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钟与满楼风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夜半钟与满楼风

时间:2024-03-03 05:02:40

流沙河 杜甫长于运用音响效果。《后出塞》里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何等的沉雄悲壮啊!对这两句诗进行溯源,发现诗人是化用了《诗经》里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但是用“大”替换了“悠悠”,添上了晚风与落日,气象便大不同。《春望》里的“恨别鸟惊心”,诗人用旅客的心惊来暗写鸟啼声,声声都是乡愁,多么巧妙!《羌村》里的“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写自己远道归来的喜悦,听见门前雀语叽叽喳喳,好像在说:“归客千里至!”多么有趣!《北征》里的“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用山崖震裂来写虎吼,声音多么可怖!《阁夜》里的“野哭千家”“夷歌数处”又是多么悲凉啊! 孟浩然的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妙在那个“响”字。若改成“竹露滴清水”便毫无意境!李贺的名句“秋??鬼唱鲍家诗”中描绘的声音使人不寒而栗。至于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老实说,全靠最后一句“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在那里悠悠地回荡着一缕余韵,从而使千年来的读者入迷。 许浑登上咸阳城楼,留下不朽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却很少有人能记得全诗,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上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溪云”对“山雨”,“初起”对“欲来”,“日沉阁”对“风满楼”,都对得好。为什么上句湮没无闻,下句?@赫千载?我认为很简单:“日沉阁”无声故无势,“风满楼”有声故有势。使这句不朽的是满楼的风声,读者有灵耳就会听见。 甚至没有声音也是一种音响效果,正如静止也是一种运动一样,只不过物体的速度为零罢了。王建的“冷露无声湿桂花”正是这样。人们听惯了夜雨声,自然地把“雨”这个概念同“声”这个概念联系起来,闻潇潇之声而知夜雨至。可是这回湿了桂花的是露不是雨,竟连一点声音也没有呢。所以他要写“无声”以添诗趣。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成都平原早春的夜雨。他是北方人,感到很新鲜,原来这早春的夜雨竟然是无声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觉得这“无声”颇有趣,所以写入诗中。 (李金锋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一书,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