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叙述性散文诗

书籍名:《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作者:苏珊.M.蒂贝尔吉安



叙述性散文诗通常非常接近我们在第四课讲到过的闪小说和小小说。这类段落风格短小的作品非常视觉化,就像一部小电影。它会建构一条故事线,然后来一个出人意料的突转。一般会收场于富有逻辑性的结尾,使整个诗作回归现实。所以结构的轨迹就是从理性出发,超越理性,然后再回到理性。这一点使得散文诗区别于超现实主义诗歌——在超现实主义中整个诗作都处在超理性的层面。在散文诗中,读者会被拽回来,虽然会有些出人意料的部分。这种诗意的特质使得散文诗得以区别于小小说。在散文诗中,你可以听到诗人以一种更具抒情性的口吻向你讲话;而在小小说中,你听到的是故事的讲述者在说话,而且语调更为叙事化。

以下是格雷格·鲍伊德创作的一篇短小的叙述性散文诗,取自他的选集《狂欢的天赋》。

《爱人》

每天独自冲凉——这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所以这个男人给自己雕了一个肥皂爱人。想象一下他的愉悦与迷醉吧,在被这位爱人粘腻温柔的拥抱所缠绕的时刻。然而接下来,就是大家都会想到的结局:爱人日复一日地消融,在每日摩挲的指缝中流逝,直到最终消失,排入了下水道。

这篇文章的故事线很明确,一个男人每日独自洗澡。他期待有个伴侣,于是用肥皂给自己雕了一个爱人。接下来是意外的变化——不再感到孤独,反而感到了肥皂爱人所给予的温暖拥抱,这不禁使他心醉神迷。但接下来我们又回到了现实,随着肥皂消融,男人以及爱人的梦幻情境都消失在了下水道中。经鲍伊德之手,这篇散文诗变成了一部诗情画意的电影。

来看一下鲍伊德是如何运用散文诗的不同元素的。

——韵律:这首诗开门见山——每天冲凉——这样读者很快就可以进入情境。然后当写道男人用肥皂雕刻爱人,以及感受她粘腻温柔的拥抱时,诗篇节奏开始慢下来。这里的用词是精挑细选出来刻意让读者回味的,同时也让主人公能够更细腻地感受那种拥抱。

——想象:爱人的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流连,直到在手掌中融化,在指缝中流走,最后回归大地。

——凝练:鲍伊德把自己这篇散文诗压缩在了极小的篇幅之内。

——悖论:从一个男人独自冲凉到梦想的流逝。此处已无须多言。

现在轮到你来写一篇带有强烈叙述性的散文诗了。闭上眼睛进入沉思。你想到什么故事了吗?不必再写一个冲凉的男人,也许可以写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如何入眠。一旦选定了故事,就要在两到三个句子内讲完它。现在开始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吧。再次闭上双眼。让什么事情发生呢?给自己一点惊喜。当一个女人沉入睡眠,会不会有白马在卧房里奔跑呢?接下来呢?回到故事中,立即动手开始写吧。

练习  写一篇叙述性散文诗。限时十分钟。记得给你的作品起一个题目。另外在你有时间的时候,不妨回看并修改,在韵律和想象力上多加打磨。当然,也不要忘了简洁凝练这一点。



描述性散文诗


描述性散文诗的最佳阐释者和应用者莫过于当代诗人罗伯特·布莱。布莱认为要紧紧把握选定的描述对象——“紧紧抓住表面不放”——直到这种力量打开潜意识的大门。布莱在与《散文诗:国际刊物》(第七卷)的编辑皮特·约翰逊的一次访谈中讲到过从意识到潜意识、从可见到不可见的变换问题。“我在文章中进行这种变换时先要有一个信心,即心理学经验告诉我人们可以理解这种不可见的东西。”

描述性诗歌的形式之一就是对一次发现的简短描述。这件被描述客体是如何进入诗人视野的?接下来是对客体的观察。它的样子、气味、触感、味道如何?然后进入想象世界中:诗人是将它置于何处开始想象的?这里就有一次变换——从意识到潜意识。“作家的任务就是,”布莱继续讲道,“不仅要抓取画面,还要能够在黑暗空间中不断使之发展。”诗人在黑暗中摸索意象,进入未知世界,而最终他还要将其带出来,并以一种崭新的眼光看待意象。

现在来看布莱的一首描述性散文诗,看看他是怎么做的。这篇作品曾经发表在《散文诗》第三卷上。

《松塔》

这只松塔大约长八英寸,看上去像一小截没长出树冠的树干。果壳外面支棱着干巴巴的树皮。

把它举到鼻子前,那种香气使我回想起乡间酒吧、停车场上的吵闹,还有火上浇油的小个子们。

但是如果果穗张开,树液就会裹住尚在蜷缩的部分,鳞片就会彼此紧紧地闭合在一起。我们都感到了从这种干巴巴的状态中解脱的困难……那个雇来的外人还在另一间房间里……那个春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别管那么多了。反正我们整个家庭现在就跟这只松塔的状态如出一辙。

一只松塔。布莱在第一段描述了它的样子。这个意象的画面感很强:果壳外面支棱着干巴巴的树皮。然后从写香气开始,作者来到了第二段。联想出的画面包括:乡间酒吧、争吵、火上浇油的小个子们。一丝奇怪的味道。紧跟着这只松塔把读者带到了第三段。读者的两片嘴唇也开始紧紧地闭合在一起。接下来又是联想的画面:雇来的外人,去年春天发生的事件(省略号为诗人所做)。最后,布莱将读者带回现实,明确了松塔就是在暗示他的整个家庭,没有首领,各自为政,每张嘴都紧紧闭着。

我第一次练习写描述性散文诗是在诗人迈拉·夏皮罗的课堂上。她解释了罗伯特·布莱是如何讲授这种类型的诗歌的。布莱认为这一类型的写作模式就是从观察(某一客体),到联想,再到发现。夏皮罗随后要求我们从外面找一件能触动我们的东西带到课堂上,然后开始描绘它。

第二天去学校的路上,我在沿途的树丛中折了一枝小黄梅。这种花也长在我远在瑞士的家的周围。在课堂上,我把一朵五瓣的小花拿在手里反复看着,让自己去感受它、体味它、聆听它,然后开始动笔描绘它。

后来夏皮罗又要求我们回忆自己的父亲。“在此处运用一次变换,然后开始描绘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十年前就去世了。我回忆起的只是祭奠与缅怀。然而当我在手中握着那朵小梅花的时候,我感到它是如此轻盈,随即就想到了我父亲那几无重量的骨灰。于是我决定把这一切写出来。

我们被告知要把这两段合在一起,并发现其中的关联。我继续握着手中的梅花,虽然意识到我从来没有真正握过父亲的骨灰,但是却仍能感受到他与我的联系有多么深。以下就是这篇散文诗,但不是第一稿,因为事后又经过了许多润饰。

《梅花》

我手中握着一小朵黄色的花,一朵梅花,它的五片花瓣围着中心的花蕊徐徐展开。花蕊里的种子是黑色的,根茎埋在花瓣下看不见。我的视线从花蕊慢慢移到每一片花瓣上。这朵小花毫无重量,就像空气一样轻。当我闭上双眼,甚至不知道它还呆在我的手心里,还是已经落到了地上。

父亲的骨灰也像空气一样轻,飘散在庭院里。我没能在手里握一握它,因为骨灰在我到达之前就已经洒净了。我走到教堂里开始掩面哭泣。他的黑色素瘤被潮湿的泥土掩埋了,留下的深棕色的癌症瘤就像是种子一样。
细长的茎将我引向地面。父亲经常说,“去做吧。”然而如今的我感到摇摇欲坠。花头快支撑不住了,花瓣开始打卷枯萎。父亲的骨灰轻如无物,就像我手中的这朵小黄花一样,只是他的种子埋葬得更深更久。

这篇作品的三段式结构很明显。首先,我描绘了花朵。然后转移到父亲去世,让记忆的回响映衬着对花朵的描述。第三段,我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花朵变成了我对自身的一种隐喻。

现在轮到你来写一篇描述性散文诗,从观察到变换再到确证。我建议你在屋里或者屋外走一小圈,找一件身边可以让你拿在手上的东西,比如一只松塔、一块石头或者一朵花。轻轻地拿着它,观察、摸索、闻一闻、听一听,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舔一舔。慢慢动笔开始写,一边描绘,一边观察。然后闭上眼睛,让笔下从客观描写变换到想象世界。你在哪里受到了触动?如果需要建议,我建议你联想一个你爱的人。不妨给自己一个惊喜。请继续写。现在,用最后一句话让你自己——也让读者——回到现实中来。

练习  写一篇描述性散文诗。限时十分钟。事后还要再找时间润饰你的作品,要关注诗化散文元素的运用——音韵、想象、凝练、悖论——并且要强化(或者深化)写法的表现性。现在,给你的散文诗起一个题目。这篇描述性散文诗要和你的叙述性散文诗放在一起,这样你就有了两篇富有意外之美的诗化散文作品。

※※※

在这一课中,有两个五分钟的短练习(一个练习长度,一个练习用词),两个十分钟的练习(写一小段文章,一个关注音韵,另一个关注想象力),随后还有另两个十分钟的练习(分别练习叙述性散文诗以及描述性散文诗)。如果你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课的内容,我建议你在第一周做前两个练习,第二周做第二组练习,然后将剩余的两个分别在第三和第四周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