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缺陷也完美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缺陷也完美

价格有误

书籍名:《缺陷也完美》    作者:内森·H.兰兹



一说到金钱和资源,具体而言,赌徒谬误和沉没成本谬误是我们自毁生活的两种途径,但事实证明,但凡在有价之物面前,各种各样的低级错误会轮番出现。我们一开始就弄乱了价值分配的过程。

想想零售商在价格标签上玩的把戏,想想这伎俩多么有效!比如,有不少研究表明,且不管折后价多少,打折商品对消费者始终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一件20美元的衬衫标价40美元,价格折半之后一定会被迅速抢购。人类衡量价值的尺度是相对的,而非绝对价值。

锚定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偏见。无论接收到的第一信息的可信度有多高,人们相信与否,人们总是最重视第一信息。这让人对所有后续信息都基于与原始信息的对比来进行评估,而不是单独进行严格的评估。以上述为例,第一信息是衬衫的原始(上涨后的)价格,相比之下,20美元似乎要低得多。

无独有偶,锚定效应在薪资谈判或购房中也存在同样的影响。先定价者立标准,各方都会意识到并重视每一次相对初始出价定下的还价。精明的薪资谈判者总会先发制人,索取远远超过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们清楚这一招能让经理通过让员工接受5%~10%的减薪产生“谈成”的错觉,即使这仍然比他们最初打算支付的多。这场谈判对薪资谈判者来说也是赚了。

这种认知偏见在人类社交心理中根深蒂固,人们甚至很少对它产生怀疑。有一次我家要安装太阳能系统,我联系了多家太阳能公司到现场检查,看看它们能给我什么建议。我发现,将后续几家公司的报价与第一家的报价进行比较时,第一家总是较高,因为该公司没有安装过我想要的系统,他们不想接这单活。后来的公司提出了几个更低的价格,我顿时觉得安装太阳能板实在是太便宜了!但爱人与我商议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些所谓的“优惠”远高于我最初的预算。

为什么第一家公司的人给我开天价,而不是干脆拒绝安装?也许他们觉得如果对我收太高的价格,那就能弥补他们接下这单他们确实不熟悉的工作所耗费的成本。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想通过天价让我觉得这家太阳能公司就是业界翘楚。我真的信了!几周之后,我竟然对朋友说:“现在最一流的公司可能就是……只要你给得起钱。”我在胡说什么?我不清楚那家公司或其他任何公司的工艺质量,所知的只是出价,但这已经足够了。安装公司的举动成功地让我相信,要让企业胜人一筹,夸大产品价格也是途径之一,而我很高兴地成了他们免费的代言人。

另一种心理偏见名为估值偏差(valuation  bias),营销和销售的专业人士对此都很熟悉。饮料行业只是经济体系的千百个分支之一,其中的营销专家们能通过科学的手法广开销路。比如,有研究称低价葡萄酒不受欢迎,因为人们认为价格直接反映葡萄酒的口味和质量。而盲品测试表明,劣等酒被贴上高价标签时,人们的认知也会随即改变。高价标签虽然是伪造的,但这瓶酒让人们喝得津津有味;相反,低价标签(但实际上不便宜)却让人对好酒嗤之以鼻。得知真相后,参与研究的志愿者虽然一脸尴尬,却直言不讳地承认标价高的葡萄酒尝起来味道确实更好。这个结果已经不只是令研究人员印象深刻了,估值错误还会影响感官,味觉会被混淆。

葡萄酒的销售人员也知道,估值偏差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下次你到一家口碑不错的葡萄酒专卖店时,请留意价格。一批中等价格的酒当中通常会混入一瓶高价酒,让人在比较之下以为这些酒比较便宜。那瓶高价酒可能也不值钱,也许是一个便宜的酒瓶上贴了吓人的价码。它的存在反正只是用来做展示!

同样,在众多质量平平的葡萄酒之中放进一瓶标价低廉的酒,会让前者看起来更加尊贵。当然,也可以用假的标价来造成错觉。当某批商品中只剩下最后一瓶酒时,酒商往往会给最后一瓶打上降价的标记,然后用它来改善其他滞销酒的销量。举个例子,一批售价10美元的梅洛(Merlot)干红葡萄酒上架后卖不动,如果店家在旁边放一瓶标价6美元的酒,这批滞销的产品就会立刻变得吸引人。当然,一旦店家准备下架这瓶6美元的“帮手”,酒商只需要把15美元的价码牌贴到6美元价码牌的上面,然后打上一个大叉,这瓶酒必定能在几分钟内卖出。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人类屡见不鲜的认知偏差和认知错误在处理金钱问题时都表露无遗,不论是赌局输赢、市场买卖,还是理财规划。人类发明的货币与自然界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在人类历史的悠悠长河中,经济学涉及实实在在的商品,这些商品本身就有价值,也各有用处,不是随意定义的价值代表。因此,我们没有进化出管理货币的认知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它单纯是个没有生物学基础而构建的概念,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宁愿租房买车,而不是买房租车。

虽然货币和金钱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对金钱挥霍无度的特性反映了我们心智中存在已久的原始谬误。当你想到虽然人的认知能力早在货币出现之前就已经完全演化,但物质资源一直存在,因此价值的概念及其对人脑决策的影响也一直存在,这个说法就不会那么令人意外了。人类与商品、服务、地产之类的实物紧密相连,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都能为所有者带来价值。商品可以是食物、工具和不起眼的小玩意。服务可以是合作、联盟、装扮、助产等(没错,助产这项古老的服务经久不衰)。地产意指某些地方相比其他地方更适合兴建营寨、居所和狩猎场。换句话说,无形的经济驱动力早已长存,随后才出现了货币。

虽然我们很难将当前人类与有价资源的千丝万缕与过去的关系做比较,但就目前我们能够衡量的情况来看,其他动物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例如,许多动物以食物或其他“赠礼”换取异性的性接触。企鹅为获得筑巢材料,会进行性交易。[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参阅我在《无大不同》(Not  So  Different)一书中描述动物性交易的章节。]在鸟类群落中,巢穴的位置往往与群落地位有关,林间野地仿佛一个喧嚣的地产市场,你争我夺、鸠占鹊巢的时刻轮番上演。大自然提供了有关动物如何占领上述资源,以及所占资源超出了发展和繁殖所需的许多例子。换言之,贪婪和嫉妒并非人类独有的。人类可能为货币的发明而沾沾自喜,但我们绝对不是第一个从事经济交易的物种,因此也不是第一个遭遇经济心理问题的物种。

对灵长类动物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类充满瑕疵的经济思维与其他动物大同小异,久而久之,这个相似的特点便更加显著。劳里·桑托斯(Laurie  Santos)博士是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她花了数年时间建立了“猴子经济学”(monkeynomics),专门研究受过训练的卷尾猴如何使用和理解货币,这在学界十分瞩目。从桑托斯博士在这个令人惊异的课题上所发的众多论著可知,最重要的成果是猴子在资源处置方面表现出许多与人类相同的非理性行为。它们不愿失去,如果已经到手的“钱”随时可能失去,它们就会为拿回相同份额的利益铤而走险,而人们是不会冒同样的风险去赚这么多钱的。和人类一样,卷尾猴也会单纯地用相对的方式衡量价值,价格被人为操纵时也会影响它们的选择,正如上述葡萄酒专卖店的例子一样。

研究表明猴子的认知与人类的认知一样漏洞百出,进一步地揭露了有关人类经济心理缺陷的一个演化真理。我们现在认为属于错误和非理性的行为可能在农耕时代助祖先们一臂之力(比如受到确认偏见的影响,或者基于沉没成本谬误做出的决策),当时轮盘赌桌和海滨公寓都还不存在。同样,如果资源仅仅用来维持生计,那么完全以相对情况来衡量价值的体系尚有一席之地;一旦人类为谋取社会地位贪图一时安逸,甚至希望手握大权而滥用资源,就不存在价值的相对衡量之说了。

此外,生存在野外的动物时刻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危机,进化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们的祖先也有过相同的遭遇。今天,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发达国家的现代人而言,金钱损失意味着需要节约生活中的某方面支出。但在更新世,资源的损失就等同于忍饥挨饿。因此,人类对损失深恶痛绝也不无道理。如果其他选择几乎意味着死亡,那么铤而走险也见不得有多愚蠢。毕竟,非常时期需要用非常办法。

如此看来,人类经济思维中的缺陷的确推动了自身的进化。不过,葡萄酒商、赌场老板和形形色色懂得投机取巧的人会告诉你,这个特点是个巨大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