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的隐形成本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奖励的隐形成本

时间:2024-03-03 06:23:49

丹尼尔·平克 一部美国文坛上经久不衰的作品,给我们上了有关人类积极性的重要一课。 马克·吐温在其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写道: 汤姆接到一个无聊的任务,把波莉姨妈75平方米的栅栏刷成白色。这项工作一点不能让他兴奋,“生活对他来说太乏味了,活着仅是一种负担”。就在汤姆灰心绝望的时候,一条“聪明绝伦,妙不可言”的妙计涌上心头。当他的朋友本漫步到他面前准备嘲笑他的时候,汤姆做出了很疑惑的表情。他说,把颜料涂到栅栏上不是苦差事。它是一种特权,是一种内在激励方式。这活儿看起来很诱人。当本问他能不能让自己刷几下的时候,汤姆拒绝了。直到后来本以自己的苹果作为交换,汤姆才给了他刷栅栏的机会。 很快,其他男孩也来了,他们都掉进了汤姆的圈套,好几个男孩都刷了栅栏,而且最后这都算作汤姆的功劳。 从这个有趣的情节里,马克·吐温提炼出一条有关积极性的重要原则:“所谓‘工作就是一个人被迫要干的事情,至于‘玩就是一个人没有义务要干的事情。”马克·吐温还写道:“在夏季,英国有钱的绅士每天会驾着四轮马车沿着同样的路线走上30至50千米,他们为这种特权花了很多钱。可是如果因此付钱给他们,那就把这桩事情变成了工作,他们就撒手不干了。” 换言之,奖励有时候很奇怪,它就像对人的行为施了魔法:把有意思的工作变成苦工,把游戏变成工作。它通过减少内在激励因素,让成绩、创造性甚至善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倾倒,我们称这一现象为“汤姆·索亚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不一定是奖励本身破坏了人们的兴趣。当人们不期待奖励的时候,奖励对他们的内在积极性没什么影响。只有有条件的奖励——如果你做?个,那我就给你那个,会产生负面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如果—那么”型的奖励要求人们放弃他们的一部分自主权。如果绅士驾着马车不是为了开心,而是为了钱,他们就不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了。这就像装着他们积极性的篮子裂了一条缝,他们每项活动的乐趣都被抽干了。 如果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数学,每写完一页作业就给他一些钱作为奖励,那么短期内他会更勤奋,但是从长期来看,他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仰岳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驱动力》一书,黎承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