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24章 不自主运动的刺激[1]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刺激概念。我们已经把不自主运动反应分解为三个要素,即刺激、反应意识和实际运动。此外,在未有意志参与的反应中,第二个要素就变成了第三个。后面,我们会联系自主运动来讨论这第三个要素,很多种刺激都可以引起有意识但不自主的反应,现在,我们需要探讨这些刺激的本质。

刺激是指任何一类情感经验,它们倾向于产生有意识的运动反应。从神经系统方面来看,扰乱外部平衡的是新的紧张要素。根据我们对神经系统的理解,我们将很容易看到,这种新的紧张要素既可能来自神经系统的一些状态,也可能来自神经系统之外。相应地,引起反应性意识的刺激可以分为机体刺激和额外机体刺激。



第一节 运动刺激的种类


1.运动的外部刺激:反射

我们已经充分讨论过不同刺激种类,如光、声等,讨论过感性部分较为模糊的外部刺激。

所有反射都是从外部被刺激的,它们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现象,反射出现于幼儿期,如吮吸、眨眼、吞、行走中包含的基本动作(双腿的反射替换)等。

作为运动暗示的示意。暗示包括一大类现象,这类现象的特点是,一个观念或图像会突然从外部闯入意识,并倾向于产生肌肉和意志结果,这些结果通常都随着这个观念或图像的出现而发生。我给朋友提议一个行动方案,他可能会采纳它。除了这种观念性暗示,另还有一种我们说的生理暗示。当暗示不能获得有意识的图像,而是仍然保持在潜意识中时,就是生理暗示。之所以称为生理暗示,是因为,就像在所有意识程度非常微弱的情形中那样,这时候的神经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行动或者反射,所以,生理示意是指通过一个外部刺激而潜意识地引起一个反应。

在睡眠状态下,暗示最为明显,睡眠者会很正确地回应我们的问题。按一定的姿势摆放他的四肢时,会使他想起与这些姿势相联系的人。睡眠者会自我防卫,会避免危险,儿童意识的早期发育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类暗示完成的。在心理图像确切形成及服从联想之前,我们会发现很多运动反应都是由这类来自环境的生理暗示激发的。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生理暗示变为了感觉—运动暗示,而这类反应类型最清楚地表明了前面说的动力发生律。在这种情形中,使能量得以释放和运动得以产生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清晰的意识状态。我们天生就具有很多显著的感觉—运动反应对,除此之外的反应则都是逐渐形成于幼儿生活中,并逐渐变成习惯。关于后者,我们要详细介绍:

(1)睡眠—暗示。诱导幼儿睡眠的早期环境和方法会有力地增强孩子的瞌睡度,甚至会替代瞌睡。

(2)食物暗示和服装暗示。这些暗示代表了最频繁、最有味道的快乐和忧伤,我们对它们的反应虽然不自主但具有高度目的性,这个特征标示了我们成人对衣服和事物的态度。

(3)个人特征暗示。在很小的孩童身上,我们就看到他们会偏爱某些人,他们似乎能够辨别出一个人的出现,并会整体上对其做出反应。也许,在其护士或母亲的个人特征中,声音是能激起他反应的首要标记,其次是触摸,最后是脸。

(4)模仿暗示。我们清楚看到,七个月大的幼儿就能模仿运动和声音。

在观念性暗示中,我们会得到图像或复制产物的运动方面。在此,运动伴随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联想,并遵循联想律。此外,复制产物和它们的联想流一旦出现,我们就会发现意志的身影。也就是说,这些复制产物和联想流激发了自主意识。关于这一点,我们随后再讨论。不过,表象之间也会有冲突和对抗,会导致一个无意识的结果,这时候注意就会以反射的方式被征用,烦恼、意见不一、持有几个相悖的冲动以及违背自己想要深思熟虑的愿望而匆忙做决定时,就是如此。我们经常发现自己被几个行动方案搞得晕头转向,被它们撕裂开,结果选了一个我们不想要的方案,这被称为丧志症或者说意志丧失症。这时候,人成了冲动之争的猎物,我把这种状态称为细思性暗示。很多幼儿在尚不能有效使用意志时,其行为就呈现了细思性暗示的特征。

2.运动的机体刺激

此外,前面我们对感觉的机体起源做了分类,这个分类的结果涵盖了当前话题的很大一部分。一般来说,任何足以抵达意识的机体状态,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倾向于产生天生的或习得的肌肉表情。消化、呼吸或血液循环紊乱都会提升或降低肌肉基调,就算不表现在脸上,也会表现在人的行为上。肌肉感觉属于“一般感性”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运动反应倾向和方向的直接变化。神经系统疾病可通过它们对肌肉器官的影响而得到诊断,比如,中风用身体僵硬作为诊断指标,癫痫用抽搐来判定,睡眠用肌肉的无力状态来指示。在痛苦和快乐状态中,我们最能清楚看到机体刺激对机体意识的影响。

表情反应。在直接的或先天性的反应中,有一类称为表情反应。这类反应是分化了的肌肉运动,它们统一反应意识的各种情感状态,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类反应。

快乐和痛苦对运动的刺激。也许,不自主运动最为直接和不变的刺激就是痛苦。表面上来看,痛苦的动力与以其为基调的内在经验无关。比如,一个光感觉产生的运动力量,可能正好与光线给病眼带来的痛苦所产生的运动力量相反。绝望会使人不作为,但是绝望的痛苦则会产生不安。这只是说,基调是一个独立于感觉本身的感性要素,而且,基调和感觉都具有运动力量。

事实上,在绝对意义上,任何经验都具有快乐或痛苦的基调,这个事实给了这些经验的动力部分以普遍性和重要性,而这个普遍性和重要性则是任何心理理论都必须承认和给出的。是否存在某些行为,我们在执行它们的时候不会首先考虑它们是否会带来快乐或是否能避开痛苦呢?我们一般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无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此都可以说,如果快乐或痛苦没有引起运动冲动,那么任何反应就都不会发生。如果每个传入过程都会影响中枢系统的平衡,并修改其外部倾向的方向,那么这个观点就必然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把机体状态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称作是反应性意识的最一般内部刺激。

快乐反应和痛苦反应的本质。我们已经看到,适度的运动一般都是令人愉悦的。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痛苦会降低肌肉系统的活跃度,以此来缓解痛苦,诱导快乐。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一个痛苦的运动反应倾向于抑制它自身。

此外,在极度痛苦的情形中,其他运动要素的活动可能也会增强这个抑制过程,也就是说,会抽走痛苦反应的能量。所以,我们会发现,强烈的痛苦会刺激一个扩散的痉挛反应。

另外,由于快乐一般伴随着适度功能,那么,我们可以预计,这两个因素也会促进快乐反应的持续。也就是说,重复一个快乐反应,并消灭其他干扰它、分耗它能量的活动,将会促进生命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令人愉快的运动反应倾向于持续存在。

运动自发性。通过观察婴儿,我们清楚看到,运动和情感都是原始现象。有些人说,身体只有充分发育到可以做出运动反应的程度,情感才会开始出现,不过,这一点根本无法证明。另外有人认为,胎儿的所有运动都是对情感状态的反应,但这一点同样无法得到证明。情感和运动完全有可能是两类同样原始的、相辅相成的现象,不管怎样,我们在获得了独立生活之后,情感和运动就确确实实是相辅相成的。机体本身的内部状态就足以激发无穷多种运动,这类反应只是有机体的释放和爆发,它们与特定的外部刺激无关,因而被称为自发反应。婴儿不停做的随机动作和一岁幼儿的类象棋行为,都是自发反应。

相比成人的动作,婴儿的动作所对应的运动感似乎更强烈。婴儿之所以不停地手舞足蹈,是因为它们感觉到了强烈的势能感,与疲惫相对应的是肌肉运动的完全消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婴儿的皮质要素在进入特定关系和系统之前,是非常容易流动的。一旦进入这些关系和系统,这些要素一方面将具有更大的惰性,另一方面将能更持久地消耗能量。

所谓的游戏本能就是建立在运动能量的这种剩余上,由于游戏本能的通道还不够确定,所以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本能。在自主控制之下,肌肉能量用于满足其他感觉,而非肌肉感觉本身。从教育方面来说,游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游戏可以使儿童获得动作流畅性,并可以使其对排列、形状和复杂情境有所认识,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发明建构能力。



第二节 冲动和本能


我们在上一节中已经说过,反应性意识的刺激来自机体内部或机体外部。主要来自内部时,我们可以称之为冲动性刺激,主要来自外部时,我们称之为本能性刺激。有了这个粗略的区分,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探究冲动和本能。

1.冲动

我们说的冲动型个体是指活动在其中居主导地位的人,不过,这里的活动是指那种多少任性的类型。我们会把冲动之人和理性之人放在一起对比,这种对比既是意味着冲动性个体会无法为自己的行动提供充分的理由,也意味着任何人都无法提供。冲动在外人来看基本上是不可理喻的,说它们是任性的,是指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怪异的。

在这种情形中,就如在很多其他情形中那样,仔细分析的结果只是印证了我们的普通定义。从生理角度来看,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只有在彼此相关和对立的时候,才是如此。生理单位是一个反射弧,一个反应,而我们在心理层面上发现了事物的一个类似状态。一开始,我们发现了一个运动感要素,即包括外出感和内入感。只要有意识出现,这个“外出”要素就会具有一种个性或特质,既体现在它的选择性反应中,也体现在它所建构起的性格种类中。可以这么说,意识的支柱是成双成对的,就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构成了神经系统的一对脊梁一样。根据我们最后的分析,这对支柱是一切意识生活的基础。在研究感性时,我们其实就是研究这个支柱对的一个方面。感性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谜:它是一个基本的心理现象。冲动也是如此,它是这个基本支柱对的另一个要素。

然而,根据我们对生理和一般意识的了解,我们可以对冲动做出下述描述。

(1)冲动属于反应性意识。冲动不涉及深思和意志,深思型个体是一个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的人,他可以使他的意志与他的冲动有效挂钩。另一方面,非常强烈和多变的冲动则可能会战胜意志,使意志瘫痪。所以,在不自主生活的心理和生理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冲动的一般条件,结果,冲动的目的并未出现于意识中。

(2)在普通条件下,冲动并非不可控制。冲动的内源性和非反射性,使得它们不能受制于自主否定。不过,它们对意志生活的影响则可能非常巨大,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冲动甚至可以驱动行为。对于长期放纵或决断力薄弱的人,冲动的制服只能间接完成。也就是说,去积极追求别的活动种类,借此来把不好冲动的能量转移到邻近的通道中。

(3)冲动的特异性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遗传得到的或在特殊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倾向。在这方面,遗传效应是非常显著的,最明显的遗传例子就是活跃性情的遗传。此外,我们也能很容看到冲动在个体生活中的消长,令人沮丧的环境或持续的厄运会使一个充满希望性冲动的人变得悲观而死气沉沉。鉴于冲动的这种独特的个别性,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分类,也无法为单独的冲动反应制定任何准确的刺激法则。

(4)冲动受内部激发,且不能分解为特定的反射要素,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从心理方面来看,这一点都是真的。一个生理冲动不能直接而一贯地追溯到一特定刺激,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某个专属于中枢过程的东西的结果,似乎是神经系统生长的结果。另一方面,意识中的冲动也不能追溯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心理起因。冲动所代表的似乎是整个意识状态,而与具体图像的理论价值无关。无论我们怎么解释和劝说,紧张的人都无法摆脱它们的恐惧冲动,我们的理性结论总是不得不冲破许多阻碍它们的冲动倾向。

不过,一般来说,正是一些特定客体或图像的出现,才使得冲动得以显明。杰森说,起初我们只有一种模糊的不安感,一旦这种不安感找到了合适的客体,它就会变为一个冲动性的运动反应。

感官冲动的定义。所以,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把感官冲动定义为意识通过运动来表达自身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必须独立于特定的感官刺激而存在。

感官冲动的种类。现在,我们只讨论冲动的感官方面。我们发现,这种倾向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是趋向或避开当前的刺激客体。感觉到痛苦后,我们会产生避开痛苦起因的冲动,感觉到快乐后,我们会产生接近快乐来源的冲动。不过,这些冲动并没有特定的目的,不服务于什么意识目标,在心理学的范围内,冲动的目的性只是一种原始的适应性。

此外,肯定性冲动会促进运动反应,而否定性冲动会抑制运动反应。不过,有一类身体痛苦会诱发特定的、激烈的运动骚动,身体需要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这类痛苦。所有的动物性欲望都是先天的,它们的相应运动器官会产生冲动活动,愉悦性状态引起的冲动无一例外都是促进性的。

2.本能

我们用冲动指较为复杂的内源性运动性倾向,同样,我们称受环境激发的复杂反应为本能。这种划分非常粗略,其中,每一类里都有例外。根据日常观察,我们发现本能有两大特征。第一,我们认为本能是机体生来就有的能力。第二,我们认为本能最能说明机体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本质。

如果事先假设本能是受外部激发的复杂运动反应,那么通过经验观察,我们将可以对其进行下述描述。

(1)和冲动一样,本能也属于反应性意识,对此,我们已经可以充分理解。

(2)一般情况下,本能不受自主控制,这一点与冲动不同。

(3)本能通常是确定和同一的,本能不像冲动那样千变万化,具有个体特征。

(4)本能与特定刺激相关联,本能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射反应。

当我们说本能是反射时,我们会想到这类反应的所有特征:它们作为固定神经过程种类的机械本质,作为意识现象的不可抵抗性,随着动物种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本能代表了根深蒂固的神经结构,这些结构通过遗传传递。本能还代表了低级的意识,这些意识还没有足够的特征可以变为冲动。

当我们说本能是反射时,我们其实还指,本能并不带有对它们所产生效果的意识。母鸡最初“坐”窝时,它并没构想将来会孵出小鸡,也没有抱着孵化的目的。说它具有“坐”的本能时,我们的意思是,当它的机体状态(温度)因为很好地适应了环境(窝、鸡蛋等)而能孵化小鸡时,它会在反射神经系统的强制命令下而“坐”窝。所以,我们不能说候鸟会想到它们首次飞往的地方,不能说它们预想到了南方气候的温暖舒适。我们只能说,在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刺激下,鸟的迁徙本能便外化为了一个适当的运动反应。

本能的复杂性。但是,考虑到我们所观察到的本能具有非同寻常的复杂性,所以,我们还需要修改一下简单的反射反应概念。如果机体的目的性适应只局限于一个反射弧,也就是说,局限于一个感官刺激和一个肌肉运动反应,那么动物生活将会停留在一个非常低的发育水平上。神经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必须从两个方面获得这个复杂性:第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协调单独一组肌肉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共存复杂性。第二,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而联合多个依次相继的运动反应,使它们构成一个有条件的序列,我们可以称之为序列复杂性。二者都在动物本能中得以实现。动物的筑巢本能既包括同时执行多个肌肉反应,也包括一天又一天地依次执行很多个飞行动作,这在自主生活中,被我们称之为利用手段实现目的。

动物本能的定义。从意识的角度来说,本能是意识在面对特定的但总体上复杂的感官刺激时通过运动反应来表达自己的原始倾向,也就是说,本能是遗传得到的运动直觉。

本能的多样性。本能具有多样性,可以被修改,在刺激条件发生变化时,本能甚至可以完全丧失,这些事实进一步支持了这个一般本能论,最近的观察结果已经使这一点变得无可置疑。断奶后的幼儿会丧失吮吸本能,他需要逐渐学习,才能重新掌握这个能力。笼中鸟会失去筑巢本能,蜜蜂可以巧妙地修改蜂巢的结构,以克服新的、甚至是相当棘手的障碍,但是它们仍然会保留能帮助节省材料的基本建筑原理。在此,我们似乎遇到了一大类介于冲动和本能之间的现象,这些现象可能会统一这方面的意识生活。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几点:

(1)本能会因为失用而荒废。这一点不言自明,从生理角度来看,这是指神经组合通过作用于失用本能的材料或联系而腐蚀了该本能,结果,要素得以重新调整,原先的本能性反应被摧毁。

(2)本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变化。这是指反射协调反应会变成一个较为简单的类型,失去筑巢本能的鸟仍然保留下来了下蛋本能和交配本能,尽管在野生状态下,这些本能是很难区分的。反应确实会非常出色地适应实际出现的刺激程度和种类,本能的这种变化可能部分是受早期经验记忆的影响,生物体对当前刺激要素的记忆增强了这些要素的作用。而当前反应所需要的要素,就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强调。同样,模仿暗示也能改变本能。另外,自主选择也会破坏本能,结果,很多时候,只有冲动仍然是本能性的。

3.本能的自然耗竭。很多本能反应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比如,婴儿的吮吸本能,有些人的社交本能,另外一些人的羞怯本能。很多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诚实本能会完全消失。许多身体性爱好会消失,年轻的热情也会消退不见,这些本能只代表了生物体的心理生活和身体生活的某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