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父母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

时间:2024-03-04 01:12:45

马建红 最近,我读到梁漱溟先生所写的《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一文,不禁思考,父母究竟该如何介入子女的生活?或者说,父母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该有多深? 梁先生在文中从他上小学时说起,一直到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时为止,说在这期间,他几乎想不出一个能给他积极的、最大的帮助的人来,因为无论是在思想学问方面,还是在做人做事方面,他都是自觉的、主动的,而不是在别人的强迫或劝诫下生活,他不“承受于人”。这种我们今天称为不依赖于人的独立品格的养成,梁先生认为主要得益于其父梁巨川先生的“消极”帮助。 梁先生在文中列举其父对他“不干涉”的三个例子,而这三个方面,别说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即便是在今天,遇到他这样的儿子,想必许多家长也要“炸毛”。 其一是在梁先生中学毕业时,他一面参加毕业考试,一面却“革起命来”。当时正是辛亥年闹革命的时候,而他所说的革命,“虽也弄什么手枪炸弹,但等于小孩子的玩意儿”,都属于“没有名堂的把戏”。根据梁先生的履历,我们知道他在1911年就已经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中学毕业后即任京津同盟会《民国报》的编辑兼记者,也就是他所说的“毕业后便跟着跑革命”。对于梁先生不想升学的念头,他的父亲是“完全不督促,不勉强”。 其二是关于梁先生的思想或三观问题。按照梁先生的分析,“先父的思想与墨家相近,可?表面是儒家而里面是墨家的精神”。而其时梁先生的思想已转向了佛家,所以整天买佛家的书来读,不仅如此,他还要践履“出家,茹素,不娶妻”的主张。对此,梁父只是表达了他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意思。梁先生后来成为佛学、印度哲学研究领域的大家,这与其父的“放任”、宽容及由此而来的自由思考有着极大的关系。 其三讲的是一件中国的父母通常“非干涉不可”的事情,那就是梁先生早年所抱定的“不娶妻”的信念。中国自古即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梁家有两个儿子,梁先生之兄虽已结婚十年,但还没有儿子,所以梁先生的“责任”就很重大。但父亲告诉他,“还是以自己的意思为主”。 今天我们做父母的,普遍都喊教育子女太累,究其原因,大概是我们介入子女的生活太深。而梁漱溟所反思的父亲对他最大的帮助,就在于不干涉、不作为,给了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地成长。事实上,梁父遇到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家长也都会碰到,但有谁能真正做到放得下、不干涉呢? 比如说在学业上,单单是升学过程中的选择,就会让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不断。从幼儿园到学区房,再到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等等,家长们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都在忙于“打造”一个成绩优秀的学霸,在逼孩子优秀的同时,也把自己累垮。 其实,无论在哪个阶段,父母都不宜过多介入子女的生活,要让他们有一定的成长空间,甚至让他们有犯错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子女健全独立的人格,让他们不至于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己。 (山翁摘自《方圆》2020年12月上,毕力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