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缺陷也完美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缺陷也完美

青春总是被年轻人挥霍

书籍名:《缺陷也完美》    作者:内森·H.兰兹



这句老话已经街知巷闻了。以开车为例,老一辈小心翼翼,总是系好安全带;而年轻一辈总是鲁莽疏忽,不顾安危。

这些话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其中的矛盾。年轻人有大好前程,要手抓方向盘驾驶这台极其危险的机器,难道不应该更谨慎吗?相反,老年人宝贵的时间所剩无几,难道不想迅速到达目的地吗?

然而,这个猜不透的难题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它背后还有科学的数据做证。年轻人确实是最危险的驾驶员,他们系安全带的可能性最小,选购汽车时也基本不过问安全性能。其实,年轻人的鲁莽驾驶不能与毫无经验画等号,因为有研究表明,年纪更大的新手司机在第一次开车上路时几乎与老手一样能成功避免事故。相反,人越是老迈,驾车时越是小心谨慎,跟技巧无关。租车行业早已洞悉此理,所以往往拒绝向25岁以下的司机出租汽车。如果仅仅是经验问题,交通法规就应该禁止驾龄低于八九年的司机上路,但现实并非如此。年轻本身就是导致某些司机去冒险的因素。

当然,这个现象已经超越了驾驶本身。年轻人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更愿意冒险。他们会更愿意尝试危险和非法的毒品,与异性发生关系时做保护措施的可能性更小。蹦极、高空跳伞、攀岩、定点跳伞等极限运动让他们备感刺激。即使做足了安全措施,极限运动的高危性也是不言自明的。“刺激”的原因之一是让参与者感受到赤裸裸的危险,这种危险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带给参与者刺激的快感。心理学家也将习惯寻求刺激的人称作上瘾者——他们迷上了随危险而来的肾上腺素激增的感觉。

年轻人似乎是真的享受冒险。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就是吸烟。年轻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依旧养成了习惯。事实上,第一次吸烟是很难受的。我第一次吸了几根,喉咙刺痛,马上就咳了起来。尼古丁让我头昏眼花,恶心作呕。有些人甚至在尝试第一次抽烟时就吐了。尽管难受,我并没有就此罢休。我尽量让自己上瘾,烟瘾多一点儿,烟就好抽一点儿,恶心感最终变成了松弛感。那时候我彻底迷上了吸烟,后来花了20年才戒掉。在6年的脱瘾历程中,我一直在咒骂自己一开始就不应该尝试。

如果一个人在25岁之前都没碰过香烟,他未来吸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他从来就没有抽烟的习惯,那么即便成长到21岁,非吸烟者的情况也难以被撼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头脑会变得非常精明,不会染上烟瘾。尤其因为初次的体验如此可怕,又有谁会笨到继续坚持下去呢?有!过去的我,以及今天数百万个年轻人。所以需要解答的问题不是谁冒险,而是为什么冒险?

下面要详述的另一个基本事实正是理解危险行为的关键:不仅年轻人热衷冒险,年轻的男性对此更为疯狂。在人口统计学中,年轻成年男性是整个人类群体中风险最高的一类,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要比冒险行为本身更加愚蠢:他们做傻事只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年青一代,尤其是(但不仅是)男性,为了炫耀他们的“强健”(fitness)而选择疯狂冒险。这不一定意味着他们要展示强健的体魄(当然也可以)。“强健展示”(fitness  display)这一术语源于动物行为研究,是动物与潜在配偶及潜在竞争对手沟通的方式,要表现自己不容小觑。当中的潜台词是:我很强大,我能做这种危险的事,之后还能全身而退。

如果用吸烟做类比,这句话就变成了:我的身体健康,人人都说极度不健康的事情我偏要尝试,抽烟之后,我依然无恙。如果年轻人纯粹为了寻求快感而冒险,那么独处时也可以做,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吸烟的例子中,他们变得对尼古丁上瘾),疯狂的行径一般会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观众越多越好。

“强健展示”的进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有一特定类别尤为突出,生物学家称之为“高成本信号”(costly  signal)。高成本信号对自然界中动物性选择行为的一些典型的例子有着重要影响。孔雀巨大而华美的尾巴和雄鹿笨重的鹿角,除了吸引异性外别无他用。拥有这些身体特征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动物需要耗费大量的热量来携带它们,身体这些部位降低了自身的速度和行动能力。部分有角的哺乳动物确实会用角在种群内部打斗,但大部分动物从未或很少这样做。雄性展示巨角、尾羽是为了向雌性显示自己有多强壮。但是巨大的尾巴又怎能代表力量?假如你是孔雀,不妨拖着一堆累赘到处闲逛,如果没有因此饿死或被猎杀就算你走运。

不利条件原理指出,性选择有时会引发可笑而又影响生存的障碍的演化,这种障碍的存在只能用于雄性展示自己的强壮。这些失控的性选择对于物种整体的健康和活力而言弊大于利。那巨大的鹿角只是单纯的摆设吗?它们可管用了!雌鹿会垂涎于这对又大又美的角,这说明“大小”很重要。对雄孔雀而言亦然,尾巴越大,雌孔雀便越青睐。

把不利条件原理与行为研究相联系是个艰难的任务,要将其应用到人类身上更是棘手。但是已有实证为据!研究表明,展现出冒险行为(尤其是体魄健壮)的男性对年轻女性来说更具性魅力。在年轻女性眼里,男人踢足球时总比弹钢琴时更有吸引力。

男性对勇于冒险的同性也会表现出由衷的佩服之情。喜欢飙车、悬崖跳水和吸烟等行为都是年轻男性之间赢得友谊、维持社交的有效方法。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雄性内部的联盟,这对于群居动物维持统治阶级的重要地位来说十分关键,上至人类也无不如此。如果你是雄性,社会等级越高,成功延续下一代的机会就越大。人类自诩万物之灵,以为早已超越单纯为了繁殖而存在的情况,但我觉得所有读过高中的人都熟悉这部分内容。

相比之下,不爱冒险的女性更能吸引年轻男性。这也许就是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多风险的原因,但只有男性能从中获得潜在的收益。由此也支持了一种观点:在哺乳动物中,雄性个体无足轻重,但雌性则是衡量种群生存和成功发展限度的重要因素。可见每一个雌性都弥足珍贵,而表现出谨慎和关怀的雌性普遍受雄性欢迎,从而能够确保其后代的生存。然而,雌性却不太关注其雄性配偶是否谨慎,只是想为后代留存优良的基因。

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笼统,但它跟前述的年龄和厌恶风险的老生常谈一样,有一定的事实基础。高中时代,健壮、爱运动的男孩都能顺利捕获女孩的芳心,书呆子只能忍受被女生忽略的事实,即便后者在今后更有可能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功,但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之后情况反转,但对许多男性和女性来说却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过了最佳的生育时期。尽管近来人类首次生育年龄的增长可能会降低年轻男性的强健展示成本(让聪明、敏感的年轻男性对同龄人更具吸引力),但这是个缓慢的过程,不太可能立竿见影。在世世代代的选择性压力下,诸如此类的“演化转型”会导致“冒险派”和“安稳派”的基因之间存在区别。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加持,人类的未来就只剩下一群天天寻找刺激的少年郎了。

这个思维问题传递了一条重要信息:越是向大众宣扬少烟、少酒、不吸毒,减少高风险活动这类提高公众意识的活动,最终得到的效果越是大众反其道而行之。向高中生解释毒品风险似乎是个符合逻辑、让他们远离毒品的办法,但也会出现反效果,年轻人(尤其是男孩)会更加跃跃欲试。确实,有句古话叫:越是禁止的事,就越是吸引人。男孩们单纯的“灵长目大脑”一定思忖着:如果毒品这么危险,又法理不容,那么那些以身试毒的人一定是坚强勇敢之辈。你能找到比这更明显的认知缺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