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二节 保持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我们已经在上述分析中看到,记忆动作与意识共有两个接触点,也就是起点和终点,前者是原始表象发生的时间,后者则是有意识复苏的发生时间。我们永远不会记起任何未进入我们意识的事物,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也不会记起任何事物。承认了这两个接触点后就立即有了一个问题:这两个接触点间隔多久?比如,我昨天或去年看到一个房子,当时我意识到了这个房子的表象。今天我回忆这个房子的图像,并且意识到了这个房子的表征,那么,当我没有意识到它的时候它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共有几个答案提出。

1.图像存储在心理中

形而上学家[3]告诉我们,图像存储在心理中,封在灵魂的小隔间,并且在心理过程需要时被拿出来。不用说,这个观点不为现代说英语的人所接受。心理没有小隔间,不是一个图像储藏室。但是这个理论的一个明显变体则为一些人所支持,这些人怀着美好的初衷,想要捍卫心理的连续性,想要填住把这两个有意识生活点分割开的遗忘之沟。然而,对此我们似乎只需回应说,如果图像离开了意识,那么据我们所知,它也就离开了心理,毕竟,我们只能够通过意识来发现图像。这一点在下面的理论中将会得到更有力地表述。

2.保持源于一个心理习惯

这个理论将保持归因于习惯,并把习惯理解为心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自己所曾做、想自己所曾想的固定倾向。这个理论确实准确描述了事实,心理确实有这么一个明显的倾向。但是,这个理论只是描述了记忆的一个方面,而简单的描述绝不意味着解释了记忆活动。当我们把它称为是心理的一个习惯、一个固定倾向,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是的,我们可以问:这个习惯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上呢,还是可用生理事实来解释?它是一个基本律呢,还是可以再细分为更简单的原理?习惯不是意识现象,我们无法体验它们,而只能观察那些据说可以例证它们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习惯。因此,如果我们承认“心理习惯于某些行事方式,并因此而重复它自身”是对保持的解释,那么这个心理习惯的基础就必须再度归因于那道无意识之沟,这道沟积极地提供了一个储存室来接纳被我们的无知所驱逐的事物。

此外,正如福克曼所说,只要表征不是实体而是功能,心理倾向或习惯就必然是功能性倾向。一个功能性倾向只能是功能的轻微持续,而这种持续反过来又只是完全无意识的表征的持续。我们用机体倾向来指组合或安排,指部分为产生一个给定的结果而做准备。但是,把表象当作功能来说时,我们不能使用这样的含义。冯特自己说道:“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关于倾向的观点)从身体搬到心理,那么只有有意识的表象才可以被当作真实的表象,那些被意识驱逐出去的表象可能会被当作一个未知种类的心理复苏倾向。”他继续说道:“身体和心理的本质不同正在于此,对于身体,我们会希望认识到更多地被我们称之为倾向的变化,但在心理世界中,只要意识世界的边界同时也是我们内部经验的边界,那么这个希望就是被禁止的。”[4]

3.图像是潜意识的

赫伯特学派认为,每个可以在意识中复苏的图像都以一种低强度的状态存在着,它们位于意识的阈值之下,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获得了高强度,它们就会再度进入意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表征,它们处于一种注意分散的状态,但仍然作为一个因素参与了我们当前的整个心理状态。就那些存在于意识中的图像来说,这个理论倒是正确的。不过,该理论忽略了许多被重新回想起的事实,这些事实甚至不可能处以潜意识状态,比如当我正在思考某个东西的时候,突然记起了一个毫无关联的历史日期。至于这些完全无意识的事实,赫伯特学派只能解释说,它们以最弱的强度存在于心理生活的深处。“无意识表象”这一术语相比“潜在图像”或“存储观念”更为科学,物质色彩也更弱,但它同样是模糊的,并且更加不生动。

另外一个反对意见认为,这个理论假设这些所谓的无意识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或个性,而这在真实的心理生活中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表征以微弱的强度共同存在于无意识心理中,为什么同样性质的表征不像在真实的表象中那样结合成一体呢?比如,我能够清楚记起两个音符,记为c和c′。如果它们同时以潜意识状态存在,并且与真实感觉的区别也只是强度不同,那么它们为什么不像在真实的声音中那样凝结为一个声音呢?这些状态也一样,它们并未像在真实经验中那样彼此干扰或阻碍。

4.一般批判

作为对上述几个理论的一般批判,下面的思考将非常重要。首先我们看到,这三个理论,尤其是第一个和第三个,都把表征或图像当作一种自在的事物,它们必然存在,同时必须假设它们不在意识中出现的时候其实是存在于别的地方。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昨天我们感知到了一所房子,并且明天这个房子的表征将再次出现于意识中,那么今天这个房子的图像必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些理论都试图猜测这个图像的所在。稍做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思考方式相当错误,这个图像压根就不是一个事物,不会像石头一样被藏起来或沉在湖底,它是一种状态、一个心理产物,依赖一个过程,离开了这个过程,它就不再存在。关于表象在知觉和记忆之间的时间内究竟在哪里,真正的答案是“哪儿也没有”,它的重现源于最初产生它的过程的重建。它的再现是一个再创造,它变成了一个新的表象,不再是旧有的图像,同一个表征不会出现两次。如此一来,我们就得到了另一个理论。

5.生理保持论

如果不去理会复制,而只去探究这种复制的永恒可能性,也就是去弄明白要让心理状态真实复苏都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就会发现,保持是一个机体过程,是关于大脑和神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的。这种变化持续存在,由此产生了一个生理习惯或倾向。在继续深入去解释和捍卫这个观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反对意见。

(1)有人反对说,生理变化不能像保持过程持续那么久,甚至认为每个有机体变化都必然会留下一些痕迹。在这里,问题只是关于一个被认可的遗忘过程的长度。我们并不是说,在记忆的范围内,这些变化不会消退和最终消失,遗忘似乎是绝对的,这个现象也确证了这些痕迹具有消失的倾向。所以,我们必须要问,它们相对地能持续多久?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些神经变化以一种模糊的方式持续存在着,有时候,记忆看起来也确实如此。另外还有些类似的例子似乎确实说明了机体变化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把一把钥匙放在一张白纸上,暴露于太阳下,然后把白纸保存在黑暗中,结果,钥匙的图像在几年内都仍然可见。即使身体中的物质要素正进行永久更新,我们的体形仍然不变,皮肤上的一个轻微疤痕可以保留终生,天花病毒或者其他疾病感染有时候会在全身留下永远不可消除的印记,肌肉纤维可以通过锻炼而被永久性地改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类比运动中枢协调运动的固定倾向,起初,身体很难执行复杂的运动,这个时候并不存在这种中枢神经倾向。但是经过一些锻炼后,机体就形成了这些倾向,自此协调运动就变得半自动了,高级中枢很可能也是如此。此外,催眠也明确表明,平时回想不起来的经验可能会在催眠状态下很容易被记起。

(2)还有人反对说,大脑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或空间来存放这么多共存的记忆,该意见把记忆当作有机体或其功能的永恒痕迹,但是这个屡为人提的困难其实并不值得进行严肃的思考。根据最为保守的估计,大脑包含6亿个细胞,神经纤维的数目则要更多。此外,我们并不一定非得认为这些要素只有一个功能,相反,它们可以通过特殊的联系共同起作用,而这么多的要素,可想而知,它们所形成的联系也具有无穷多种。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类比来给出一个最终无可置疑的答案:在一个单独的身体器官中,神经和肌肉所构成的运动结构就同时具有无数的功能性倾向;一个单独的受精卵可以发育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这个受精卵起初只能在显微镜下看见,它潜在地拥有双亲的一切机体特征,包括最为详细的特征,如头发颜色、脸型和其他一些无法描述的家族相似点或特殊的运动习惯。[5]如果一个单独的受精卵细胞就可以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能力来保存形体和功能上的差异,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大脑也可能如此呢?

(3)此外,还有人认为把保持归结为一个机体倾向和变化,将会影响心理的连续性,摧毁心理的统一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所说的保持是个别状态或个别表象的保持,这些状态或表象从意识中溜走并不影响意识本身的统一性和继续存在。如果一个表象出离意识太远,那么对于心理来说,它就丢失了。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它的命运,比如说认为它处于无意识状态、微弱的意识状态或存在于机体倾向中,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无论心理状态如何变迁,表象之间如何取替,或者说无论统觉过程被什么意识内容所占据,意识仍然是统一的,统觉过程也仍然是积极的统一的。心理生活的统一不在于单独某个心理状态的持续,而在于自我作为一个自主活动的有意识统一。[6]

6.记忆的物质基础

保持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物质基础,在此,我们只大略谈谈该基础的本质。任何感觉及其运动反应都涉及两类物质资料:感觉资料和运动资料。感觉资料存在于大脑灰质中,而大脑灰质与肌肉组织通过神经纤维和大脑或脊髓中的特定运动要素进行信息传导,通过多个要素相连而构成的这种系统称为感觉—运动回路。每个感觉,比如说铃声引起的感觉,都会使神经系统发生两类变化:第一,对运动细胞产生未知的改变;第二,倾向于建立运动联系。承认了这种最基本的作用类型后,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无数种改造,并使其更加复杂。单独一个感觉变化位点就可以对应有无数种运动联系,比如,身体因为碰触到什么而感觉到痛时,我们选择无数种动作来缓解疼痛。胳膊累时,我们可以让它的姿势做无数种变换。听到一个单词时,我们可能会说出它,可能会写出它,也可能会做出一个手势来表达它,这些反应包含了不同的运动联系。同样,不同的感觉中枢可通过经常关联在一起而彼此相连,比如一个苹果的味道和色彩一起被感觉到。每当某个感觉再次被相同的刺激所激发时,根据最小阻抗律,这个感觉会再次使用原来的传输通道,从而加固了相应的感觉变化和感觉—运动回路。如此一来,这个传导过程就变得更容易和迅速,神经机体也便产生了在相似条件下重复自己以前所做动作的倾向。

在复制或记忆时,同样是这些要素以相同方式起作用,只不过感觉中枢在这时是受激于内部而非外部,也就是受其他一些中枢而非终端器官的刺激。比如,之前我是因为听到钟响而想起建筑,然后想起图恩的教堂,但现在则是因为想起了图恩的钟,而接着记起了钟声。在后一种情形中,视觉中枢完全是通过联想而从内部被激发产生了一个关于钟的可视图像,然而,这个图像激发了与言语器官的运动联系,使我说出了“钟”这个字。如此一来,虽然没有钟在场,但那些要素仍然像在实际感觉表象中那样主宰了整个过程,这便是记忆的物质基础。有机体倾向于使原始知觉的意识状态复活,最初难以执行的动作会变得容易,然后变得半自动化,很多时候还变得不可抗拒。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使物质性保持成为真正的复制,除非有心理环境能够开启它的运转。

7.保持的心理条件

最基本的不是保持本身而是保持的心理条件,毕竟我们已经发现保持不过是一个物理过程。首先,我们要注意感觉的强度。强度太低的感觉或知觉无法被记起,这是因为它们未进入统觉活动,也就是未在这个活动中与其他内容建立联系,故而未被固定下来。但它们可能作为身体变化而保留下来,并影响记忆的一般形式,这一点,可以从它们能在催眠状态下被记起中看出来。但是,由于未在心理生活中获得位置和联系,它们不能通过足够强的联想而被记起。另一方面,高强度的感觉可以引起注意并因此被记住。保持的另一个条件是最初感觉经验的重复,一个表象重复出现时会引起注意,因为这是我们之前经历过的经验。一个低强度的表象起初会得不到注意,但是当它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出现时,就可能会被意识到并固定下来。很多时候,重复能够确确实实地增强表象的强度,加固表象在之前出现时所引起的神经变化或倾向。

然而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也是支配上述条件的条件,则是注意。注意的全部功能在于执行统觉活动,我们随后看到,它是记忆的一个基本心理条件,不过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它和保持的关系。被注意的事物会被记起,不被注意的事物会被遗忘,这是一条普遍的原理。这源于记忆的双重效果:首先,正如我们在“注意”一章里所展示的那样,注意能够提升表象的强度,使它们在意识状态流中更强更近;其次,注意能够确定表象与其他伴随它出现或紧挨着出现的心理状态的相对关系,比如依次相接的关系、相似的关系或因果关系。对联想现象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心理经验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通过心理在统觉过程中识别出的关系而绑定在一起。它们的关系越是紧密和确定,我们获得的经验就越是稳固;越是松散,我们的经验就越容易丢失,而统觉就是这种绑定操作。当我们说我们看到了一个东西并注意到了它时,我们其实是说我们确立了它的各项细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与我们过去和将来经验的关系,从而使它们在永恒的记忆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