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新零售实战宝典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新零售实战宝典

为什么会断货

书籍名:《新零售实战宝典》    作者:商业评论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出现断货呢?不会多生产一点吗?

事情要这么简单就好了。在王治全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没有办法。首先,大朴需要专注产品。在目前阶段,既然大朴决定赚钱,不追求规模,做好产品就是第一位的。

其次,安全性要大于生意机会。如果手上有一大堆存货,谁还有心思去盯着产品品质,天天忙着甩货去了。而甩货对品牌的伤害是巨大的,价格会往下拉,用户群变得低端,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王治全的想法是,像精益创业一样,用最小量进行首单生产。如果出现断货,那断就断了,无非少了一点生意机会。好在,家纺行业的变化相对较慢,如果某个产品今年卖得不错,明年不太可能跳水,很可能还会上涨,所以明年再发力也不迟。总之,王治全觉得,不能赌,在不知道今年销量好不好的情况下,就大赌一把,可能会输得很惨。

再说,市场也确实很难预测。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品,你不清楚它什么时候会爆量,也不清楚这个产品的适用人群有多少。有可能一个新品上市一周就突然起量,但生产周期基本上是固定的,需要一两个月,这样时间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冲突。更何况,有了内容电商后,这个事情变得更难控制了,因为内容电商是脉冲式的,会完全打乱生产销售的节奏。



还有,能做无甲醛、无荧光增白剂、无致癌物“三无”产品的工厂太少。目前,在备好坯布的情况下,大朴床品从给工厂下单到拿到货,需要30到40天;如果没有备好坯布,至少得两个月。之所以要那么长时间,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要达到大朴的“三无”安全标准,染色染布就要单独来做。所以,王治全很期待哪天市场上都能达到这个安全标准,也有大量工厂能够生产‘三无’产品,这样供应链速度就能加快很多。


最后一点是,没有柔性供应链。王治全做过统计,在大朴两千多万元的日常存货里,能赚钱的库存还不到一半,有些库存卖得很慢。如果国内有强大的柔性供应链,供应商能够做到随需随订,大朴就不需要备很多货,库存效率和断货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多管齐下减少断货


那断货就不管它了?当然不是。大朴也在想办法尽量减少断货。

比如,在最小量首单的基础上,对产品供应做一些余量调整。对于较为成熟的主推单品,适度放大备货量。比如,根据之前的销售情况,某个产品一个月大概能卖5,000套,在提前两个月下单时,可能就下单生产1.2万套。

大朴也降低了货源集中的风险。有一段时间,大朴有30%到40%的货源来自同一家供应商,万一供应掉链子,就会打乱整个经营节奏。于是去年,大朴做了一番均衡,分散了货源,降低了核心产品的供应风险。

另外,大朴还成立了一个运营策略部,专门负责管理和分析销售前端的数据。以前,大朴产品生产的下单翻单都是由产品部门决定的。但是,产品部门往往对产品很专业,对数据却不怎么敏感,不太会根据市场反馈数据,准确判断产品下单翻单的节奏和数量。于是,大朴决定让运营经验相对丰富、直接掌握销售数据的前端人员来组成一个新部门,以后产品的下单翻单就由他们来决定。

如果说在市场端做预测很难,那么,在生产端能不能提高响应速度,缩短交期,做到快速补货呢?

大朴运营副总裁温涵喻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家纺行业太传统,供应周期很难改变。而大朴的生产量还不足以养活一个大厂,所以,想要缩短交期是很难的。当然,也有工厂能够把交期做到很短,但那不是大朴的菜,因为它们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大朴的要求。

看起来,库存和断货,成了一对无解的矛盾。但是,宁可断货,不做生意,也不要看到库存积压。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极端?你觉得呢?

好了,大朴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看到,王治全和他的团队总在纠结和矛盾中。要规模,还是要利润?专注家纺产品,还是做生活方式品牌?涨价,还是靠高性价比吸引流量?不要库存,还是不要断货……或许,这就是创业必须经历的坎。期待大朴能够成功跨过这些坎,健康成长。



商评君:


库存和断货,在你的企业也是一对矛盾吗?你是怎么解决库存和断货问题的?



案例点评一


上一波互联网的成功不能复制


曹阳——《商业评论》出版人

看完大朴的故事后,不知您感受到些什么?



一帮玩互联网的人,忽然不会玩了


我看到的是一群互联网精英,发现传统家纺行业效率低下,于是带着以往互联网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满满的信心来做一个行业变革者。

如果要成一件事儿,必须得有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的配合,我觉得王治全他们好像都占上了。

然而,在过去五年多的历程中,大朴远远没能成为一个行业领导者。如果一定要说它的成就,大朴是在主要电商平台销售排行上,能排进家纺行业前30位的唯一电商品牌。

说到跟王治全的相识,是在两年多以前。在那次访谈中,老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一帮玩互联网的人,忽然发现自己不会玩了。”

那时的大朴已经经历了流量费用高,转化率低,极致产品听不到尖叫,客户消费频次低,线下开店难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日子不太好过。

不过,在那个时点,这并不单单是大朴遇到的困境。所有的电商品牌,在那时其实都一样。

这是因为前几年的电商流量红利已经渐渐褪去。过去电商品牌跟传统品牌比,渠道效率高很多。更高的性价比再加上电商流量的自然暴涨,是个人做电商都能挣得盆满钵满。

我记得特别清楚,一次跟马克华菲的电商总经理王丹聊天时,他说早些时候,在阿里直通车上做广告,10万块钱砸下去,一天能卖出60万的货,那可真是做电商的好时光。

可是到后来,砸10万块下去,10万的销售额都回不来。更别提赚钱了。

所以从2013年往后,各种电商卖家风起云涌,传统的品牌商也都纷纷加入战局。电商平台上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什么九块九包邮的事情比比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高性价比也让消费者没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