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27章 自主决策[1]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目的。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发现自主运动只是自主注意的特例。运动准备包括选择一个特定的表象,当有适当的观念性和运动性条件填满意识时,运动的完成就只是这个选择活动的重复。比如,我在十二点的时候决定和一个朋友在六点吃饭,我选择了这个行为并且决定完成它。但是,与此同时,其他观念(时间、当前的义务)则与这个我想要执行的行为一起存在于我的意识中,这时候,我的意志状态是目的,但当它表示的是一个更为持久的性格要素时,它便是意图。到了六点,这些与我的目的无关的表象就消失了,这时候我的意识中只有进餐行为,它完全占据了我的注意,我在六点钟的意志只是重复了我在十二点时的意志,只不过二者有不同的意识背景。在这两种情形中,我都得到了意志的所有直接结果。在第一种情形中,这些结果只出现在我的心理生活中,在第二种情形中,它们则通过我的肌肉进入了外部世界。如果我决定入室抢劫,那么就算在我行动之前就被抓到了,我也是一个盗匪。所以,只有一个意志性肯定,只有一个自主决策,并且是这个决策使我把注意倾注到一个表象上。



第一节 作为选择的自主注意


1.动机律

我们认为自主选择是一个注意动作,它总是包含了一些意识分类标准。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了一个注意动作所要处理的各类选项,这些选项是行为动因或动机,是任何能够代表主动的意识状态的情感倾向。前面已经表明,我们的整个个性就是一个自我表达的事物,它的表达方面就如它的接收方面一样真实而重要。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他自身,而他所表现的东西也是他身上一切寻求表现的要素所产生的结果。

此外,人的所有当前可能也都聚集在这些表现倾向中,这些倾向代表了他在行动时的全部自我或者说他的个性,因为他当前的环境条件能够使他的个性表现出来。如果这些条件同时有利于很多动机的表达,那么这些动机将会竞夺唯一的表达机会。比如,火车司闸员的手冻僵在铁闸上,这个强烈的疼痛就是一个驱使他放手的生理动因,但是他很快就会计算碰撞发生的概率或者说前方出现断桥的概率,而这种知性动机则促使他仍然忠于职守。在后一种动机下,他会想到受伤的乘客,想到受难者的喊叫声,这些想象画面又构成了一个新的情绪动机,为他带来了一股温暖的同情之流,使他迅速决定恪于职守。这个决策是这个人的决定,它表现了这个人的本性,他的本性按照具体环境给他提供的线路外露出来。所以我们说:首先,所有的自主决策都来自一个复杂程度不一的动机集合;其次,这个动机集合包括了当前所有可能的行为选项。

分析自主决策的情感基础时,我们指出了自主决策的不同刺激,而通过这个分析,我们也清楚地理解了第一个观点。这些刺激中的每一个都可能单独起作用,因为一方面,人摆脱不了他的肉身;另一方面,摆脱不了高级的理想;再一方面,摆脱不了他的情绪基调。

第二个观点表明,任何教人超越其动机的理论,都冷漠地看待这些动机,鄙视和拒绝这些动机,并单纯地要求我们去追逐一只萤火虫。去掉了一个人的所有动机,也就抹杀了这个人,自主决策的整个内容也会随之消失。要做决定,首先得有东西可被决定,但这个东西是一个事物的图像,它与我们自己有一些关系。我之所以决定去实现它,是因为它触动了我,它是我的动机。如果这个图像非常无趣,那么我也就根本不会想去实现它。我不能制造新的动机,也不会决定去做一个不能使我产生共鸣的事情。

2.动机的本质

很明显,动机本身什么也不是,它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指代主体本性的部分表达,所以,我们绝不能把动机当作把能量消耗于意志上的力或互相对抗的力。这些心理学概念从来都不短缺“晦而无慧”的神话,除了动机,再没有什么意志可去对抗,也没有什么意志会彼此斗争。这里的互相斗争,是指每个动机都有自己的意志,或指没有什么共同生活的充分实现可以很好地满足所有动机。这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不同适应形式代表了一个价值分级制度。我们选定一个价值,如果它是最好的,那么别的价值也会通过被否定而和这个被选定的价值一样得到促进;如果它劣于最好的价值,那么它会和其他价值一样因为它的满足而受到削弱。毕竟,所有这些价值都同属一个共同生活,所以,每一个价值的满足都会影响别的价值。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把它们当成在意识剧院中同台竞技的单独实体呢?其中,这个剧院对它们“一视同冷”。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价值在鲜活意识的功能综合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3.情感动机

我们前面把动机分为情感和目的这两大类。情感直接影响意志,无须在心中刻画,无须处理,无可避免,目的则是反思性动机、被刻画、被评价、被意识选择或拒绝。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两类动机的自主性价值处于心理生活的两个不同平面。如果所有的自主决策都得参考一个目的,那么,情感就只能通过增强特定目的的影响力而参与进来。当某个选项使我特别兴奋时,如果这个兴奋向我极力推荐一个不同于我的选项的选项时,它就影响到了我的选择。我的身体健康状况会改变我的观点和反应,这并不是因为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目的,而是因为它使这里的一个选项变得更亮,使那里的一个选项变得更暗,结果,它搞垮了注意,缩小或扩大了我们的考虑范围,给整个知性活动设定了一个更高的音调。所以,真正的自主决策都是关于目的的,并且只关于目的。

4.自主统合

那么,一个目的又是如何变为一个自主决策的呢?它是如何获得意志的肯定的呢?仔细检验意识就会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构想目的与构想其他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普通的统合操作,通过这个操作,新的意识内容要素与旧有的表象复合体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新目的形成的前提是它与旧目的相协调,旧目的本身是一个单独的复合体,它们通过吸收新的经验要素,而变为了一个新的复合体。注意在这个要素序列中移动,对这些要素进行抓取、建联、保留和选择,并最终生成一个新的整合产物,当这个产物逐渐变大而占据整个意识时,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意志性肯定。只要目的复合体的要素不再作为部分而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它们自己的活力引起注意运动,并且注意也把它的整合内容当作一个大的情境,那么就会有意志性肯定形成。

比如,我们已经习惯于深思熟虑后去执行一个指定的经营政策。这是思考、情感和过去行为综合产生的结果,是一个整合产物、一个运动情境,它包括了我所有的动机,代表着我当前的自主态度。当朋友给我提供新信息时,我会本能地关注这些信息。正是通过这种注意,这些信息便进入了我的意识,变成了情境的一个新构成要素。如此一来,其他每个要素也都会得到调整。当我再次下定决心,准备凭借相对稳定的统合结果控制这个情境时(这时我会立即投入行动),我就获得了一个意志性肯定。

没有一个目的曾经产生过这个结果,我不会采用一个目的而完全否定其他的目的。相反,我采用的是整个情境,这个情境包括了所有这些目的,而每一个目也都向这个情境贡献了自身的意义。确实,行为的紧急性会使我们只局限于非常少数的表达。我要么去看戏,要么就走开,但是这两个选项都不能表达我的心声。无论我是决定去看戏,还是决定走开,我都会清晰地意识到我并不是在实现我的理想意志情景。与其实现其中一个目的,我会选择折中,这样一来,哪个目的都没实现。

所以,自主统合与一般统合的区别仅仅在于它有明显的运动参照。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参照存在于所有的统合活动中,任何意识状态都离不开它。但是,当我以行动为目的时,我会更多地感觉到我的综合活动要素的运动特性。一般来说,我的决策仅仅就是批准,也就是同意我去“执行一个动作”。当我批准一个事情时,就等于同意了它。这个同意就是自主决策,但它并不如行为的自主决策那样充分。当我知道这个决策牵涉到我自己的命运,知道必须由我来执行时,我会感觉到充分的情绪性温暖和实在性,它们会给目的新的情感色彩,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变结果。

5.控制性动机

所以,控制性动机是最终赢得了意志肯定的动机,但我们很难发现都有什么东西受它控制。控制性动机在获得意志的肯定之后就消失了,因为这时候,意志性肯定就成了一个凝聚了所有动机的新目的。意志性肯定外化成行为,而这个行为不受主导动机支配,同样,它也不能控制自主决策本身。由于每个动机都参与了结果的产生,所以每个动机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控制性动机相对于其他动机的优势,在于它成了最终的行为表达通道,而其他动机则无此殊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控制其他动机,不过,也只能在这个意义上。

6.细思

分裂、平衡和未决状态通常被称为细思,现在,我们已经看清了细思的本质。细思的持续时长取决于选项的复杂性、动机的影响力的均衡性和选择的紧迫性,细思过程的彻底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仔细思考过的、缓慢做出的决策最为靠谱,尽管我们也看到,有时候一个突然出现的概念性感觉,会让我们看到真理不为人知的一个方面。细思过程还涉及另外一个重要的动机,这个动机是被我们称为“谨慎”的心理状态。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动机,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匆忙决策会招致危险。

7.选择

选择就是意志性肯定本身,选出了一个目的后,选择过程便得以终止。选择就是自主决策,无论它所作用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都不把它当作意志的一般形式,而是把它当作从多个目的中选出一个目的的具体选择,一个选项通常就是一个特殊的、被构想出来的目的。在选择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参与细思活动的部分选项仍然在持续,选择活动不会为了决定去满足一个欲望而扼杀另一个欲望。我们通过知性统合操作来选出一个选项,而这个操作可能需要不断地重复来维持自身。我们需要不断地回想我们的信念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不失去它们。一个曾经被成功征服的欲望或冲动如果又揭竿而起,我们就会失去我们所取得的伟大道德胜利。所以,选择就是我们感觉到我们解决了一个仍然可能是问题的问题。选择是一个带有问题感的自主宣言,只要我们的决策不再需要被我们思考,它们就不是严格的选项了,而是成了性格的要素。

8.潜在选择和最终选择

我们可以把行为方案的执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潜在选择和最终选择。潜在选择是指那些源于他的性格、性情、个人偏好等的决策,潜在选择包括所有的情感动机,所有默默起作用的、未被意识到的刺激,另外,它还包括由主体的性格、记忆和知识提供的目的,简而言之,潜在选择代表的是我根据本心做出的决策。在选择朋友时,我们会对一个潜在选择更有把握。这种选择基本上不会一天一变样,它代表了我们最大的生活洪流,代表了我们的活动、观点和兴趣所遵循的习惯路线,关于这些,我们会在后面做出更多的讨论。

相反,最终选择是真正的、主动的、产生影响的选择,它是对各种信息进行细思后的结果,是所有真实条件的协调和折中。当旁观者看着一个选择,然后问“他做了什么”而不是问“他本人最想要什么,或他的行为满足他的理想了吗”时,这个选择就是一个最终选择。此外,在细思的最后阶段,我们会为了落实自主决策而修改潜在选择,这个修改是借助一些更不重要也更为无趣的选项完成。我们看到,残酷的当前环境谋杀掉了许多可爱的愿望。另外,潜在选择和实际选择之间的间隔或大或小,而这个间隔的大小将决定一个人是思想开放之人,还是本真之人。前者容易接收新的暗示、观点和情绪诉求,他的行为习惯还没顽固到挡住新的自主反应通道的地步。后者则“不是如此,他们就像是以岩石为基的房子”。对于一个潜在选择基本上就是实际选择的人,只有地震才能撼动他。

9.选项感

我们说选择的一个特征就是选项开放感。仔细检验一个自主决策过程后就会发现,这种情感存在于自主决策之前(细思期间)或之后。在自主决策之前,可能选项实际上都是竞选控制性动机这一席位的候选者。我们知道,其中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会成为最终的表达渠道。每一个选项都有资格参选,这么说的原因还在于,结果是不可预见的,因为意识还没有达到能够产生任何结果的阶段。不过,这两点考虑已经说出了自主决策前的选项感的全部含义,这种情感会因为义务感而变得更加复杂。

前面已经说过,自主决策之后,动机仍然存在,这时候,被细思过的动机再次蜂拥而至。当我们经过一个艰苦卓绝的细思过程而做出决策后,我们甚至会常常回忆这个决策过程。不仅会回忆,我们还会感觉另外一个选项也是可行的,感觉我们可能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感觉我们的决策做反了。同样地,我们对选项会有两种情感,第一,对于一个已经完成的选择,我们感觉选择的条件仍然存在,就像是努力的余音或战场上的残烟。第二,感到选择条件又再次凝聚,感到又开始为一个新的问题做准备,所以,后一种情感与自主决策前的情感类似。相应地,选项感只是感到了同时性动机或对这类动机的回忆。

不过,自主决策本身则不带有选项感,相反,我们感觉自主决策本身是一个极为排他的、特定的事物。它终结了选项,使意识被单独一个统合表象占据。如果我同时注意两个事物,那是因为它们两个都是我要的,这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我的目的。目的本身只有一个,并且不可分割。细思的停止伴随着一种宽慰情绪,这种情绪是非常令人愉悦的;相反,犹豫不决时,内心冲突的基调则是非常痛苦的。

10.道德选择

道德选择的动机基础是道德冲动,实际上,不包含道德情感的决策也就没有这个基础。然而,只要我们忽略或可能忽略决定行为对错的因子,那么自主决策过程的所有阶段就有了一个新的色彩。在思考与道德无关的选项时,我们会考虑权宜性,但是在思考道德选项时,我们会还得考虑道德正确性。在建构一个行为理想时,每个被构想的目的都有相对适合或相对不适合之分,这种相对性将决定该目的的价值。

道德动机有两个特征参与了细思过程。首先,道德动机并不是一个可以取代其他目的的、被构想的目的。我们发现,道德理想并非不可表达,相反,通过调整其他目的之间的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实现这个理想。所以,道德动机的实现并不是靠回避普通的行为条件,或靠其自身的抽象追求。道德动机不会给它自己一个独特的表达渠道,但它会支持普通选项序列中的某个选项,认为在道德价值的梯度上,这个选项更有价值。

其次,我们前面已经说过,道德动机出现时,我们会感觉到绝对命令的权威。在判定一个选项的权宜性时,我可以不带任何愧疚和遗憾地否决它,但是,当我判定这个选项的道德正误性时,我其实就是在承认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

11.选择和习惯

就如在其他地方一样,习惯律在自主决策的范围内也大有用武之处,几个目的可以通过重复而联合在一起。复杂的自主决策序列可以非常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单独一个意志性肯定,就能启动一个协调良好的运动反应序列。同样,此处也有两大习惯观。

首先,因为联想接管了思维的工作,所以,我们无须去自主迁移我们的注意,也不必花费努力去选择、安排和完成。所以,意识表层变得更加平静,注意也可以去开辟新的领域。单独一个自主运动中包含的这种要素组合,可称为动作。所以,打开一本书,翻至想要看的页面,就是一个动作。在几年的儿童岁月里,我们通过无数次努力、失败和不完全失败,才习得了这个动作,所以,动作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运动直觉”。

其次,这些动作也是以相似的方式分离的,它们最终在我们称之为性情的东西中失去了它们的个性。我们的动作变得越来越相似,我们的日常手段越来越程式化,我们的满足过程随着我们的教育而变化,并最终返回来受制于冲动。简单地说,在我们的能动范围内,所有东西都会在习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固定、越来越统一。

结果,目的返回到了情感状态,而我们的自主生活,也在清晰意识的范围内变得更加受限制,就连反抗习惯的能力本身也是一个习惯问题。当一个习惯没有破碎的倾向时,它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

所以,教师十分有必要清楚理解自主选择律的产生和发展。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给儿童设置多样化的任务。我们应该思考、说明和鼓励克己性选择。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让儿童清楚意识到别人对他的要求,这样一来,他所养成的习惯才能惠及他人,才会闪烁着德行之光。

12.知性努力的形式

前面我们介绍了肌肉努力的特征,这些特征其实也存在于知性努力上。实际上,肌肉努力只是知性努力的一个特例。跟上思维的步伐,压制一个情绪,规整意识流等努力,也都伴随有强制感、艰辛感和阻抗感。如果我们可以成功地把注意集中在欲望客体上,我们就赢了这场战争,因为,这个客体会占据整个意识,获得意志的支持。

具体的知性努力可以表现为下定决心、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永不言败,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坚强的意志。这些形式表明我们多多少少已经习惯了利用注意,说明这种习惯获得了控制力,并开始成为个体的标志,这些能够反映个体性格的知性努力,尤其与潜在选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