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马云创业实录 : 给创业者的17堂课

乐读窝 > 传记回忆 > 马云创业实录 : 给创业者的17堂课

Part 3 不要怕,大胆去想去做

书籍名:《马云创业实录 : 给创业者的17堂课》    作者:马云



1

不要搞大部分人搞的事

1995年我做出的决定,我对自己讲可能改变了自己一辈子所从事的事业。而今天,我把大家请过来,跟大家探讨至少五年十年我们要做的事情。

雅虎的上市,亚马逊的上市,这一系列公司的上市,导致我们在想,Internet是不是已经到了顶点?雅虎是不是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们再跟下去的话是不是太晚了?所以我们大家今天到这里来都很着急,都在想我们这么做下去前途在哪里?到底有没有希望?玩下去玩一个什么东西出来?我们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大家可能都带来了方案,我们从基础做上去以后的好处在哪里?

在大家都觉得是一个机会的时候,我们不去凑热闹。而越在大家还没有开始准备,甚至避之不及的时候,往往正潜伏着最大的机会。

——摘自《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

背景分析

逆向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它能帮助你拓展思路,开阔眼界,抓住本来没有意识到的好主意、好方法,有助于你开拓自己事业的蓝海领域,取得全新的成就。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以及之后的许多成功决策都与其逆向思维紧密相关。

1999年2月21日,阿里巴巴召开第一次员工大会,会上马云说出了自己构想的网站模式:不做门户,也不做B2C,而是做面对中小企业的B2B。这个“疯狂”的想法,让会议的争论异常激烈。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虽然美国的三大模式(门户、B2C、C2C)都能找到,但绝大多数都是门户网站。会议上多数人认为做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但马云坚决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说:“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就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马云的构想起源于1999年2月,他在新加坡参加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马云由会上发言人大多为欧美人士想到,欧美电子商务市场,特别是B2B模式是针对大企业的,而亚洲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于是他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马云曾不止一次地说:“如果一个决定出来以后有90%的人说好,你就把这个决定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那不是你的。别人都可以做得比你更好,你凭什么?”这就是马云的逆向思维方式,看起来疯狂,却往往有效。

逆向思维就是大违常理,从反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时候,对问题只从一个角度去想,很可能进入死胡同,因为事实也许存在完全相反的可能。有时,问题实在很棘手,从正面无法解决,这时,假如探寻逆向可能,反倒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

拓展透析

学习逆向思维法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某些事物或东西,从反面进行利用。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

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就会立即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而且,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为了证实这种设想,法拉第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他始终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10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法拉第10年的不懈努力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如今,他的定律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胜利。

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冲破框框,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常见的方法是就事物的结果倒过来思维,就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维,就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思维,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思维。

生活实践也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它对于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

阿里巴巴的错误

阿里巴巴这两年跟其他公司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大区别。就是有些东西我们是极其关注的,做一个产品,把销售体系建起来。但有些东西我们又不专注了,我们在按照书本上的做。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迷信书本知识。

我买了收购的书过来看,尊重人才,不开掉人,留下等于尊重他们,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思想。但是人只有犯过错误才知道错误。

千万不要觉得培训对你有帮助,关键是听过之后的实践。我跟李琪,我们两个沟通,他讲了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错误地认为,他会犯的错误我不会犯,我肯定不会犯的,他那么傻,结果自己上去发现还是一样的错误。

我们的阿里巴巴要想走向创新,相对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这些人不要怕犯错误。怕犯错误,我们就不会有明天了。也不要觉得一定是怎么样,大胆尝试,B2B、C2C,在未来的变数很多,但是有一样东西,我刚才讲了,我们要引进各种各样的人才,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才。

——摘自《马云:阿里巴巴集团湖畔论道演讲》

背景分析

互联网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和拷贝。纵观整个互联网成长史,任何一家网络企业都不可避免会犯错。

马云对此毫不忌讳,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不是我们取得了什么成绩,而是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失败,犯了这么多错误,我说阿里巴巴一定要写一本书,这里是阿里巴巴曾经的错误。这些错误,你听了会笑着说,那时候我也犯过。但是有一天如果有重要项目就不要派常胜将军上去,要派失败过的人上去。失败过的人,会把握每一次机会。你不要看我今天很风光,我前面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会犯很多错误的。”

2006年5月10日,淘宝网推出名为“招财进宝”的新型收费增值服务。通过这个项目,卖家可以花钱买一个“推荐位”,让自己的商品出现在淘宝网浏览量最大的位置上,以利于商品销售。在淘宝网高调宣布继续免费3年之后,这项有偿增值服务被众多网民认为是“变相收费”,并有一些卖家联合酝酿于2006年6月1日集体罢市以表抗议,有很多网民甚至威胁说如果淘宝网不取消“招财进宝”,将跳槽到其他个人电子网站。

发起“招财进宝”这项服务,马云的初衷是好的。马云说:“淘宝目前有2800万件商品,日交易量达4700万元,如果没有搜索,买家很难去寻找商品。”而搜索必然会牵涉排名,“价格是相对客观的排名标准。”马云称,如果排名不收费,那么为了争第一排位,卖家会疯狂做假货得交易量,搜索将会乱套。

无论马云和淘宝网发起这项服务的初衷是好是坏,从最终的效果看,这都是一次错误的决策。

2006年5月29日,针对愈演愈烈的“罢市”危机,马云以“风清扬”的ID发表了题为《谈谈拥抱变化》的帖子,对“招财进宝”的初衷进行了诚恳的剖白,并希望网民能够谅解和支持。随后,“罢市”危机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定的缓和。6月1日,马云决定在淘宝网上公开投票来决定“招财进宝”的去留,短短半天时间,就有9万余人参与投票。从当天的结果看,选择“对招财进宝进行不断的完善,保留招财进宝”的占38%,选择“目前不完全适合淘宝,取消招财进宝”的占62%。最终,淘宝网决定取消“招财进宝”,并将其间所收取的费用全部退还。

事后看来,“招财进宝”虽然是马云和淘宝网的一次“错误”决策,给淘宝网乃至阿里巴巴和马云本人的名誉都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也造成了一定的资金损失,但马云面对错误的态度是诚恳的,处理方法是有效并且及时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次错误的破坏力,没有让这件事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拓展透析

所有的网络公司都必须经受错误的炼狱般的炙烤而逐渐成长、壮大。在成功之外,谷歌也遇到了一些明显的失败。YouTube、Invite  Media和Admeld等公司的创始人离开了谷歌。谷歌也曾希望通过并购把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和比兹·斯通(Biz  Stone)招募进来,但两人离开谷歌创立了Twitter。Foursquare的前辈Dodgeball创始人丹尼斯·克罗利(Dennis  Crowley)和阿历克斯·雷纳特(Alex  Rainert)均于2007年离职,原因是无法得到产品发展所需的资源以及整合不佳。

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谷歌地理信息服务领域如今已经落后,Foursquare还从谷歌挖走了不少员工。

拉里·佩奇2011年4月重掌谷歌后,第一步就是对谷歌进行重组,使其专注于产品分类。为谷歌创造了新的七大部分:移动、社交、Chrome、You  Tube、广告、搜索、地理商务(GeoCommerce)。在他看来,谷歌试错的结果就是,终于找到了自己擅长的地方,至少这方面不会走得太远。

面对一个崭新的行业,错误不可避免。为何有的企业因错而兴,有的企业因错而亡?区别在于:错误大小,如何对待错误。

大凡失败的网站都毁于大错之中。所谓大错是指战略上、方向上、模式上的错误,例如瀛海威就是由于其战略方向错误,理念太过超前。

大凡成功的网站都是基本没犯大错,又能正确对待错误,迅速纠正错误。

马云对待错误的态度是:直面错误、迅速纠错、不犯同样的错误。

直面错误就是公开承认错误,公开承担责任。这一点从马云大会小会上的公开讲话就可以看出。

迅速纠正错误就是知错就改,立即调整,包括毫不手软雷厉风行地动大手术。阿里巴巴寒冬时节的裁员、削减成本、整风、培训都是纠错,纠错的成果是使阿里巴巴成功过冬。

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化错为宝。淘宝创业过程中基本没犯阿里巴巴的前期错误就是个成功的范例。

阿里巴巴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没犯大错,否则阿里巴巴恐怕早就走向衰亡了。但“小错”“中错”并不少,例如扩张地盘时太过盲目、过早国际化、迷信国外来的高管……

正是这些错误使马云成熟,使阿里巴巴成熟。马云正是在不断犯错纠错中变得越来越聪明,并最终成长为一个重量级互联网企业的CEO。

3

挖掘潜在的优势

到今天为止,我还是坚定不移地相信阿里巴巴总部设在杭州是没有错的。

第一,任何公司都必须贴近自己的客户,客户在哪里你就要在哪里,如果今天阿里巴巴是做电子政务的话,我们就应该搬到北京去。做电子商务必须在离中小型企业最近的地方,也就是说浙江、江苏、广东一带,杭州很好。

第二,北京的企业都相信国有大企业,假如我们在北京,阿里巴巴在那里相当于500个儿子中的一个,谁都不关心你。在上海他们只相信跨国公司,只要你是微软、IBM,他们像请佛一样请你,中国的本土公司没人理,我们本来准备把总公司放在上海,后来还是放在了杭州。

最后我们突然发现杭州还是自己的家,杭州的几百万老百姓因为阿里巴巴回来而感到骄傲,我们杭州的出租车司机在帮我们做广告,杭州西湖上划船的人虽然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什么,但知道反正我们有一个公司是阿里巴巴。创新要学会把本来不占优势的项目发挥出潜在的优势。

——摘自《马云:2005年青岛网商论坛演讲》

背景分析

我们的事业常会遇到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肯动脑、善创新,激发脑中的无限创意,就一定能够将问题圆满解决,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无限的价值,令本来不占优势的事情发挥出潜在的优势。

马云认为,把一个本来不占优势的事情,充分发挥出潜在的优势,是打破常规的真正精髓。

杭州相对于国际都市上海来说,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来讲都看似是一个不占优势的地方,马云却能在这种“劣势”中开发出“优势”,正体现了打破常规的精神与智慧。

也许我们手里的资源不充足,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敢想、敢做,有创意在,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打破规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先了解规则、适应规则,然后才能建立规则。在中国入世谈判的一段时间内,国内也刮起了所谓遵循游戏规则的风潮,大多数企业家在观念上逐步接受了这一观点。不过,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人们很可能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这种意识,对于中国所有的企业家,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渴望找到机会的人来说,特别重要。

亚马逊公司的杰夫·贝索斯通过运用互联网而不是传统的分销渠道,打破了书刊行业的规则。理查德·布兰森的维京集团在多个行业使已经建立的企业模式感受到了压力。零售连锁店美体小铺的创立者安妮塔·罗迪克有意与这个行业内的专家们反着做,并且这项策略使她获得了成功。规则是需要打破的,打破一种规则,经常是以一种新规则产生为结果的,而这种方式,同样也是创新。

事实上,正如熊彼特所分析的那样,创造一种规则,同样属于大规模的创新。既然是创新,就无可非议,相反,一味地遵循规则,可能正是导致中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资源匮乏,经常是各种创新的根本动因。因此,好的创业者,就是要用新的方式,挑战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这方面,马云的确可以算得上中国的“亚马逊之父”。

拓展透析

1988年,在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联想汉卡只得了二等奖。这个结果让柳传志异常愤怒,他认为这是因为评审委员完全不了解汉卡的价值,才会产生如此不公平的结果。联想汉卡本该拿到一等奖的,但专家们把联想汉卡理解为单一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对汉卡的巨大贡献缺乏充分的认识。

柳传志派郭为去把一等奖追回来,并表示,除非“委员会”改变成命,否则他将拒绝接受这个“二等奖”。人人都认为他这是在虚张声势,只有郭为认真对待。郭为和李岚随即出马,虽然这两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十分自信乐观,但两人很快就意识到,柳传志是在命令他们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评审的结果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公布,覆水难收。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的张主任根本就不见他们,只派手下工作人员传来一句话:“我们还没干过把二等奖改成一等奖的事呢,倒是有过把二等奖改成三等奖的。”

不过,这个既定事实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虽然评审维权从未有过改变成命的先例,但郭为他们还有5%的希望,那就是启动“复议程序”:由“委员会”10位以上的专家联合署名提出申请,并且详细申明初审不当的理由。

当时的情况是,郭为和李岚都是初进公司的计算机外行,如果直接去游说专家的话,专家们有可能觉得郭为他们是在走后门,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他们采取了迂回路线,把记者们分别请到宾馆里“聊天”,于是在1988年的最后几个月里,报纸上不论缘由地登满了关于联想汉卡的报道,都说这东西如何神奇,说它是把中国人引进计算机殿堂的一座桥梁。《瞭望》杂志说它“已经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北京日报》说它“已经行销到世界10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开发动态》一会儿用专业术语说,“这是国内外汉字功能最强的系统之一”,一会儿又用诗人的语言说,“她就像躁动于母腹的一个婴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在连篇累牍地宣传汉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投反对票的专家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是不是我原来看得有点问题?

紧跟在后面的就是一个一个登门求见。第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孙鸿烈,此人本来就在为联想鸣不平,自然一说就通。然后两人拿了孙鸿烈的签名去找别人,一见面就送上事先准备的全套材料,言辞恳切地陈述理由,再递上早已写好的申请书,等着人家签名。在李岚的记忆中,1988年她似乎没干别的,就是这件事。她见了人就说自己是“联想的代表”,感受了热情也感受了冷漠,见识了开门见山也见识了拐弯抹角,更体会到了被严词拒绝的难堪。公关组在登门拜访时,并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说“请你到我们公司来,我再一次给你展示联想汉卡”。

为了迎接委员们的到来,柳传志和倪光南在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全都出马,公司搭建了临时展厅,摆上了全部插着联想汉卡的计算机。委员们陆续到来,有时候是一群人,有时候是一个人,无论多寡都能感受到细致周到的接待,无论提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问题,都一一得到耐心解答。这不仅是个技术展示的过程,更渗透着一种微妙的公共关系。

就这样,联想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工作,终于攻下了10个人,10名专家联名50个专家开会。决定命运的会议终于在京西宾馆召开,50个评审委员都在场,联想需要至少2/3的选票才能如愿。他们来到会场,还有最后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一行人走出来,站在走廊上等待消息,个个紧张万分,就像嫌疑人在等待法庭的判决。

5分钟后消息传来,居然成功了。走廊里一片欢呼,大家又跳又叫,李岚倚壁而泣,郭为一头栽在地毯上,晕倒过去。

当日评选已经结束,名单也已内部公布,想更改结果可谓难于上青天。郭为一个评委一个评委地解释、谈话,居然获得了成功,最终公布的名单中,联想汉卡终于获得了一等奖。

郭为令本来不占优势的事情发挥出潜在的优势,把0.1%的希望变成现实的能耐,让柳传志看到了他的才能,也为他后来执掌神州数码埋下了伏笔。

4

再忙也要学习

大学毕业了,拿到文凭,但生活才刚刚开始。以前的考试全是模拟,真正的考试在你们离开大学才开始。在生活中、工作中,你碰到的是每天的考试,而这些考试是实战的考试。你们今天披上的衣服,拿到的文凭,我告诉大家,这可能都是假的,真正的是从明天开始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你才进入考场,真正进入人生的考场、社会的考场。

第二个给大家的建议是忘掉你所学到的知识,从明天开始。以前也有人到我们公司来应聘,我经常问他:“你最强的是什么?”他们经常说,我最强的是这个,是那个。忘掉它?这怎么可能忘掉呢?假如你忘掉了,能够忘掉的东西一定不是你的,你忘不掉的才是你自己的东西。我是学英文专业的,那是我怎么忘也忘不掉的东西,那是我自己的。而我记不住那些sin、cos,那不是我的,忘掉就忘掉了。如果你没忘掉这些东西,这些永远是知识。

在社会上,不要跟人家去比谁更聪明,不要跟人家比谁更能算,而要比谁更能学习,更能欣赏别人。我自己尽管长得不好,但全世界长成我这样的人也不少。我觉得如果你毕业于名牌大学,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身边的人,假如你毕业于一个非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你自己,你只有给自己温暖,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你才能在社会的考场上活下去。所以说,以后你们学习的机会很多。

但我再给大家一个建议——永远在最忙的时候去学习。最近,经济环境不好,很多公司把自己的高管送出去读书,我问他们为什么去读书,他们说因为我们现在生意不好,闲着也是闲着,去读读书吧,还有的觉得这是一个福利。读书的时间是一定挤得出来的,最忙的人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在自己最忙的时候告诉自己要学习。

——摘自《马云:北大国际MBA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马云说,拿到了学位还要学会忘记它。学位拿到了,只是生活考试的开始。大多数人对青少年的最佳成才之路,形成了一个相当一致的“共识”,即按部就班地从小学直至博士后,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这条路虽说仍然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所钦羡和景慕,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并非成才的唯一道路。

学校的各种考试已经过去,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答卷,那不是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而是真真正正地要做出业绩。“学无止境”,知识永远是学不完的,如马云所说,忘掉你所学到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并且永远在最忙的时候去学习。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后来老禅师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访客恍然大悟。这就是“归零心态”的起源,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要有好心态,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定期给自己的内心清零。

归零心态就是空杯、谦虚的心态,就是重新开始。要求我们不能沉迷于过去的业绩,要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变化。归零心态的本质就是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实现价值的增长。

拓展透析

李嘉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导致他离开学校,失去了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他只好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

李嘉诚之所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是因为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

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除了小说,李嘉诚遍读各公司年报及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就是常伴他身边的那些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思维的灵活、观点的新鲜。比如,在谈及经济形势时,他会随口说出“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别人不太留意的细节,而有时在谈及某行业的专业问题时,他能像一个专家般侃侃而谈。

不断更新知识使李嘉诚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地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长远前途的传统。

成为亚洲首富之后的李嘉诚仍然在投资自己的大脑。学习是管理者最有价值的投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说过:我们站在一个重要时代的门口,一个变化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学习力强、思想通、想法融,行动才能一致,这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根基。

生命不止,求知不断,只有投资于学习,将大脑充实起来,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