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二节 实在感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1.信任感和实在感的区分

我们暂且不深究做此区分的理由,而只是介绍两种不同的情感类型,既实在感和信任感。实在感是指与感觉状态的表象性方面相关的意识所发生的基本变化,儿童在后来获得实在感后,就会觉得物体是确定在那里的。另一方面,信任感是一种附属于一个心理次级状态或表征状态的情感,它表明我们彼时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某个事物存在于某地。我们可以说,带有实在感的观念,它的实在性就得到了保障。这个观念是一个给定物,我对它的直接认识就是我对它的感觉。但与信任感相联系的观念,则是通过其他一些心理状态、通过我对它的认知或通过它与之前已经被保障的观念的联系,而得到保障的,这个区分及其关系在后面会变得明朗。[3]

2.实在感的产生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儿童的早期意识是被动意识,这种被动意识中充满情感性的感觉事件。起初,这种意识的全部内容就是感性或某种感觉,这种感性没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根据别的东西来解读它们,而且也不存在别的什么东西,闪光感觉、肌肉感觉、疼痛,都纯粹是这种经验。这个时候,儿童没有真假之分、内外之别,也分不出表象和表征。

所以,这个阶段的实在感只是情感现象,如此而已。存在只是简单的在场,而在场就是存在,并且出现于意识中的任何东西都是真实的。[4]

3.非实在感的产生

此外,早期的意识很快就能体验到一些非常不同于这种在场感的东西。一旦出现了欲望和冲动,这些东西就能被感觉到,实际上,正是这些东西对早期的感性提出了最尖刻的要求。在我们成年人眼中,它是一种缺乏感、需要感,但对于儿童来说,这只是一种新的感觉,但是这种新的感觉必须迅速与实在感或在场感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白色表面的感觉和对牛奶瓶的温暖触觉都源于饥饿。换句话说,一种简单的在场感开始与一种简单的缺失感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两种情感是一起到来的,在儿童的意识中,这也许是最先被感受到的,比如断奶时候的模糊饥饿感、味觉和触觉的在场感以及缺失感,这种缺失感是最早也最原始的非实在感。

进一步检查后就会发现,这种非实在感与对信任的否定无关,也就是与怀疑或犹豫(对信任的真正否定)无关。如果非实在感是作为实在感的反面出现的,那么这个观点也许还能得到一些支持。但若是这样,我们就不会有非实在感,有的将是对一个新而相反的经验的实在感。比如,早期的意识中出现了一支蜡烛,这是一种实在感。突然,这支蜡烛熄灭了,这时候,黑暗就成了一种新的实在感。对蜡烛的记忆持续存在于意识中,并与当前的黑暗相对抗,这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情感,也就是怀疑、疑惑。这种情感是信任的基础,下面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点。非实在感则具有一个非常不同的起源,它来自我们主动而冲动的本性。在记忆与表象发生冲突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出现这种冲突之后,它仍然逗留在意识中,它不同于这种冲突所引起的情感。

4.实在感和非实在感的程度

这两种原始的情感形式都有程度之分。对于儿童来说,食物的实在感在饥饿时比在饱腹时更强烈,也更重要,成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真正实在感,除了虚幻和暂时外,他还有他的真实和永恒。有时候,外部事物似乎都会伤害我们,让我们鼻青脸肿,这时候,它们的实在感也会变得坚硬。另外,整个世界看起来又是浅薄、脆弱而虚幻的,我们相信许多无法给我们“实现感”的现象。简单的神经系统状态就可以扰乱我们的实在感,情绪状态足以把我们的身体注入生活经验,或者使这些经验变成无所事事的幽灵。然而,如果去检验婴儿的心理生活,我们也许会说,对于婴儿,最生动的实在经验是那些满足了他的欲望和需求的感觉状态。

站在更高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物体,它存在于一个被众多条件环绕的世界。在这些条件中,有某个感觉过程代表了它最好的生命状态。当它缺少这个正常的感觉过程时,这种缺失就会刺激一个运动过程,借此来重建这个感觉过程。我们可以先假设存在这样一个正常过程,无论最后发现它是什么。我们可以称这个过程为感觉因子,这里的感觉因子是指会产生感觉或记忆图像或引起冲动的神经活动,感觉因子所表示的神经活动通常由一个真实的客体引起。

在这个实在感中,我们发现了我们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心理“错觉倾向”。如果感觉因子的出现会给一个意识状态染上“真实的”颜色,那么,无论什么时候出现这个因子,我们都会有实在感。这样一来,当这个因子因为疾病、情绪、期望或其他内部原因而人为地出现,并且没有外部实在与其相对时,那么错觉就发生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到的大致结论就是:实在感只是意识本身,它在伴随有一个具有感觉因子的神经过程时最为活跃。大脑中的特殊感觉部位缺少感觉因子时会引起欲望和冲动,而非实在感的产生就与这种欲望和冲动有关。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在形成对实在的意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阶段。



第三节 信任感


1.信任感主要依附表征功能

当记忆和想象拿出多个选项供我们选择时,我们才会显示出信任或不信任。前面的讨论足以表明,除了伴随着感觉的实在感和不实在感,我们还需要添加一些别的东西,才能得到真正的信任。信任的问题可以大致表述为:有两个图像进入我的意识时,我为什么会摒弃其中一个,认为它是想象或幻想,而接受另一个,认为它是记忆或当下的事实呢?

2.怀疑先于信任

前面已经说过,当我们的内心被欲望占据时,会有非实在感产生,用以对抗表象或记忆的实在感。毫无疑问,起初,我们觉得蜡烛的记忆与蜡烛本身一样真实,这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推翻这种实在感。但是,至于其他记忆,这种实在感就受到了野蛮的干扰,婴儿吮吸空奶瓶所唤起的食物记忆就没有这种实在感,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非实在感,所以,某些记忆被贴上了不真的标签。怀疑的起点就是发现这种可能的不真,发现感觉因子并不存在,且不能满足我们的冲动。

通过观察幼儿,我们已经证实了这个理论。幼儿起初对什么都信任无疑,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进入一个怀疑和疑虑的阶段。陌生的事物总是会带来痛苦,所以,他们会审慎地对待新面孔、熟人脸上的新表情、新房间和新玩具,并且明显表现出对这些东西的不信任。他们问自己:我可以相信这个新图像能满足我对它的冲动吗?

3.怀疑的发展

在孩童时期,怀疑的产生源于一种心理状态未能满足儿童的需求,源于感觉因子的缺失。同样,所有高级的怀疑也都可以追溯到类似的起因上。我之所以会怀疑一个图像、陈述和法则,是因为它不能满足我的正当要求,所谓正当,是指如果它声明的内容是真实的,我就有权对其做出这些要求。除了感觉因子外,还有美学因子、道德因子和知性因子,这些因子中的每一个分别会满足我的本性在其相应领域内的需求。我之所以怀疑一个面孔是否可称之为美,是因为我的美学功能对它不满意。我怀疑结核菌素能否治愈肺痨,因为我的逻辑功能不满意于眼前的证据,如此等等。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根本就没有达到怀疑和信任的阶段,这些事物自始至终都受简单实在感管制。比如,我不能说我信任母爱。母爱是我最早意识到的实在之一,它的实在感从未在任何一方面受到质疑,并且仍将免于怀疑和重申。一个人从小就接受的宗教信仰也是如此,“你信吗”这个问题,在第一次问时,对我们的感性来说是个冲击。这个问题指出了怀疑的可能,并且强制要求我们把简单的真变为有根据的信。不过,对于我母亲之外的人和我宗教之外的真理,我则会提出某些要求,并且根据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

4.怀疑的解决

怀疑产生于我们对新图像的心理态度,所以,要解决怀疑,我们也要尽可能地诉诸实际经验。对于可感事物,我们会尝试着看图像是否具有感觉因子。幼儿被空奶瓶骗过一次后,就会在下次看到奶瓶时产生怀疑,但检验的办法只有一个:试一试,看它是否能带给我们需要的感觉。如果能,就是真的;如果不能,就是假的。任何种类的信任都包含有这种测试,对此,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5.信任的本质

在任何时候,我们得到的都是怀疑解决感。怀疑解决之前,我们拥有的是简单实在感,或者说非实在感,怀疑解决之后,我们拥有的是一种更大、更自由和更充分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信任和不信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肯定性信任和否定性信任,毕竟,二者其实是同一种心理状态。后面我们会看到,信任的反面是怀疑。[5]

要确定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一个人只需要小心问询自己就能知道答案,信任一词暗示了不确定。信任的心理方面离不开关联物的传承,这些关联物沿着意识的浪潮下转,进而把自身固定在这股意识之潮中。如果我意识不到一种事物的真正力量,意识不到它的感觉性、情绪性或令人信服的特性,我只会忽略它。我们周围有成千上万种事物,社会习俗、繁文缛节、穿衣规则和日常习惯。我遵从它们,因为它们不值得让我采取一种更为严肃的心理态度。但是,我信任的东西有它自己的正反面。我们更满足于正面,而非反面,这一点无论多么昏暗不清,也仍然不失其正确性。如此一来,我便首次得到了信任。从前面的论述可知,信任有着或明或暗的条件。对可感事物的信任,我们会说它是简单实在感之外的一种确定感。它是一种明确的认可感,因为对实在感到满意,我自己便把这种认可感给了这种事物,这意味着我同意。粗略地说,感官信任以及其他所有的信任都可以定义为“意识到了自己对实在的认可”。[6]

6.对实在的信任反应

在我们对实在的意识过程中,信任反应属于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简单的实在感已经变成了信任感,信任反过来又可以检验实在。我们回过头冷静地审视我们所接受的东西,看它们能否在第二个阶段经受住实在性测试。对于我来说,实在成了我所信任的,而我所信任的则是能够满足我的生活要求的事物。

7.信任的种类

一旦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们就能够区分信任感的几个方面。我们分别称之为对外部世界的信任、对记忆的信任、逻辑信任、对理想的信任。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看到,所有信任都涉及一个以获得特定经验为目标的冲动或倾向,其中,这种经验的实在性取决于它能满足这个倾向的能力。如果把这种满足能力称为“因子”,那么我们的本性中有多少基本倾向,我们就会有多少实在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