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缺陷也完美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缺陷也完美

天生的偏差

书籍名:《缺陷也完美》    作者:内森·H.兰兹



认知偏差一词指理性或“正常”决策的系统性崩溃。这类缺陷得到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试图剖析,像人脑这样先进到令人惊异的系统怎么也会出现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故障,既屡见不鲜又在意料之中。

人类的大脑是逻辑和理性的奇迹。人类在儿童阶段就能演绎、推理并学习“如果/那么”的简单逻辑。基本的加减乘除作为天赋,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逻辑的实践。并不是说理性永远与我们同在,但总体而言,人类的思与行都以逻辑优先。我们期望大脑理性运作,却总是事与愿违——认知偏差奇怪的地方就在于此,需要人们悉心钻研。

过去几十年,经济学的一个子学科——行为经济学蒸蒸日上,它的出现为探索认知偏差提供了平台。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在他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中展示了多种偏差类型,具有重叠定义和共同起源的认知偏差足有数百种之多,下分三大类:第一,影响信念、决策和行为的偏差;第二,影响社交互动和思维偏见的偏差;第三,记忆歪曲导致的偏差。一般来说,认知偏差是大脑为了方便理解世界而走了捷径的结果。为避免事无大小都分析一番,你的大脑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建立一套规律,帮助你更快地做出判断。人脑一直将节省时间定为最优先的考虑,已经演化到可以无时无刻节省处理信息的时间。心理学家将形形色色节省时间的技巧称为“启发式”(heuristics)。

欲速则不达,进行快速判断的大脑经常会出错,这点在意料之内。这样的话,看到大脑在大部分情况下的优秀表现,依然以犯错来衡量脑部是否有设计缺陷显然有失公平。毕竟局限与缺陷不能画等号。

认知偏差之所以成为缺陷,并非因为用脑过度,而是反复犯错成为定式。更糟糕的是,它们根深蒂固,不可修正。即使人们知道他们的大脑出错了,即便他们有一切纠错所需的信息,他们依然频频犯错。

我们经常重蹈覆辙的一种错误被称为确认偏见。这是人类特有的倾向,喜欢先入为主地来解读信息,将其用于确认自己已经相信的内容,而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估。确认偏见的形式也可以有多种:选择性记忆、归纳推理犯错、完全否认证据存在矛盾等。所有这些信息处理的误区在人身上都有体现,但人通常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即便有人指出来也是一样,但要是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又会感到非常沮丧。

无论眼前的信息如何变化,人们的政见以及对社会政策的看法一旦定型就无法改变。举个典型的例子:社会学家召集一群随机被试,向他们展示了两项(捏造的)研究结果,前者证明死刑是对暴力犯罪的有效威慑,后者则相反。研究人员随后要求被试评估每项研究的质量和相关性。结果发现,被试对符合己方观点的研究都予以高度评价,对与己方立场相悖的研究评价则较低,有时还会说出他们不认可研究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在他们认可的研究中同样存在。在其他试验中,科学家通过给被试有关平权运动和枪支管制两大热门政治话题的虚构研究结果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试验虽是虚构的,但却比任何真实的研究更全面、更有效,结果更清晰。结论还是一样,只有结果符合被试的观点时,参与者才会对试验冠以“精心设计”的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反映了另一个关于确认偏见的事实:政治中满是偏见,这就是为何没人因为脸书(Facebook)上的几句争论而轻易改变他们的政见。]

确认偏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福勒效应”,以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命名。1948年,他对一群毫无戒备心的大学生做了一个如今颇为知名的心理学演示。福勒教授让学生们参与了历时长久的人格测试和兴趣诊断,告诉他们会根据测试结果生成一份完整的个性描述。一周后,他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条“专属”评语,用一系列话语描述他/她的个性。以下是其中一位学生收到的评语内容:

•  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和欣赏你;

•  你有批评自己的习惯;

•  你有太多未被挖掘的能力未变成你的优势;

•  虽然你有性格缺陷,但有能力弥补;

•  你为了适应性别,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  你在外自律自制,却感到担忧和不安;

•  有时你会对正确的决定或做对的事表示严重怀疑;

•  你喜欢一定的变化和不同,受到限制时会不满;

•  你为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对方的论证不能让你信服,你就不接受别人的说辞;

•  你发现对别人过于坦诚是不明智的;

•  有时你很外向、和蔼、懂社交,有时又很内向、谨慎、保守;

•  你有些愿望显得不切实际;

•  安全感是你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

实验结果如下:所有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都收到了同样的性格描述。不知情是试验的关键。在收到“个人”和“定制”的个性描述后,学生需要按从1到5的等级评定其准确性,最终整体平均得分为4.26。如果你像我一样,你可能会觉得上述报告对你的描述很准确。确实如此,这些结果对所有人来说都相当准确,因为其描述要么模糊不清,要么泛泛而谈,只要不是精神病患者就都能适用。比如“安全感是你人生中的主要目标之一”。谁能摇头说不是呢?

你在阅读那些为你“量身定制”的描述时,其实并没有批判性地评估它们,了解文字真正在说什么(或者没有说什么)。这些描述反倒好像已经证实了你对自己的看法。当然,如果学生被告知他们只是在看一串随机写上去的人格特征,就会注意到,有些描述其实并不符合自身。就是因为标榜“量身定制”,学生便轻信了所见。

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出错恐怕会让我们惹祸上身。占星家、算命者、灵媒、巫医这类人都掌握了“福勒效应”的要义。只要稍加练习,一个街头小贩也可以仅凭他脑中的依稀记忆编造一个让人感到细节精准、异常正确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重点是,听者却变成了倒霉鬼,还不得不去相信这个故事。有鉴于此,“福勒效应”也以马戏团老板巴纳姆之名常被称作“巴纳姆效应”,他说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每分钟都有一个蠢蛋出生。”考虑到确认偏见有多普遍,巴纳姆的这句讽刺严重低估了确认偏见的威力。因为目前全球的出生率居高不下,每分钟就有250个“蠢蛋”出生,也就是大约每1/4秒就有一个“蠢蛋”呱呱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