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缺陷也完美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缺陷也完美

制造记忆

书籍名:《缺陷也完美》    作者:内森·H.兰兹



人脑的逻辑思维严丝合缝,其记忆能力也堪称奇迹。从初中记住的世界各国首都名称,到小学死党的电话号码,到旅行、电影和情感经历的一幕幕生动回忆,数十亿条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活蹦乱跳。然而,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类特性也满载着错误。

大脑形成、存储和读取记忆的方式有各种缺陷。历久经年,生动的回忆一幕幕闪过,大部分人都有回顾以往的经历,后来通过录音以及与他人对比记录却发现一段段回忆其实非常不可靠。有时,人们会把旁观者的经历误作第一手体验;他们还可能将记忆转移到不同的时间或地点,或者改变事件的参与者。

这些小错误看似无害,但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寻觅它们的踪迹,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到刑事司法领域。

如果在案件中,检察官能提供目击证人,定罪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既然目击者确认某人是案件中的袭击者,那又怎会出现错认的可能?如果目击者从未见过被告或被害人,他又怎会撒谎?

从事法医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在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上有了惊人的发现。警察和检察官如何追查和提供证据,我们不得而知,但过去至少30年的研究表明,目击者的证词十分偏颇,经常漏洞百出,在涉及暴力犯罪时更是千差万错。

通过模拟实验,心理学家证明记忆在事后很容易被扭曲,这能让我们看到许多目击者的大脑出了什么问题。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并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两组人从固定、有限的角度观看模拟暴力犯罪的视频,此时他们形同案件现场的目击者。随后两组需要对袭击者进行外形描述,其中一组单独在房中逗留了一小时,而另一组则看到了几个“犯罪嫌疑人”,并被问到能否识别犯人。研究人员在其中设了一个小圈套——队列中并没有“犯罪嫌疑人”,但有一个人在身高、体型和种族特征方面与目击者的粗略描述非常符合。目击者们经常会将此人认为犯人,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目击者“非常肯定”他们的辨认是正确的。

当然,这是个令人不安的结果,但麻烦事还在后头。一段时间后,两组志愿者需要再次描述犯人的外形。没有看过“犯罪嫌疑人”队列的组员提供了与之前相同的描述。但另一组中的大部分人都给出了更详细的说法。看过“犯罪嫌疑人”的队列或多或少加深了他们对犯人的记忆,描述中增加的细节始终与队列中扮演“犯罪嫌疑人”的演员相符,而不是他们所见的实际犯罪嫌疑人。当研究人员向目击者询问他们对犯罪过程的记忆时,他们发现目击者尽量在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回忆。他们的记忆已经被歪曲了!

之后,这项研究以各种耐人寻味的方式进行了延伸,并改善了美国大多数州在犯罪嫌疑人辨认方面的安排。目击记忆方面的专家认为,对嫌疑人队列进行指认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让每个人参与其中,包括真正的嫌疑人和“陪演”(即有偿演员),以目击者所提供的外形描述为依据进行逐一比对,直到完全匹配。如果目击者的描述不完全符合(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陪演的外形则必须与嫌疑人相符,而非依据证人描述。此外,待指认队列中的醒目标记,甚至衣服都必须尽可能地相似。疤痕和文身要覆盖起来,因为如果目击者记得犯人颈部有文身,而队列中只有一个男人有颈部文身,即便他是无辜的,也很可能被指认。目击者每看到一张新面孔,总会重新回忆、编辑犯罪事件的记忆。区区一件衣服就可以干扰这种记忆编辑,这一切都在目击者本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你相信吗?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一样逼真,实际上,前者要更加逼真!

旁人的记忆靠不住,自身经历的记忆更是糟糕。比如,个人创伤容易受到记忆扭曲的影响,单一创伤事件的案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性侵犯事件。处于战争这种持续的压力下,则会导致多发性创伤。创伤性的记忆扭曲颇为常见,人们脑中存留的感受往往比真正的经历更加痛苦。所记住的创伤越多,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严重。

这无疑加剧并延长了创伤之痛。举个例子,研究人员在“沙漠风暴”行动的参战老兵归来之后的一个月、两个月内分别询问他们某些创伤体验(如躲避狙击手袭击、坐在濒死的士兵身边等问题)。88%的老兵对至少一个创伤的反应都与起初的截然不同,有61%的老兵至少改变一次态度。重要的是,这些变化的大部分说法从“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我身上”变成“曾经发生在我身上”。这种过度记忆与PTSD的加重有关。

我的同事,供职于约翰·杰学院(John  Jay  College)的德林·斯特兰奇(Deryn  Strange)教授带领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试验展示了这种记忆扭曲的现象。他们安排被试观看一部真实的致命车祸短片的详细图解,短片被空白镜头分割成一个个场景。空白镜头是已删除的片段,代表一部分缺失的场景。其中一些是创伤性的(比如车上的孩子大声呼喊父母),而另一些则是非创伤性的(救援直升机到来)。24小时后,观众返回,研究人员突然要他们参加一次测试,检查他们对所看片段的记忆,以及他们的想法和回忆情况。

测试结果显示,被试在识别他们实际所见场景的能力方面得分不错。然而,在全程大约1/4的时间里,他们“认出”了实际上从未见过的场景。相比非创伤性的场景,他们更有可能过度记忆了具有创伤性的场景,还对此深信不疑。

此外,部分被试自称出现了类似PTSD的症状。他们越是想避开任何会让他们想起这部短片的元素,创伤场景越是挥之不去。有趣的是,那些患有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虽然未看过视频中的创伤片段,但相比其他人而言,过度记忆的可能性会更大。这进一步证明了PTSD与记忆扭曲之间确实存在联系。

这种一直存在的记忆形成的怪癖需要一种解释。大脑拥有精妙的认知能力,却为何选择夸大过去的创伤来伤害自己?这仅仅是个错误吗?人脑好不容易才进化出如此复杂的认知,难道会在情绪的压力下不堪重负而犯下低级错误吗?

极有可能!不过更有趣的解释还在后头。这种虚假记忆的形成过程可能是为了“适应”而造成的。创伤回忆被放大,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强化对危险的惧怕心理。恐惧是一种强大的刺激因子,也是非常重要的避险调节机制。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反复处于恐慌之中,人们的恐惧和厌恶情绪终究会消退。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创伤性事件记忆的奇怪癖好会愈加深刻,足够抵消恐惧逐渐消失的正常趋势。所以再看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个缺陷,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