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可能推动了经济发展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自私”可能推动了经济发展

时间:2024-03-03 10:35:37

在经济学家眼里,“自私”未必是一个十分令人讨厌的词语。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写道:“我们能够喝到牛奶,吃到猪肉,并非因为奶农和屠夫的馈赠,而是因为他们在追逐利益。”他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个观点: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而是来自利己之心,来自每一个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欲望。 所以??当·斯密接着说,人们从事劳动,未必抱有增进社会利益的动机,但在一个自由放任的社会,人们会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而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们本意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即请给我我所需之物,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求的东西。 由于人与人之间天赋与才干有所不同,为了更有效率地赚钱,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专长,选取自己能以较低成本从事生产的工作,然后在市场上与其他专业者进行交换,以获取自己所需。这样一来,社会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专业化分工,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随之提高。 在《国富论》出版近100年后,达尔文又从生物学家的视角,佐证了亚当·斯密的观点。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就是在说,所有生物的繁荣和自然选择,都是生物体从自身欲望和动机出发所产生的结果。 又过了100年,1976年,英国演化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的忠实拥趸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人的自私并不是后天养成的,不仅仅是适者生存的结果,而是源自基因。也就是说,自私不是一个假设,而是源自基因的本能。 举个例子,雌鸟在感知到危险时,可能会假装一瘸一拐地行走,从而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雌鸟为了保护雏鸟而甘愿承担被猎食者猎杀的风险,大概会让你想到“奉献”一类的词语。但理查德·道金斯近乎冷血地发问:雌鸟的行为会不会正是由自私的基因驱动的呢?雌鸟的自我牺牲纯粹是因为基因在雏鸟身上能够获得更长久的传承。 经济学家与生物学家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共识,即人的自私或者利己行为,能在无意之中创造出公共福祉。 现在,你对“自私”大概有了新的理解。 一个极度自私的人,是没有真朋友的,注定是孤独的,无法成就任何事业,但自私本身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两种极端的状况:第一是拒绝对等付出的极端自私,第二是打着大公无私的旗号来攫取个人利益。 当我们能够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自私,我们就会对自己和这个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杨子江摘自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辛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