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重新定义增长:无重塑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重新定义增长:无重塑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的采访记录

书籍名:《重新定义增长:无重塑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作者:马丁.R.斯塔奇



问:鉴于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很多根深蒂固又老生常谈的问题,例如碳排放密集型以及材料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都可以在系统层面以及实践层面进行转变,值得欣慰。您会以什么事情做类比呢?

答:我会从两个方面寻找类比情况。第一个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第二个是经济发展史中的情况。

我个人经历的事情就是印度北部的绿色革命,即大举投资灌溉技术。因为印度进行了土地改革,耕作群体对土地拥有了更大的权利,也就更愿意进行投资,尤其是在灌溉方面。随后体制层面也出现了法律法规的改革,带来了很多其他益处。

农业灌溉方面的变化实现后,其他发展也就接踵而来,很多人开始投资抽水设备的维护,并参与机械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于是开始建房子。那些最开始参与农业发展中的人又学到了新技能,尽管不是什么高科技,但足以帮助他们进入房屋建筑行业。

在这个事例中,如果要找出促进了发展的因素,那就是体制变化以及与水泵相关的技术变化。最终影响巨大。这一改革最早开始是20世纪50年代,到了八九十年代已经逐步拓展到农业之外的各个领域。我作为研究人员也近距离地观察了其中的发展变化。

问:那另一个类比呢?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经济学研究而不是经济史研究,不过这里有一个来自经济史的类比。我们都需要从经济史中学习,尤其是克里斯托弗·弗里曼的作品,他为技术历史撰写了很多文章,很多都受到了约瑟夫·熊彼特的影响。

弗里曼认为,第一波技术发展浪潮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那时机械化即将起步;20世纪还出现了两次技术发展浪潮:汽车的大批量生产和世纪末出现的数字技术。

谁能确定我们正走向何方呢?可能我们即将迎来新的技术浪潮,但还没有人可以确定。我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但是我想到目前为止应该至少有五次技术浪潮。接下来的应该是第六次,其中包括数字内容、生物技术、循环经济、气候变化和能源改革等。我想,这次变革将会超越其他所有同时发生的事情。因此我觉得人类正处于经济发展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时期,特别是目前气候变化迫切要求人们对城市和能源系统大幅投资。在气候问题上,我们的回旋余地非常小,建立新的能源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问:听起来您十分相信科学技术,但是阅读您的书籍后,我发现您并不认为技术本身能够“修复”问题。您认为,有什么机制能够让技术融入社会经济的过程更加顺利呢?

答:有,它们是技术、社会化以及稳健的经济政策。印度的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是在独立自强、政治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社会变化。随后才有了其他技术的发展,以及更良好的经济政策。其实这种变化发生的速度并不快,但是这些趋势都是相互联系的。

我认为“技术修复”这种说法不太有利于解决问题。但是,我确实承认技术是当前很多问题的病灶,例如效率、可持续性、回收、翻新等等。技术使得各种各样的社会变化成为可能。共享模式的崛起就是由技术推动的社会变化。所以说,我认为“技术修复”听起来有点不妥,但是与其他趋势结合则会带来重大成就。所有的社会组织都会将政策转化为刺激经济的措施,而且它们在这方面也做得越来越好。

问:哪些地区更有利于实现这个结合呢?是应追求良好的技术发展,还是要让社会适应含有政治因素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偏向硅谷模式,还是偏向北欧模式呢?

答:没有哪个地方是完美的。新加坡或者北欧国家也有很多趋势仍在结合,而一些人们普遍不看好的国家现在也开始出现了转变。

譬如说,墨西哥的税制改革和能源政策优化相互结合,让人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而波哥大(哥伦比亚首都)这类城市,现在正在就快速公交系统进行技术创新,这又依赖于公共交通与信息的管理。

虽然当前变革还处于国家层面的早期发展变化中,但正因如此,在我看来,其包含的潜力非常巨大。虽说是早期,但还是出现了很多鼓舞人心的事例,而且非常具有感染力。

问:本书想要强调的观点就是整个工业发展引擎一直严重依赖资源,除了“去碳化”,我们还提出了第二个要务,那就是“去物质化”。您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经历无人可比,那么您觉得我们有没有机会更快地推动这个议程呢?

答: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迫在眉睫,而且时间非常紧张。能否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内,取决于未来20年中人类的行动,尤其是城市地区的人类行动。从现在到2050年,城市人口会从35亿增长至65亿,随后增速才会放缓。那么城市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大幅提升效率,大幅减少碳排放。

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经济中的资源利用产生影响。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这种转变,例如提升效率、推动共享、提供扶持等等。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在系统层面有效结合各成分来解决。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电力供应。不同供应商供应的电力要融入一个电网系统中,这一融合工作要与需求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比以往更加细致的工作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施加影响。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交通。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无人驾驶汽车在良好的管理下正在融入一个新平台。数百年来,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管理一直是分离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管理的发展,交通领域也将发生变化。当拥有了更充足的信息、更强的出行能力,人们在城市中心的出行也就更加便捷。

材料系统中也有很好的事例。建筑中的钢材使用存在很大的转变机遇。截至目前,在大部分的建筑中,钢材都被包裹在混凝土里,因而拆除建筑时,很难把钢材分离出来。所以,人们将来可能需要找到钢材的替代品,或者开发出新的系统来分离这些材料。

问:在您看来,这样的变革能否引发高效竞争,不同地区是否会争相实现变革呢?您认为最乐观的前景是什么呢?就算某些想法看似还很难实现也可以。

答:我认为,国家之间、城市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十分重要,尤其是后者。在当今世界中,资本是流动的,劳动力是流动的,思想是流动的,信息是流动的。那么,你要去哪里呢?你会选择到创造力丰富、生产效率高的地方工作,你会选择空气新鲜、交通便捷的地区工作和居住,你会为孩子选择安全舒适、教育水平高的地区,让他们可以享受五彩缤纷的文化体验。

所以,城市的规划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娱乐,这是非常重要的。规划良好,城市就会迎来繁荣。所以,我觉得城市之间的竞争在很多方面都能够推动更大的成功。如果城市在这些方面没有做好规划,未来必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