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琐事

时间:2024-03-03 06:26:49

陈海贤 读博士的最后一年,我一边写论文,一边为前途和未来感到焦虑。“未来”又大又模糊,衬托得我手头上的事又琐碎又无聊,让我烦躁不安。 这时候,有个老师问我愿不愿意去佛学院给僧人上心理学课,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听起来,佛学院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我想,我终于有机会从琐事中逃离了。 上课的第一天,上完课,我在佛学院用餐。原本以为吃饭是一件稀松平常的琐事,但我见识了一套非常复杂而庄严的程序。吃饭之前,每个人把碗筷摆放整齐。一声铃响,所有的人止语保持肃静,然后大家齐声唱诵感谢供养的“供养偈”。念完“供养偈”,所有人端正坐姿,在静默中用餐。在用餐过程中,会有僧人提着盛饭菜的桶从桌前经过两次。如果要加饭或者加菜,你需要在僧人经过时把碗往前推,如果只要一点点,你需要做手指半捏的手势示意。用餐毕,大家摆正餐具,齐声念一遍“结斋偈”,再一起有序退场。 熟悉规则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佛学院这种专注而静默的用餐方式,这让餐食显得特别美味。 我并没能从琐事中逃离,但我在佛学院学到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一件事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如果你不轻慢它,以庄重的态度对它,那它就是重要的事。 在毛姆的小说《刀锋》里,主人公拉里抛弃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美丽的未婚妻去流浪,在印度修成正果后,到纽约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并不对无聊琐事感到失望,琐事跟他的关系特别平等而单纯。他不急着去什么地方,也不急着做什么,反而自由了。而那些想要逃离的人,却到处看到囚牢。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逐渐演变成了压迫和反抗、控制和逃离、意义感和无意义感的撕扯。 有一天早上,我去佛学院上课。佛学院的门锁着,进不去。那天很冷,又下着雨。我在门口等了十几分钟,开门的学生才匆匆赶来。我正想抱怨几句,那学生说:“老师,你看风景多美!”我抬头一看,雨后的远山烟雨蒙蒙,满山的茶树正在发芽,衬托着近处的几枝红蜡梅。如果刚刚我不是急着等开门,那就能多欣赏十几分钟的美景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我悟到了什么。 我悟到了什么呢?也许是,等待的时间,其实也是我的时间,我本可以好好利用和享受。也是,要想脾?夂茫?沟梅缇昂冒  (予和摘自江西人民出版社《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本刊节选,朱新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