力帮助他关心的人

□我乐见他花时间、心力帮助他关心的人

□他帮助他关心的人时,我也乐意一起帮忙

2.你是否觉得伴侣之间应该毫无保留地坦承一切?

□希望彼此有任何事情都会第一个跟对方分享

□希望伴侣之间所有事物都能共享

□能信任彼此,乐意分享任何对方有兴趣的大小事,但不以报备一切为义务

□每个人都应拥有自己的空间及隐私

□作为伴侣不必要也不应该过问每件事

3.关于在一段感情中为对方改变,你的看法是?

□只要够爱对方,我愿意为对方改变任何符合情、理、法之事,以符合对方的期待

□只要能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我愿意为对方改变,反之不然

□愿意改变,但我不能有丝毫的勉强或委屈

□不太愿意改变,对方要求我会考虑看看

□不论如何都不改变,对方应该接受全部的我

说明

以上这些自测题,旨在帮助你了解自己。在自测后的自我认知基础上,阅读完下文的内容,也许你会有新的人生认识和选择。



你有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庄子·大宗师》里有一段关于相爱的两条鱼的描述(见本页原文节选)。“泉涸”,即泉水干涸;“鱼相与处于陆”,“与”就是“许”,即两条鱼把自己许给对方,一块儿在陆地挨着;这两条即将缺水而死的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呴”是“吹”,“濡”是沾湿,即两条鱼互相吹送微薄的水气,吐出仅有的水沫来湿润彼此,想让对方活久一点。但是情爱的模样,难道一定是相互消磨,直到枯竭、干涸吗?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节选自《庄子·大宗师》

曾经有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和另一个女孩相逢,他俩都跟我学写诗,当那女孩第一次写诗给他时,男生想:“我如果跟她在一起,那以后的日子不就是每日一诗或每周一诗吗?多浪漫啊!”后来他们真的在一起了,但男生再没从女孩那里收到任何诗作。他们在一起一年之后男生来找我,我看到他时吓了一跳。没想到谈了一年恋爱,原本身强体健的男生患了严重的肝炎,整个身体都垮了。

我问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他说:“因为我没法让女朋友快乐。”他看女友不开心,就带女友去抓河豚、去海边玩,还削好女友喜欢吃的水果亲自送到宿舍去。但这女生还是不开心,说:“这水果都氧化成咖啡色了,吃了也没法美白。拿走!”我问:“她这么难伺候,你还是想继续跟她在一起吗?”这男生答道:“老师,怎么是她难伺候?是我不好,我不会照顾人。”我很纳闷,他都把身体搞成这样了,怎么不考虑分手呢?他说:“老师你不懂,在这世界上跟她谈恋爱的人里,不可能有人离得开她。”这男生就这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任凭自己爱得愈久,病得愈重,九死而不悔。

在红尘乱世里,可能有一个人,他有着水汪汪的眼睛,那眼睛里永远只有一个人——就是你。海角天涯他都只看着你、想着你,好像除了你之外,这世间再没有其他。你觉得这种海角天涯只要你我二人彼此深情相依就好的相守,甚至只要为你活一天,都愿意跟你一起走向死亡的爱情,很有美感吗?

一个人来到世界,一个赤裸裸的婴儿来到滚滚红尘,真的只是为了跟另一个人十指紧扣、热情相拥而死吗?难道爱情注定要这样受折磨、受伤,甚至得用自己的生命来献祭?

如果你就是一条鱼,一条需要有水、有溪、有河、有海才能存活的鱼,你为什么要跑到陆地上来呢?而且不只是你,还有另一条鱼跟你一起经受痛苦——而他却是你最亲爱的对象。

下面让庄子带领我们来看看,这相爱的两条鱼、两个人,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告别江水溪流,告别海洋,来到这缺水、难活、让彼此生命干涸的陆地的?

情爱中的蛾与火

你曾自觉在亲密关系中受伤吗?你觉得谁能让你伤得最重?

庄子在书里用各种不同的凶器,譬喻生活中随处可遇的“伤”——当然包括情伤。我们来检视一下,情伤究竟是怎么来的?

庄子说,当我们每天与世界、与人不停地交接互动、抵触摩擦、互相消磨伤害时,心也不停地与接触对象交接战斗。一旦交接的对象跟自己越亲密、情感越深、距离越近,与之互动的你,也就理所当然地越容易受影响、越容易受伤。而这伤有时还不只限于内心的烦乱、搅扰、伤痛,甚至可能引发身体的内热与疾病的煎熬。

汉字“烦”的构形,正像一把火烧上头。一把火,是心火;两把火,就成了身体的发“炎”现象。我们发现在《庄子》的脉络里或在平凡百姓的生活中,人际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中最为核心的亲密关系,尽管可能是西方心理学家认定的幸福感的来源,却也可能是不幸的开端。

在《庄子》的脉络里,人际网络与亲密关系,都是所谓“外物”。就像天气的冷暖阴晴、遭逢的幸与不幸一样,这些都不是一己所能操控的,是无常的外在世界。如果我们把幸福感的产出完全寄托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上,几年过去后回头核算,恐怕无法确知,所得中究竟是幸福感多,还是不幸感多。把幸福寄托在外物上,很可能就是你我为情所伤的缘由。那么,幸福应该寄托在哪里呢?

我有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学生,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可是有一天她跟我聊着聊着,居然落泪了,接着问了一句话说:“老师啊,全世界的偶像剧为什么都要这样骗人、这样害人呢?现实世界的恋爱根本就不像偶像剧的男女主角那样。”那么你、我,或滚滚红尘中的人,如果不能遇见浪漫主义哲学为我们预告的那位千人万人之中可以完全理解你、接纳你的命中注定之人,是否就与幸福的亲密关系无缘?这世上真有因为找到了真命天子、真命天女,从此在亲密关系中不会受伤的人吗?如果没有这么幸运,谁能教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些让人不幸远超过幸福的情伤?

我还有一个女学生,她结婚前我们就频频看到她与未婚夫在Facebook网站上高调秀恩爱,才子佳人羡煞旁人。就在朋友们纷纷恭喜她、为她开心的时候,她找到一个男生朋友,流泪诉说准新郎一而再、再而三地与他人暧昧,且从未表示悔改。朋友为她着急、出谋划策,却换来她深情款款地告白。情感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她终究还是离不开未婚夫,却也每每在午夜感伤之时,转而寻求另一个人的温暖——在看似幸福的关系背后,到底抹去了多少眼泪?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的缺口,在另一个人身上就能填补圆满吗?也许,她找错了方向?

庄子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在亲密关系中痛哭、受伤,是因为“不知其所归”,即不知道要让注意力回到自身,要致力爱养生命真正的主宰。面对情爱,许多人把注意力灌注在对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上,仿佛可以由此得到安心满足,结果却往往不然。这么说来,如果换个方式,我们做到“知其所归”,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能够好好爱养自己的心与身,我们也许会发现在心身得到安顿的同时,我们的情感境界可以同步提升,会找到情爱更理想的归所。

真的是这样吗?爱养自己的心身,与亲密关系有什么关联?

我们缺的是共识还是经营

亲密关系中的情伤,与杀人(或伤人)等动机具足的犯罪很不一样,时常是在伤人者没有“伤人动机”的情况下,受伤者的伤便已成形。既然没有伤害对方的动机,那这伤又是从哪儿而来?你可曾追究彼此之间这么亲密的两个人,缺的究竟是共识还是经营呢?当你的亲密关系出现裂痕,你有没有去找出让彼此的关系不再亲密的原因?

庄子告诉我们,我们缺的是“心”,是心的治理、心的锻炼。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除了原生家庭的家人,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很难从初相见的朋友、同事或未来情人的脸上,一眼就读出他的内心。有时需要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深度交往之后,你才知道他的性格、他的想法、他的情绪、他的“心”。

你遇见的他可能会是《庄子》里那只多半时间都具危险性、攻击性的恶虎,可是你别太害怕,庄子说,恶虎跟人虽不同类,但只要饲主能顺着老虎的性子跟它相处,恶虎也有可能成为讨好饲主的善虎;只要人能小心观察这老虎有没有吃饱,晓得这虎是否正在生气,那么老虎究竟何时会反扑、会伤害平日喂养它的饲主,就是可以预知、可以提防的。

当然你的他也可能就像《庄子》里那匹温驯的马。可庄子却提醒你仍要留心,你看那爱马的人拿竹制的箩筐来盛马粪、拿巨大的蚌壳去盛马尿。尽管平常服侍得这么周到,可只有一回刚巧有蚊子、虻虫附在马身上要吸血,养马人伸手想帮马拍掉虻虫、蚊子,却惊吓到马,马便咬坏衔勒,挣脱束缚,撞破养马人的头,踩碎了爱马人的胸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庄子对比恶虎和驯马,似乎意在说明:不管亲密关系中对方的性格、想法、情绪,是凶残如老虎,还是温驯如马,即便经过长久相处,你以为已经非常了解对方,对方仍可能在哪天时机不对时脾气一来,就把平日里你对他的种种照顾恩情全忘记了。

你的对象可能待你如此,而在对方眼中,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像恶虎或驯马一样令人难以招架的时候?

遭遇相处的困境时,你可能会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可惜亲密关系,尤其爱情,很难像浪漫主义向我们宣扬的那样,“凝固”在某个美丽的瞬间。大凡读过情诗的人,或写过情诗的人,肯定会明白:情爱的极致不就是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对方吗?吃到好吃的会想到他,看到好看的会想到他,美好的风景如果没有和他一起欣赏,就没有了意义。

陆游就是因为这样才写下“桃花落,闲池阁”,当唐婉不在身边,仿佛整个楼阁、台榭,甚至所有的美景都是多余的。爱情正在沸腾的时刻,从含情脉脉的温柔眼神,走向干柴烈火的爱情沸点,谁不爱呢?然而孔雀不可能永远亮开它的羽毛,沸水总有回到常温的一天,你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初相识的状态,一定会随着交深而言深,随着交深,而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一旦他走进了你的内心世界“打开你的心来看”,你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打开他的心来看”——当彼此面对灵魂真相的时候,你猜对方希望看见的是什么样的光景?你又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对方?小气的大气的、开朗的焦虑的、火爆的温柔的、傲慢的谦卑的……当原本相爱的彼此“打开心来看”之后,会不会就影响了原本“凝结”在某个美丽瞬间的亲密关系?是拉近,还是推远,甚或想要逃离?

早知道“心”是所爱之人终究会望见之处,甚至会是对方灵魂栖息的所在,那当初约会之前,真不该就只精心打扮自己的妆容,更该好好打理、保养自己的“心”。

从幼到老,我们每个人都在清醒时刻的每分每秒不断地使用“心”,可是谁又能教我们该怎么打理“心”,让“心”就像“身能强、体能健”一样,更加安定静好?

我们把彼此当成工具吗

我们知道“心”的重要性,这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可以有什么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思考这个常见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跟对方在一起?你想过他为何要跟你共度一生吗?

你是否知道,他喜欢你是因为他喜欢能够从你身上得到的一切,还是他想为你付出,希望你的生命因此能更加美好?庄子特别提醒我们去思考:在亲密关系中,对方把你当作什么,你又把他当作什么?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还只是好使好用的东西?

《庄子》里有一棵既高且大的栎社树,在一个木匠的梦里对木匠说:你这人也好,我这树也好,我们都被世俗之人当作“物”、当作东西来对待,他们一味地追求用处。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我认识一位香港朋友,身处金融界高层,工作压力非常大,她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有些感慨,讨厌“人力资源”这四个字。她认为这四个字意味着老板只在计算你一个月有多少产出,能为公司赚多少钱,所以给你多少薪水比较划算,她觉得自己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应该享有的尊重和对待。如果人只被当作资源,那么有朝一日就该报废、就要回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时常被当成器具,彼此用各种成绩、等级、标签,去衡量对方的价值。也许你会结交到把你当器物看待的朋友。比方说,你很会修计算机,所以每次计算机一出问题你的朋友就找你帮忙,修好了道个谢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下次出现又是因为计算机坏了。那你不就成了朋友眼中的工具了吗?

古诗《上山采蘼芜》中的人妻更是可怜。她上山采蘼芜,没想到冤家路窄遇到休了自己的前夫,她按老习惯老规矩跪下来问安,还关心前夫被新妻子伺候得好不好。“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前夫居然就直白地比较起两任妻子的工具价值来,说美色前妻小赢;论手艺和帮丈夫赚进的银两,新人也大大不如。这样的比较,让人读来不胜唏嘘!

主管把你当挣钱机器,朋友把你当好使的工具,众人把你当器物,已经够可怜了,“奈何哉其相物也!”你怎么还忍心把自己和最心爱的人也当成器物来对待呢?为什么要这样看轻自己,又为什么要这样作践所爱的人呢?

可是在爱情里,人常会觉得对方就应该怎么样,很难接受他选择成为另外一个样子。有一位朋友,她先生看电视的时候一定要她陪,如果她不陪在身边,先生会不高兴。所以只要先生开电视,她就马上乖乖坐下,然后她先生就会搂着她的肩膀。看完电视常常已经很晚了,她才能开始洗碗洗衣,永远没法早点做完家务早点休息。

听到这里我想到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个毛绒玩具,睡觉时我也总要抱着它。有时候人好像需要另一个人来扮演某种角色,或者是毛绒玩具,或者是司机,或者是按摩椅……这样的感情关系通常是为一个自私的、需要某种工具的理由,而不是遇到一个人,决定要爱他一生。

甚至不只在爱情中才如此。比方在亲子关系里,有的爸爸会坚持:“我儿子应该当医生,医生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爸爸觉得这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为了孩子好,却不管这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能力、天分,结果很可能反而害了孩子。或者像是我一个朋友,她很想要小孩。她说:“我总觉得要有个小孩,这样将来我坐轮椅了,才有人推。”原来这小孩是养来防老、来帮忙推轮椅的。

到底什么才是人生大用?什么才是一趟人生最值得投入、最值得珍惜、付出之后能让人终生无悔的价值?

年轻时只知道考上大学就对了,考上大学以后就想毕业后能找到好公司,找到不错的结婚对象就对了。可是这样真的就对了吗?当你结束工作,要退休了,当你为家庭忙了一辈子,儿女也出嫁结婚了,甚至老伴也走了,你又回到一个人,你忽然间会不知道,这辈子到底在追求什么?

庄子的学问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价值,这个价值建立在他的生命观上——中国古代的医家与道家都认为人的形体会有死去消失的一天,就像薪柴会燃尽,但心神灵魂就像薪柴上的火,可以永恒不熄地传递下去。因为心神灵魂是永恒不灭的存在,所以值得用一辈子来爱养。身体是心神的载体,我们的气血、肌肉和经络,都非常明显地受到心神的影响。而当身体放松了,心情也比较容易放松,所以我们要身心一起爱养。

当我们知道心、身的重要,除了问为什么在一起,我们更应该问:跟他在一起的你,跟你在一起的他,你们是心、身双赢还是心、身两伤?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写过一首叫作《为什么灯熄》的诗:

为什么灯熄?

因为——为了避风,用我的外衣遮护了它,于是,灯就熄灭了。

为什么花谢?

因为——为了表现对它的爱,把它压在我的胸前,于是,花就凋谢了。

为什么河干?

因为——为了供我私用,筑了堰,于是,河就干涸了。

当你与生命中的某个人相遇,你们的生命是因此汇聚成一条浩浩汤汤的河流,还是他本来是长江,认识你之后变成水沟?又或者他本来涓滴不辍终可成江河,可因为你却变得枯竭干涸?各位可曾这样去看待每个有缘如此亲近你、与你交会过的生命吗?

我们在人世短暂而有限的百年能够跟对方如此亲密地相逢,总会希望因为有你,他的人生可以更好。因为与你相遇,他可以笑得更灿烂、过得更健康、生活得更好,人生的梦想也可以实现得更好,而不是变成一个事事只能委曲求全、配合你的存在。但人常常出于私心,选了自己觉得好的,便硬要对方接受,还错以为这是爱对方的表现。

读完这部分内容,当有人再对你说“我爱你”的时候,你不会一下就脸发热、头发昏,你会在心底清明敞亮地问:他爱你什么?他是把你当一棵可以摘果子、可以制成家具的树?还是可以移植到盆中、雕琢成他喜欢的样态、供他朝暮欣赏的盆栽?又或者是他想让你能有养分足够、雨露充沛的环境,成为更壮美、更高大,叶更密、荫更浓的大树?——你会微笑以对,不急着答应。



如何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如果你跟伴侣之间有状况、不对劲,你们口角频繁,你自觉心身两伤,那么在亲密关系里,你就像那不断扑向火苗的飞蛾,火苗已经烧去翅膀,甚至就要烧掉你那曾经能够吃好、睡好的生而为人、身为动物的基本能力。你无法控制遭遇到的火苗,但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保全自己,不要被火焰吞噬?如果一阵风吹来有人感冒有人不感冒,如果遇见同样的恶言恶行有人受不了有人耐得住,有人生气有人不生气,有人伤心欲绝有人平静,那究竟什么才是导致飞蛾引火烧身的根本原因?是对方的言行,还是你的心?

如果你曾经为情所困,甚至已经为情伤了健康,有可能是因为你特别善感、特别敏感细腻,甚至是特别有文学天分,所以才感受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纤细。正因为你易感、深情,却用错力气、用错方法,于是伤了自己,也伤到对方。那么怎样才能让分明相爱的两条鱼悠游水中,让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爱而无伤——什么是鱼的水?什么是亲密关系中最稳妥的幸福之道?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大宗师》)鱼只有在水中才能同游,“同游”也就是“相造”的“相”字。我要强调是“鱼相造乎水”不是“鱼单造乎水”,可见庄子讲的不是养在小缸里的一只斗鱼,不是避世隐居的一个人,庄子讲的是在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么在复杂的人际网络里彼此亲密相爱的两条鱼要如何才能悠游?本该潜在水中相爱的鱼一旦离开水面,就只能互相救援,那人呢?庄子说,人只有在“道”中,才能成全彼此的生命。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节选自《庄子·大宗师》

鱼需要水,那这水的源头是什么呢?在先秦那最忠爱君王、最孝敬爹娘的时代,庄子却强调,对于自我心身的爱养,不该亚于对君王的忠爱或对爹娘的孝敬,不能亚于对工作和爱情的追求。

庄子提醒我们,亲密关系中不论是他的心还是你的心,彼此的心的状态都是影响幸福与否的至要关键,如果我们不想让亲密关系中爱的水位越来越低,不愿搁浅在缺水的滩上,就请涵养水源,爱养自己的心,实践重视生命本质的庄子之“道”。

因为唯有对自我心身的重视与追求,才能推己及人,真正去体贴对方的心,照顾对方的身。在这样亲密关系中的彼此,自然很容易互相成全。各位想想,如果爹娘最在乎的是孩子的心情和身体状况,怎么可能勉强孩子把一生投注在不感兴趣的事情上?情人之间如果很在意彼此的心身状况,自然不会让对方为了配合自己而受委屈,让彼此为爱而身心交瘁。

庄子之道并不抽象,具体来说,是一套“用心”的方法,循着这套方法可以拥有一颗清明安定的心。庄子教我们学习:拿掉成见,拿掉负面情绪,清空多余的念虑。传统文化里的医家与道家都告诉我们,只有保持这样的心灵状态,体内的正气才会是最充沛、最活络的,才能体现庄子说的“旁礴万物以为一”(《庄子·逍遥游》)或孟子笔下“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人重视心身,把追求心身进步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在保养爱惜自己心身的同时,也就一定会重视对方的心身。于是关系亲密的两个人,一起追求让心更加静定、让身体更为轻灵,一起过生命质量更好的日子,通往更理想的生命境界,带给彼此生生不息的生机和源源不绝的活力。

反省自我与体谅他人

在亲密关系里,你是一个习惯反省自己、乐于接受批评的人吗?

《庄子》里屡次出现一个挺负面的形象就是“不见己过”,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并且非常不能容忍别人,却又非常能体谅自己。因此亲密关系中的理想情人,绝对是一个会“见己过”的人,容易觉察自己哪里不对,习惯反省自己。各位不管读《论语》《孟子》,还是《老子》《庄子》,如果一个人理想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他肯定需要觉察自己究竟还有多少做得不好、可以改善、必需改善的空间,也乐于觉察自己的过失,这样才会不断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更好。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怎样才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觉察可以改善、可以更好之处呢?庄子提醒我们在与人互动中“莫得其偶”(《庄子·齐物论》),就是不要站在“人我对立”的立场看待事情。什么叫“对立”?当你去计较为何你爱他就是比他爱你多,你让自己和他站在天平的两端比较哪一方下注的筹码多,一旦陷入这种比较,你就已经和他对立了。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节选自《庄子·齐物论》

庄子告诉我们不要这样,而要“得其环中”(《庄子·齐物论》),假使我们站到看自己与看对方等距的圆心,或提升到日月的高度,就可以有比较客观、中立的立场和眼光。

我最好的朋友结婚之后,有一天问我说:“璧名,我最近有一些话题,很喜欢跟一个男性同事聊,却不太想跟我的老公聊,你觉得这样可以吗?”我说:“如果你老公有好多话都只想跟红粉知己说,不想跟你说,你觉得可以吗?”将心比心,她于是知道答案。

当两个人有了争执,一个说“我又没有怎么样”,另一个说“你这样就是在搞暧昧,给我戴绿帽子”,这时候他站在圆周上的这一点,而你站在圆周上的那一点,两个人是站在两端,是各自对立的,因此看自己和看对方就会有一远一近、体贴与否的差别,所以你要走到圆心来看你自己,也走到圆心来看他。当你站到轮子中央,客观等距地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就能体谅彼此立场的不同,可以更妥帖、更设身处地地为争执找到解答。

《庄子》教我们的“彼是莫得其偶”“得其环中”,是要我们取消对立,从关系的核心目标出发重新思考该怎么做最好,而不是要求彼此公平对待、投桃报李或以牙还牙。

以前我男朋友很喜欢看电影,他在哈佛大学留学时,有时候说起他跟一个相熟的学姐去看电影,那个学姐人很好,我也认识,我总说“很好啊”,还会问他看了什么片、电影的内容怎样,他就讲得很开心。

而有一次我在台北,研究室的几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可碰巧那天很多人临时有事不能去,剩下我跟另一个男生,我就说:“那算了,别看了。”男生很不解,他觉得我的男朋友可以这么做,为什么我不行?我告诉男生:“他如果知道我跟你去看电影,应该会不太高兴,虽然咱们之间没什么,但我不想让他不开心。”这个男生人也很好,我男友也认识他,他听我这样讲就说:“可是他不是也跟学姐去看电影吗?”我说:“对啊,因为我不会不开心。”

所以这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当你足够爱一个人,海角天涯随时随地都可能体贴着他、感受着他的感受。请注意“随时”这两个字。一旦进入庄子的心灵习惯,你就不会想:“他现在身在外地,总不会知道我跟谁去看电影了吧?”即使他真的不会知道,可是你想到他的感受,仿佛他就在你身边凝视着你,你不会忍心让他难过和伤痛,就会觉得:“这样做好像不太好。”所以在不违背、不伤害自己身心进步的前提之下,任何会让他不舒服、不健康,或不快乐的事你都不会让它发生。你很自然地会愿意为他这么做。

当我们对于相处中的谁对谁错愤愤难平时,要试着理解亲密关系中的彼此可能有着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信仰与价值,从而导致不同的思想言语、不同的作为。因为能体谅,所以能同情共感。西方有一位圣者,当他看到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就要被拉上断头台,他说:“感谢上苍没有让我去过他的人生,否则说不定现在走上断头台的就是我。”

培养这样一种看待自己、反省自己的习惯,养成这样一种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习惯,便能够做到“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也就能大气地看出每个人、每件事都有美好的、值得欣赏的或值得怜悯的部分,于是在唇齿相依般如此契近的亲密关系中,你才可能拥有庄子要的心神静定。这无关乎对方的态度或事情的对错,你会觉得就好像在看这大千世界的风景,本来就会有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样貌,所以不需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再让动荡的情绪动摇你们原本风和日丽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只是一个应用面向,这样的“用心”,是对于整个生命都有帮助的。我常觉得华人地区的哲学教育是薄弱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比较少有机会去思考:为什么我要活着?我想要自己以什么样的心身姿态、什么样的情感关系去度过我的百年人生?真希望我们能及早教育,让下一代能及早开启这样的思考。

庄子所谓“恒物之大情也”,就是选择在不朽的精神生命里遨游,致力于自我心境的提升。庄子觉得“心”是人一生最值得深情对待的对象,钟情于此,就是庄子所谓的“大情”,是天地间最宏阔的情感。

如果遇到过不了的坎,从前你会生气、伤心、难过,或者你会嫉妒、不满。可是如今通过庄子提供的方式,你变得可以不生气、不难过,也不会嫉妒、不满了。当你开始注意自己的心身,并且小有成绩,你会感觉自己的气色好了,坐姿端正了,烦恼少一些了,睡眠质量也变好了。你会欢喜于这样的收获,你会觉得,这真是非常好的情感投注之处,是一亩很值得耕耘的“田地”。因为你只要耕种,它一定会结果,而且完全操之在己,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逍遥游”。庄子想遨游的领域,就是这永远不会丢失的所在。

因为致力于永恒的心神灵魂的强化提升,所以你不执着、不陷溺于转瞬即逝的人、事、物。这不表示你不爱人,只是你对陶冶滋养自我心身之外的一切结果,是没有预设期待、顺其自然的。你只期待在“自事其心”这块“田地”里一定要有收获,其他的就当作自然——遇到好天气是幸运,遇到坏天气也很正常。于是就算情感世界刮起了风,发生了任何变化,因为你仍护住你的心,所以你能撑得住,你会觉得“没事,还好”。再美好的东西也总有一天会被毁坏,再亲爱的人也迟早要相互分离,但不管世事如何变化,自己每天都耕耘着的那块田是永远不会飞走的。

最佳配合者

如果可以选择,在亲密关系中你容易倾心于“主动积极、深具领袖魅力”的他,还是你更庆幸能遇见一个总感受得到你的需要、更乐于协助配合你的人?

《庄子·德充符》里的哀骀它,可以说是万人迷。哀骀它是个丑男,没钱、没学问、没地位,没有这些一般人认为可以在人际关系中加分的项目,但一个又一个的女人竟然都想嫁给他,男人莫不乐于与他为友,就连君王也是跟他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在意他,不到一年就完完全全信任他,甚至请他当宰相,最后连自身的君位都想让给他。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这位万人迷,究竟为什么会让人乐于亲近呢?庄子说他的首要特质就是“常和人”,即一个很会配合别人的人。

庄子笔下的哀骀它能成为最佳配合者,肯定具备愿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特质。而一个乐于“常和人”的人,可以安于幕后推手的角色,见证对方的成功,真心为对方欢喜,而不会有一丝眼红。因此从“常和人”的人格特质中凸显的,正是一个人的心胸器量。

《庄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述,《人间世》篇告诉我们“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外在的口气容色与沟通态度最好迁就顺从对方,内心则要极力地维持平和安乐。在亲密关系中,你的言语态度如果能懂得迁就配合对方,你就容易与对方维持良好关系,尤其当你要给对方意见,或是要指出对方的问题时,必须要选择最体贴对方的方式才容易被接受。你的对象如果是个婴儿,那你就要了解婴儿,你就要像婴儿一样地跟他沟通。

我很佩服父亲,小时候他跟我们玩,我从不觉得他是带领我们玩或是陪着我们玩,我总觉得他是跟我们一样爱玩所以才来找我们玩,也因为这样,不管跟他玩什么都觉得非常尽兴。

我长大后当了老师,每当有学生来找我倾诉伤痛故事中的痴傻心情,我就会回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历类似的事,然后便跟他分享这些过去的经验。学生听了多半非常惊讶,才意识到,原来老师也曾经这么痛、这么傻过,可是老师现在好像过得还不错,那么他应该也可以做到这样,也可以重新站起来。

我发现,真如庄子所言,当有人找你沟通时,让对方最受用的方式恐怕就是让他觉得你跟他是同类,你们彼此有着共同的经历,这样对方自然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意见,从你的经验中找到勇气,这就是“形莫若就”。当然庄子再三叮嘱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底线——“心莫若和”,内心一定要保持平和。

当你开始实践这些心灵的、身体的道理,你会越来越能体会“常和人”“形莫若就”这些话的意思,你会觉得过去把太多时间与心力投注在次要的事情上,或是浪费在与人做无谓的周旋上。当你把心身的进步看得很重要的时候,对待其他事情的态度就会变成“顺其自然就好”。

心胸开阔的“海洋情人”

最终决定你在亲密关系中幸福指数的,是对方的财富、胸膛,还是对方的器量?

《庄子》内七篇中有一篇的篇名是《德充符》,意思是德性充实于内、人气符应于外,正好用来说明这般心身境界所能获致的成效。在人际互动中能让异性、同性、君王都想要亲近,一旦亲近就再难以离开,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万人迷,庄子说是德性完整的“全德之人”。他的心灵,庄子用大量的水安静汇聚来形容。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在中国文化与文学传统中,大家不约而同地都以平静的水面、不再波动的水面来形容理想的“心”的状态。王昌龄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孟郊说烈女“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道书说“心空似水,意冷于冰”。而庄子认定的亲密关系中的理想情人,则是“平者,水停之盛也”,不仅不会任负面情绪及多余念虑扰动其心,心如止水、心如水平,而且还有能包容蕴涵这平静水面的、海洋一般的器量。

一旦你去注意,就会感受到每一个人心灵容器的大小不同,能盛装、能包容蕴涵的水量也就大不相同。有的人的容量可能只是量米杯,能让他感到幸福、开怀的事很少,而让他觉得讨厌、难受的事很多。如果亲密关系的对象的器量如量米杯,那他可能只能装得下你的叹息和泪水,绝对很难包容你的一切。

如果运气好一点,你会在亲密关系中遇到比“量米杯情人”更能包容你的人,他的器量像躺得进一个人的浴缸。他有时候和颜悦色,但当你踩到地雷的时候却也会忽然爆炸、气急败坏。比方说我有学生的男朋友不喜欢她笑着跟别的男生说话,虽然女生觉得不太合理,但知道一旦触犯,对方真的会抓狂,所以就忍着并且安慰自己:“既然爱他就要配合他。”在亲密关系中遇见一个器量像浴缸一样的情人,你满足了他,就委屈了自己。与“浴缸情人”相处,虽然也有开心的时候,可是浴缸的容量只能容你稍微转个身,质地再好,躺在里面终究无法悠游。

直到有一天你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人,他可以拥有这么多热情、这么多爱,脾气非常好,跟他相处你可以很放心,因为永远不会踩到地雷。如果亲密关系中的理想典范是情深似海、爱厚如洋的“海洋情人”,如果庄子笔下亲密关系中的理想典范,与庄子笔下心身境界的理想典范并无不同,那么庄子提供给我们的迈向心身典范的心灵功夫以及身体技术,便也是让我们可以循级而上、成为亲密关系中更理想情人的阶梯。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幸福之道


关系中的执着与自然

如果想跟一个人天长地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我有一个学弟,在学校读书时某天我看他脸色很差,原来是他女友因为他考上研究所之后两人将分隔两地,半夜一点把他从睡梦中拉起来立字据,要他写下“本人某某某,如果念研究所后变心,不能从一而终,罚款新台币一百万元”。

但签这个约是否就能保证不变心呢?你今天订一个契约去捆绑,明天还是可以毁约,你今天在绳子上打了个结,明天还是可以把这个紧紧的结解开。

《庄子·德充符》告诉我们圣人怎么看待亲密关系中的“约定”或“契约”。庄子说“约为胶”,契约不过就是胶固彼此的束缚。在圣人的世界里,并不需要这样。打契约就是怕变卦、怕违约,但就算真的许下承诺,发了重誓,订了契约,就一辈子安稳了吗?也未必。

为什么一个人半夜要把爱人拉起来立字据?不过想要用这种威吓的手段,让对方知道变心要付出一百万元的代价。当你有了立约的念头,正说明你觉得对方可能会变心。然而你是否曾经问过自己,有没有可能,对方是为了“保住一百万”而继续爱你,并不是因为“爱你”而继续爱你?你在乎爱的动机吗?还是只要这个人待在你身边就好?这真的是一个不堪追问的问题。

那为什么庄子认为最理想的亲密关系并不需要契约呢?庄子说,“不斫,恶用胶?”“斫”就是“砍”、是“斩断”,这句话指的是:既然绝不会跟人绝交、断绝关系,那么又何需要求对方订下契约,像用胶一样去黏住彼此的关系呢?当你觉得需要用黏胶把你跟他黏在一起,就表示你觉得有人可能中途会转身离开,如果没这可能,那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捆绑。这并不是说学了《庄子》就拒绝结婚,只要爱就是了,不是这个意思。庄子讲的是,一般人想通过外在人为的手段,来保证亲密关系的有效期限,学庄子的人并不需要这样的保证。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我读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位患有癫痫症的学姐。因为女生宿舍有门禁,我常常会在关门时间快到的时候出去买夜宵,此时就会看到一幅好美的画面:学姐站在铁门的这一边,她的男朋友站在铁门的另一边,两人就这样牵着彼此的手,凝视着对方微笑,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人。后来有一次我去学姐的寝室,刚好遇到她癫痫发作,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她这么好的人却生了这样的病,癫痫这病不容易医治,而且是有可能会遗传的,我那个时候开始有点替她的感情担心。

不料学姐却说:“璧名,你知道吗?在网络交友这么方便的时代,就算我没有癫痫这个病,有一份感情居然能维持四年,也不要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要心存感激。你学长知道我有这样的病,也看过我发病,但还是愿意跟我共度一生。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得到这一切是应该的,我觉得每天都在接受上苍赐予的一份让我非常意外、非常惊喜的礼物。如果有一天,我跟他没办法继续在一起,我会安然地接受,因为在这个时代这是很正常的,更不要说我有这样的病。如果他会害怕、会嫌弃、会离开,也很正常。如果他居然不害怕、不离开,最后还娶了我,那我真是太幸运了。所以你不用担心,不管他离不离开,我都会好好地活下去,而且觉得自己很幸福。”

几年后他们结婚,20岁的我见证了不用抓紧也不会分离、不害怕失去反而地久天长的爱情。

如果亲密关系中的双方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相同或十分契近,你们一同往这个方向走,那么你们之间无须胶着也不容易分开。因为你们联结的是心,不必用其他方式捆绑彼此,心意自然也是相通的。

当你不觉得非跟谁在一起不可,便能安于自然的安排。春夏是自然,秋冬也是自然;白昼是自然,黑夜也是自然;人聚了散了是自然,爱了不爱了也是自然。当你明白这些,那就真心诚意地偕行一段。至于一段究竟该多长?——你的情爱可以没有保存期限,就顺其自然。

如果你认同自己从《庄子》学到的核心价值,就会知道变心也是自然。这个时代,要是调查在实质上与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出轨的夫妻比例有多少,数字可能少得出乎意料。

庄子还讲过,人们会把一艘船藏到山谷里,把一座山藏在大泽里,自以为很稳当。但自然造化的力量却像出人意料的大力士,在人们不注意的夜里,轻易地就把船、把山搬移走,愚昧的人不知道,还以为自己藏得很好呢。既然藏得再好,还是有丢失的时候,还不如就不要藏了,把你想要的就藏在天下之中吧!没打算带回家私藏、没打算据为己有的就永远不会失去。怀抱天地之间最宏阔的情感,致力于永恒心神灵魂的提升长养,而不恋着、不想强行抓住流转过眼的人事物。

所以,如果你能在“心灵”这个生命中最重要、影响也最巨大的地方下功夫,你的生命就是圆满的,有缘遇到一个跟你有相同价值追求、因为同心所以能永结的对象,感情自然能细水长流。如果发现对方渐行渐远,散了,那也是缘分,你仍旧是原来的完整生命。

爱而无伤

你也许会问庄子,“可他离开的时候我就是这么痛,该怎么面对这样的伤痛呢?”

庄子在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情伤急救设备:

当我们对过去依恋不舍或对未来有过多揣想,心灵因此被牵动搅扰的时候,庄子给我们“用心若镜”创可贴,不管再怎么喜欢或有多么讨厌,事发当下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如实映照,不会照到美好的事物就想留住,也不会面对讨厌的对象就想赶走,在事情结束、镜前人离开的当下,就恢复原本空无一物的状态,不再陷溺其中。

面对天不从人愿、再怎么努力也无从扭转的意外遗憾,庄子提供“安之若命”止血剂,要我们将外界种种无可奈何之事视为命定般的自然——看待那些遭遇要像看待我们无法改变的天气一样,不因此搅扰情绪,在逆境中学习处之泰然,常保内心的安宁。

在心情纷扰、甚至辗转难眠的当下,庄子有“心斋神凝”叶克膜(体外心肺循环系统,是一种合并呼吸及循环辅助器的急救装置),教我们凝聚起精神,涤除所有念虑,心因此能迅速回到虚空明净。再加上“不以好恶内伤”疫苗,教我们学会治理、主宰自己的心。

庄子在《德充符》篇里讲了这样一句话:“不以好恶内伤其身。”这是希望亲密关系中的你可以做到,不要因为过度的喜爱眷恋或一时的讨厌憎恶,而伤害自己的心身。这个原则听起来很简单,我们之所以喜欢亲近一个人,不就是因为跟他在一起觉得快乐幸福,或者充实有意义吗?如果有个人拿着刀子胡乱挥舞,你会想靠近他吗?你应该想离得远远的。那么面对一个会不断伤害你心身的人,你还要死守不放吗?可是我们在情感世界里,常常失去了清明与自觉,越陷越深,好像没有底线。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这不是什么玄远的道理,只是要我们爱自己的心身超过对外在世界的一切追求,只要坚守这一点,就不会走到自伤甚至自残这一步。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但照镜子的时候却觉得,自己跟他相恋以后,越来越憔悴、烦恼越来越多,那你就得赶快处理,不管是试着沟通,还是调整你自己的态度。但如果真的处理不了,可能就是你们彼此真的不合适,那你就要对这段给彼此心身持续带来负面影响的感情及时收手、赶快喊停,这份伤了、乱了的痛觉,反而成了最好的提醒,成为你决定走向心身无伤、致力心身安宁的动力。如果你愿意选择再也不让亲密关系中的爱恨伤害自己的心身,并掌握这个原则去爱,肯定可以做到爱而无伤。

既相爱又相忘

想要相亲相爱,又不想失去原本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时间,在亲密关系的维系中,你可曾也这么犹豫、挣扎甚至矛盾过?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独立自由与亲密相契,是亲密关系的两个根本特征——究竟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基本需求要如何才能同时满足?如何才能避免顾此失彼、相互伤害的情况发生?

庄子书中反复出现以“相忘”为主题的心灵功课,这是一种美丽的情感,千万不要错解成冷漠,“忘”不是忘记、不是失忆,而是要让我们的“心”学会不执着。人生能够相忘是非常幸福的。

我最近遇见在研究所读书时曾天天见面、交情很好的学妹,她现在也在台湾大学任教,我听学生说她用我的书当教材。因为大家都忙,我和她很少往来,但每次偶然碰面聊天都觉得很尽兴。我最珍惜的一种朋友是:即使真的好久没见了,他也不怪我,不觉得我忘了他。我们不需要频繁地联络,但每次见面都很欢喜,从不曾刻意维持经营彼此间的关系,可是深情厚谊一直都在。

如果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现在没跟你在一起,你会担心他或她遇见别人吗?如果你知道对方要是真遇见了别人便会主动跟你说,没说就是一切如常,你可以非常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把你每分钟、每小时可以拥有的意义都发挥到极致,等你们俩都悠闲的时候就打个电话,见个面或吃个饭,分享、共度生命中的美好时光,那这样的情感就叫“相忘”。不是不在乎对方,而是相爱的两个人之间不需要牵肠挂肚。

庄子为我们勾勒出人人可以拾级而上的“相忘”学程,他教我们如何先学会看淡天下的纷纷扰扰,再学习看淡个人的身外之物,进而学习超越以死亡为生命彻底结束的生死执着。

庄子还把这座人人可以一步步循级而上的阶梯,具体落实在亲密关系中的亲子关系来谈。其实这样的用情功夫不限于亲子之间,在情人、夫妻、朋友、手足等一切亲密关系中都是互通的。

庄子说首先需做到的是“敬”,就是尊重。先尊重对方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并尊重你们在辽阔的天地间得以相遇的珍贵缘分。其次,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才说得上能将心比心地爱对方——既敬且爱,既尊重且亲爱,这对传统儒家或是大部分的人来说,已经是孝或者爱的极致了,但对庄子的“相忘”学程而言只是六阶用情功夫的初阶而已。

从第三阶到第六阶,说的都是要学会“忘”,学会不执着,学会淡然、释怀。当你能够像忘记一般地不执着、看淡、释怀了,你才不会因为爱而烦恼、伤痛,不会因为爱而将心灵困在失去自由的罗网中。如果爱就是能将心比心,将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赠予所爱,那么庄子书中的孝行阶梯正是先树立自己,紧接着便把这样的美好心灵与至爱的亲人,甚至天地万物乃至天下之人分享,于是亲密关系中的二人都能体现心灵的舒适、清明与自由。

就在庄子陶冶心灵的“相忘”学程中,亲密关系中的爱愈来愈深厚,心中的羁绊牵挂愈来愈少,心身都愈发轻灵自由,人在亲密关系中能够悠游的场域也就愈发天空地阔。原本在心理学的视角中,亲密相契与独立自由间可能的对立、紧张与矛盾,就在庄子的“相忘”中彻底消融。亲情也好,爱情也好,友情也好,亲密关系中的两人可以深情相爱,同时自在自由。

这一章开始我提到“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还给大家举了些被感情羁绊而牵动一切情绪、严重影响生活的例子,让大家看到鱼如果缺乏水、人如果不懂得“道”的下场。顺着《庄子·大宗师》的文脉读下来,我们可以知道庄子最重视的东西——所谓“而况其真乎”“而况其卓乎”中的“真”“卓”,也正是“彼其所保与众异”(《庄子·人间世》)中庄子“所保”的——就是“自事其心”,好好侍奉、爱护、提升自己的心灵。如果你不是把爱养自己的心灵当成生命最核心的价值,那也就不知道要怎么疼惜另一个人的心。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节选自《庄子·人世间》

比如你很重视三餐,就不忍心你爱的人没能好好吃三餐。你能爱养自己的身体,自然也会好好照顾另一个人的身体。这是同情共感、将心比心,一定会推己及人的。可如果你是个不管自己的心情、任情绪牵着走的人,又怎么会想到关心另一个人是不是拥有静定的心神,怎么会去注意对方的精气、身体是不是受到心情的影响呢?不知道情爱之道,不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也会让对方不得自由。所以我们要“成为更圆满自足的个体,然后相爱;相爱,然后成为更圆满自足的个体”。

当生命哲学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爱情。

年轻的我在谈生命中最长的一段感情时,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我们两个人认识30天后,他就去哈佛大学念博士了,而我在台湾大学念博士,那是一段隔着太平洋的远距离恋爱。我记得有一次他跟我抱怨:“璧名,我觉得你的爱情不够伟大。”我左思右想,觉得自己也算尽心尽力了,相隔这么远,能做什么呢?有时候听说他要发表论文,我就帮他挑一件衬衫寄去;中秋节近了,就买盒好吃的月饼寄去。我以为自己已经尽量周到了,他怎么还觉得不够呢?

他告诉我:“某人的女朋友,听到男朋友忙着写论文,就把工作辞了,飞到美国去帮他打字、找资料。相比之下,蔡璧名的爱情太不伟大了。”我听了就反省:“对呀,比起来我的爱情真不伟大。”我从小觉得母亲的爱情非常伟大,她对父亲以及我们几个孩子的爱,让她付出到可以忘记自己,比较起来我的男朋友遇见我真是倒霉了。

一个上完我《庄子》课的学生跟我分享了她的“伟大爱情”的故事:她男朋友为了帮她办手机网络,已经忙了两天。那两天虽然东奔西跑不得闲,但他时时刻刻想念这女孩。他想到女孩喜欢拍照,就看看窗外的风景;想到女孩喜欢写东西,就想在这样的情境下女孩会写些什么。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听到有人讲这样的情话,可能也会很感动吧?

没想到这女孩接着说:“老师,我上了你半年的诗课、一年的《庄子》课,我觉得男友这些时间应该省下来,去做‘返本全真’的事。我多希望他说的是,他这几天奔波往返,但时间都没有浪费,路上顺便做了几套穴道导引,现在神清气爽。”比起看到对方这样燃烧、损耗来照亮她,她更希望、更愿意对方能够一起变得更好。

她说:“一起变好、变健康,一起发光、灿烂,比互相凝望的恋爱更有意义、更迷人。”原来,抱持不同的生命哲学、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一个人心目中“伟大的爱情”就会有不同的模样。所谓“伟大的爱情”,到底是要对方牺牲自己来照亮你,还是希望对方能够照亮他自己,或者是当你和他都能照亮自己的同时,自然也照亮了彼此的生命?其实面对同一件事,我们的看法常常是随着我们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而改变的。

生命哲学会影响爱情哲学,你会用爱养自己心神的这套学问去爱惜另一个人。“相忘”不是忘记彼此,更不是看轻彼此,只是更重视“自事其心”,庄子为我们树立了“爱惜心身”这个很重要的价值,所以每个生命在前进的路上,都应该要培养照顾自己的能力,能让自己开心的能力,能让自己身体好、吃得好、过得好的能力。有一天有人遇见这样的你,他不是非常幸运吗?因为你们可以一起过非常好的生活。

我曾有一个很腼腆的男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总是静静地听讲,课间也鲜少提问。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喜欢上一位非常优秀、才华洋溢的女孩,但这男学生觉得当时的自己实在配不上,于是决定用大学四年的时间追赶上她。

接下来四年他都没有告白,只是非常用功地念书,想成为他这个专业的翘楚。他也认真培养一些爱好,像是冲煮咖啡、学习咖啡拉花、组装音响、学写诗歌等让自己生命更加丰富的才艺。到了他终于觉得自己准备好的那一天,他亲手做了一大把巧克力花束要跟女孩告白。没想到女孩已经有男朋友了。

后来这个男生在台湾大学念了硕士、博士,成绩一直是系里最优秀的,其间也追过一个在校内时常担任活动主持人、并在电视台担任外语主播的女孩。但女孩觉得这个男生太木讷了,跟他相处没乐趣。后来这个男生因为成绩优异,得到去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而他追求失败的主播女孩,也漂洋过海到美国留学。

就在我生病那年,这个男生隔着太平洋听到老师病危的消息,他很难过,想找一个也认识蔡璧名的人聊聊、说说心事,就找到他曾经告白失败的主播女孩。没想到就在见面聊天的那个晚上,女孩看见他为了一个只教过他一年中文的老师,竟哭得那么伤心、难过,忽然觉得,如果嫁给一个这么深情的人,可能会很幸福。女孩就在那晚改变了对这男生的看法,他们俩就在一起了。

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孩,夫妻感情非常好。而女孩跟他在一起后,直到今天,都觉得自己实在太幸福了。老公会泡咖啡给她喝,杯里总出现让她暖心的拉花;还用亲手组装的音响跟她一起欣赏音乐;更为她写一首首动人的情诗。她觉得老公非常浪漫,很懂得生活,拥有很多的爱。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比起急着对所爱的对象付出,更重要的是在生命里充实自己,充实庄子很重视的生命实相。有一天,也许你没有跟竞争对手去争,你就自然得到了。

如果你现在单身,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你们现在是两个人,就两个人一起变好。如果你不能改变对方,就先要求自己。那亲密关系中的另一个人呢?他是自由的。《庄子·齐物论》里说:“咸其自取”,即每个人的日子,都是自己选择、决定怎么过的。我们把该讲的讲了,要不要听,是他的自由啊!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鱼在水中悠游,在池塘里穿梭来去,便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在“返本全真”之道里生活的人,彼此间不会产生什么争端,因为他们能体谅个体间的差异性,生活也很容易满足。

我家里院子有个小池塘。朋友送我一批台湾原生种的苦花鱼,大概十多厘米长,灰灰的、岩石般的颜色,在水里很不起眼,但我很爱它们。因为这种鱼的生长环境需要非常干净的水质,我就装了很好的过滤器,维持很干净的池水。而苦花鱼吃落叶、青苔,所以也不用特地喂食,池里自然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我还特别造了一个鱼阶,让鱼儿可以循级而上去旅行,在两个小池塘之间来去。它们就在那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偶尔我看它们,偶尔它们看我,我们看到彼此的时候都很高兴,它们看到我的时候就知道是“面包屑来了”,我看到它们就知道“你们还活着”。我们彼此都过得逍遥自足。

“相忘”是多么美好的感受,是怎样富足而圆满的生命并存于地球,才能有相忘的缘分?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害怕自己不圆满,就找个人爱,而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圆满自足的个体,然后相爱。那么双方也才能在相爱当中,更圆满自足。祝福各位都能拥有相忘的爱情。



课后练习:亲密关系的自我对话


你可根据以下七个问题,进行自我对话,以合理调整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

(1)你这么想过吗:他(或她)如果爱你,为何要让你如此伤心,伤心到影响睡眠和身体状况?

(2)你这么反省过吗:你好好爱过、照顾过自己吗?你可曾在负面情绪即将来临、爆发的当下,选择过、努力过不要动心、安之若命?

(3)冷天,女孩缩着颈打哆嗦说:“真不该在秋天跟他提分手的,不然这么冷的天,好歹还有个男朋友给我送碗热汤!”——他是热汤,是司机,是……?你是否也在有意无意间,把亲人、朋友、情人当成摆在心里的“工具栏”?你是否喜欢亲友、情人,把你当成一件器物、一个工具或东西?

(4)在最清醒的时候问自己:和他(或她)的感情,是相互依赖、占有,像你与物品(如一日不可或缺的手机、衣物等)的关系,还是相互扶持、关怀,像两条悠游水中,能相逢相爱,也能各自悠游、放手成全的鱼?

(5)想想人世间的聚散离合,是否与白昼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更替有相似之处?你可愿试着以接受昼夜与四季更迭的心情,去对待情感的变局与离散?

(6)在一张纸上,写下记忆中你与人共事、同行的经验,省思日后会成为你生命中珍贵记忆的人,通常具备怎样的特质?他(或她)是取悦你的感官,还是提升你的心身状态?

(7)阅读完本章后,你想跟具备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课后书单:《庄子》的幸福之道


如果你想通过阅读,踏上《庄子》的幸福之道,可以参考下面推介的五本著作。

1.蔡璧名著:《正是时候读庄子——庄子的姿势、意识与感情》,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年版。

2.蔡璧名著:《人情:正是时候读庄子(二)》,台北天下杂志出版社2017年版。

《庄子》内篇共七个篇章。其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谈论人生目标和忧伤痛苦的根源,提出树立心身便能自在飞翔的方法。《人间世》《德充符》则走入人情之网,投身人间世的滚滚红尘,带你练就浩瀚如洋的心量、无坚不摧、百折不挠的韧性。

以上两本书分别包括这五个篇章,书中包含《庄子》原文、段落引言、白话翻译及图像诠释、问题与思考等,推荐给想开始或重新阅读经典的你。

3.蔡璧名著:《庄子,从心开始》,台北天下杂志出版社2016年版。

4.蔡璧名著:《勇于不敢  爱而无伤:庄子,从心开始(二)》,台北天下杂志出版社2018年版。

以上两本书以蔡璧名在台湾大学开设的《庄子》课程的课堂讲授为雏形编撰,用最浅显晓畅的语言、最契合生活的事例,让学习者仿佛在与庄子闲聊之间,已然了解庄子、懂得庄子、体会庄子,并自然感受到,原来庄子与自己,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因此要推荐给想要思考如何生活、实践经典的你。

5.蔡璧名著:《形如庄子、心如庄子、大情学庄子:从生手到专家之路》,台北联经出版社2018年版。

最后一本书推荐给想深度研读庄子、理解庄子思想架构的朋友,书中凝结了蔡璧名三十年的阅读及思考,致力于让哲学照顾生命,让学术归返生活,试图为所有钟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人,构筑一座实践庄子之学的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