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

时间:2024-03-04 01:20:17

黄灯 年龄越大,就越认可父母的人生。越是见识到不同的人群,就越意识到他们的难得。越是和概念、理论打交道,就越意识到父母落地的人生姿态,是多么的活色生香而又充满生命力。 我的父母是普通人,一辈子生活在湖南的一个村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 妈妈19岁嫁给爸爸。外婆生育了6个孩子,还领养了一个,但妈妈是唯一的女儿。在那个年代,虽然说不上能享受到多少宠爱,但至少没有遭受过任何对女性的轻慢,妈妈甚至还念到了初中毕业,字写得比我好很多,能自由阅读文学作品。只是她一辈子太忙了,从来没有任何闲情逸致,从来没有轻松地坐下来好好品过一杯茶,浪漫过一次。我对妈妈骨子里文青倾向的唯一感知,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们姐弟年龄很小的时候,她那种强烈地想要摆脱几个孩子,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的样子。 妈妈26岁就已经生了4个孩子。她这辈子最亮眼的价值观,来自这句话:“一生中最值得的事情,就是赶在计划生育前,生了你们4个。”她如此地热爱孩子,无数次地庆幸,这种发自内心的确认,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存在感。尽管我已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尽管连村里的老人都看不下去,开始同情妈妈命苦,但我知道自己不是拖油瓶,知道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尽管四姐弟年龄接近,争吵不断,挨打不少,但打过以后,还是觉得活着有意思,眼泪还没擦干,就开始香喷喷地吃饭。我从小就怕死,有一点点不舒服,就主动叫妈妈带我去乡村卫生院。是啊,我是父母赶在计生政策出台之前生下来的,就算是第三个女儿,能顺利来到人间,又有什么理由不庆幸呢? 我妈妈干过的事,我大致算了一下。 在养育子女方面,妈妈除了养大我们4个,在婶婶26岁那年意外去世后,还毫无怨言地担起两个家庭的担子,同时养育两个年幼的侄子。这种状况,一直断断续续坚持到兄弟俩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现在,我的两个堂弟对妈妈非常好。另外,我的大舅、满舅,我的小姑、远方表叔,都分别将自己的孩子或长或短地放在我家里寄养过,最长的有五六年。家里的情况是,我被寄养在外婆家,而别的孩子寄养在我家。至于他们为什么把孩子寄养在我家,可能因为爸爸是老师,在他们看来,既能帮忙辅导孩子,也可以通过他的关系,拜托更多的老师关注孩子,甚至让他们顺利升上中学。这些现在看来无比麻烦的事,妈妈从没有过任何抱怨。 因为家庭人口多,做饭的工作量很大。她一辈子的心思和时间,主要是用在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上。让我意外的是,妈妈居然喜欢做饭。如果说,偶尔做一?能让人感觉到乐趣,但像她这样,连续50年,持续不断地为家人做,我就感觉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家朋友多,爸爸年轻的时候喜欢带同事来家里玩,他的学生也喜欢来家里玩,我的同学、弟弟的同学、两个姐姐的同学都喜欢来家里玩,妈妈是所有客人最喜欢的人。妈妈确实好客,好客的方式,就是做饭给客人吃。妈妈做饭速度极快,两个小时,可以做好20个人的饭菜。我一想到妈妈一辈子做过的饭菜够用火车皮来拖,就汗颜不已。 妈妈也懂得很多手艺。在1987年以前,她除了承担所有农活,主要职业是做裁缝。她是我们整个乡镇最有名的裁缝,是少有的还会做大衣襟的传统师傅,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出自妈妈之手。在1987年以后,她还开过杂货店。在开杂货店的同时,她学会了做早点,也就是蒸包子、馒头,掌握基本技术后,她发挥自己会做坛子菜的优势,做出了南北特色结合得很好的油饺子和油炸包。这些美食干净、好吃,又经饿,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乡村中学孩子们的共同记忆。在经商的同时,她还承包过田地种大荆西瓜,西瓜成熟后,又联系熟人去长沙街头售卖。想想,农、工、商、小手工业,这些行当妈妈都干过。她1949年出生,去年还在说,要不是年龄太大,都准备去考个驾照。我就是听了她这句话,才下定决心坚持考试,拿到驾照的。 是的,妈妈大半生给我的印象就是忙、累,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 我再讲讲我爸爸。爸爸是一个乡村中学老师,他1968年师范肄业后,按照当时的政策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公办老师。他一辈子总说自己入错了行,应该去从事建筑或者天文行业。他对天文非常感兴趣,中考的时候原本上了南京气象学校,因为爷爷不放心,几把眼泪硬是将儿子留在身边,进了岳阳师范学校。但多年来,爸爸的天文情结始终没有消失。爸爸还喜欢建筑这个行业,方圆两百公里内的桥,每一座在修建的时候,他都会去看好几次。1995年至1999年间,我在岳阳一个工厂上班,那个时段正好在修洞庭湖大桥,爸爸每过一阵,就会从家乡来到岳阳,让我陪他去看大桥的进展。我们镇上的房子,像样一点的楼房,几乎都出自他的设计,尽管每次忙上几天,只能得到几包香烟,他还是极为开心。 当然,尽管爸爸宣称入错了行,但他其实非常适合当老师。他是中学的数学骨干教师,我上初中时,他教过我,他教学的特点,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教学生理解数学的精髓,强调概念的清晰,绝不搞题海战术。 爸爸和妈妈一样喜欢孩子,他喜欢孩子的方式,就是在任教的过程中,绝不耽误任何一个有前途的学生。他曾经当过一届高中的班主任,班上29个学生,最后有23个脱离了农门,通过高考、复读、当兵等路径,获得了新的发展,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走向。爸爸在此期间,就是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在学费、书本、生活费等方面的需求。在他朴实的认知中,教育是世间性价比最高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他总是和镇上那些发了财的朋友讲这个道理,反复叮嘱他们在赚钱的时候,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那个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三百元,而那些做生意的朋友都身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事实证明,爸爸的确有远见。 爸爸说话耿直,不媚权贵,一辈子没有得过一张奖状,没有获得过任何官方的荣誉,哪怕在学校的卫生检查中,他门上贴的标签也只能是一张“较清洁”。但他仿佛从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本心做事。他喜欢读书,在乡下的中学,他一直坚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坚持看了不少数学方面的理论书,他还喜欢文学作品,喜欢读《镜花缘》《红楼梦》。他和妈妈一辈子都在一种极为忙乱的环境中生活,家里人口多,压力极大,常年处于负债状态,但他们从未流露出悲观情绪,总是兴致勃勃地承担该来的一切。他们从来没有什么个人的空间和生活,一辈子处于燃烧和付出的状态,为孩子、父母、亲戚、学生做着他们该做的事情。 我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长大的,从小没有被要求为改变命运而读书,也从未动过出人头地的念头。因为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理,我反而多出了一份生命的自由和快乐。高中毕业时,我只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因为闺密平时和我成绩差不太多,她上了北京大学,我总感觉自己再努力一下,至少也能上个湖南大学,于是想复读一年。父母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村里有一个姑娘,复读几年没考上,最后精神失常,漂漂亮亮的一个女孩,瞬间成了家里的累赘。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现实,既然他们有这个担心,我就放弃了复读的念头,欢欢喜喜去了那所专科学校。进了学校,压力极小,主要时间还是玩耍,课余打牌、滑冰、吃烧烤,当然还有谈恋爱。现在看来,我不能说这种今天无法想象的懒散,没有给我带来遗憾,但此后几乎难有偷闲的时光,又让我对此从未后悔。很多时候,我甚至暗中庆幸,我的青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

提醒您:因为《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