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11章 识别和定位[1]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第一节 识别


识别是记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复制出的表象也就是表征,在产生后会被识别。洛克说:“表征还额外伴随有一个感觉,告诉我们它们不是新的,而是之前经历过的,这一般称为识别。”然而,这个额外的识别现象并不总是伴随着图像的复苏,通过研究不伴随有图像复苏的情形,我们可以知道识别是什么。

1.熟悉感

从普通意识的角度来看,识别的本质在于被想象物体带给我们的熟悉感。我们之所以说感觉,是因为识别本身伴随着一个认知操作,在这个操作中,对象或图像再次出现。也就是说,识别中包含复制,这种熟悉感是模糊的,也通常是错位的,一般都未经分析。

2.物体识别和心理图像识别之间的区别

识别物体的手段不同于识别图像,再次感知物体时,识别通常需要借助一个已经被识别的图像来完成。我们会比较知觉和图像,并会觉得它们是一样或类似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进行这类比较。有人问我们一个物体是否如以前见过的一样,我们通常会说不知道,因为我们不记得之前见过的物体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记起和识别可以与当前物体进行比较的图像,而图像识别则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比较,因为它将会预设一个图像,而这一个图像又会预设另一个,如此无限进行下去。所以,到头来我们还是得弄明白我们是借助什么手段来识别一个被复制的图像的。[2]

3.图像识别取决于它的统觉关系被重建的程度

我们已经看到,图像的复制在于原始知觉的条件包括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的再建程度,这种再建将足以把一个图像带回意识,但是该图像未必会被识别。只有当一些心理联系——通过统觉注意而在知觉要素间确立的关系,再次多少有意识地出现时,才会感到熟悉感。当一个图像出现在意识中时,我们在意识到它的一些联系之前通常不能识别它。我们经常是先看到一张脸,然后对其进行识别到对其产生某种模糊熟悉感的程度,同时还会为了充分识别它而去努力回想它更多的统觉关系,这最初的模糊识别可能是由于我们最初回想起了这张脸的空间大小。

未在最初的表象过程中建立关系的知觉内容——好比一个孤立的感觉,并不能在表征中被识别,这一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这种表象,我们说它们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征可以使它们被识别出来。但这么说的意思是指,这个图像和其他图像之间或者单独被感知的部分之间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联系点,只要某种特殊种类的符号与该图像联系了起来,这个图像就能被识别。莱曼最近针对颜色差异识别所做的实验就非常显著地确证了这个观点,几个色调不同的灰色不能单独识别,但如果在第一次知觉中事先得到了命名或编号,就能被我们识别。9个没有名称或编号的色调中只有46%的能够真正被识别,而同样还是9个这样的色调,在具有名称或编号的条件下,则有75%的能够被正确识别。在知觉中引入一个简单的位置关系就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线索,在上面提到的实验中(第5章第3节),婴儿只能在几项官能彼此增强的情况下才能认出她的护士。所谓的心理失明、心理失聪等现象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类失明失聪的情形中,大脑的高级协调中枢被摘除后,动物就无法识别视觉影像和声音。

这种观点可以使我们考虑识别的主观要素,这一要素在其他理论中则被略去不表。识别不只是对图像的熟悉感,它还涉及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的那种对我们自己的感觉。以前曾经处于这种状态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正如我们所知,这种自我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动注意而发展的。但注意是统觉过程的器官,所以,当我们通过重建这个统觉过程而进行识别活动时,识别活动就会同时伴随对一个被强调自我的感觉:第一次统觉过程中的自我再次出现在第二次统觉中的自我里,统觉内容的相同感实际上和拥有统觉内容的自我的相同感一起出现。因此,图像的识别和自我感的根本基础都是注意量、注意难度、注意功能和注意调整的差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