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棵树和那张脸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那棵树和那张脸

时间:2024-03-04 08:31:46

那棵树和那张脸

慧晶 徐晴 《棒!少年》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一群处在困境中的少年如何通过棒球抚平自己的来处,找到自己的归处。 2015年,中国国家棒球队前队长孙岭峰创办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他从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招募了十几名7到10岁的困境少年,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孤儿。孙岭峰想用10年的时间培养他们,让他们参加国家、国际比赛,成为职业选手,或者作为体育特长生走进大学,最差的结果也可以留在强棒天使队做教练,拥有一份工作,改变自己既定的命运。 2017年10月,纪录片导演许慧晶走进基地,开始记录这个故事。2020年7月,《棒!少年》获得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豆瓣网评分一度高达9.3。 一位观众看过影片后在影评网站上写道:我会牢牢记住最后一个镜头里的那棵?浜湍钦帕场 关于那棵树和那张脸,以下是《棒!少年》导演许慧晶的讲述。新的东西 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基地还在北京昌平的郊区。基地不大,前面是生活区,中间是饭堂,往后走穿过一扇小门,就到后院,有一个长条形的场地,不是一个标准的棒球场地,但地上铺着毯子,就当棒球场用了。 孩子们正在训练,每个人都穿着一身棒球服,很精神。当时你很难将眼前的这些孩子和贫困联系起来,但他们大多数都是事实孤儿,要么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要么父亲或者母亲已经过世。 作为一个公益项目,爱心棒球基地招收球员的标准很简单——家庭贫困,年龄在7岁至12岁之间,身体健康,能够达到平均身高,沙包能扔得远。但实际上,因为这些孩子都来自贫困家庭,营养状况并不好,所以很多孩子的体质都达不到同龄孩子的水平。 中场休息时,很多小朋友都在围着教练玩耍,我注意到一个小朋友静静地坐在休息区的破沙发里,玩着一个黄色的小恐龙玩偶。他的眼神非常忧郁,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感觉心里藏着很多事,那个眼神非常打动我,让我觉得很揪心——这个孩子就是小双。 在小双出生之前,爸爸突发脑出血去世,妈妈生下他和双胞胎哥哥之后就走了。家里人原本想把小双送人,但因为他生下来太小了,脑袋只有大人的拳头那么大,在保温箱里待了好几个月,就把他哥哥送走了。小双先是被他大伯养着,大伯去世后被送到了姑姑家,几年后,姑姑也去世了,他又被送到二伯家。2015年,孙岭峰去接他的时候,他抱着电线杆哭闹着不愿意走,还踹孙岭峰,当时,他以为是二伯不要他了。 到基地后,小双很长时间都不吃不喝,也不跟人交流,可以说这个孩子在10岁以前,就经历了很多人要用七八十年才能经历的事情。家 孩子们每天早上大概7点起床,8点去上文化课。基地离学校很近,走路就几分钟。中午回来,下午训练,训练完晚上写作业。 平时,负责孩子们训练的是张锦新,他是孙岭峰的教练,孩子们都叫他师爷。师爷以前是北京市丰台棒垒球运动学校的校长,教了40多年棒球,曾经4次带领中国少年棒球队获得世界冠军,50%的国家棒球队队员都跟着他学过棒球。 在基地里做饭的是李师傅,孩子们每顿饭至少有3个菜,每天都有肉。基地还有一位李阿姨,主要负责洗衣服,天天洗,因为小朋友训练的衣服很容易脏,得一天一换。 郭忠健老师是基地的志愿者,他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主管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每天吃完晚饭把孩子们集中起来一起写作业,然后给孩子们补课,抽查作业。他有自己的公司,是做环保设备的。 我问过他,你来这儿家人有什么想法?他说,他爸爸有点不太理解,觉得搞公益是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事。但郭老师做这些更多的是缘于一种情结,他原来是清华大学棒垒球队的队长,从小就学,他想要把有限的生命消耗到愿意消耗的地方。 我们拍摄的时间很长,每个月都会去一次,一次待15天。 除了小双,很多小朋友都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李海鑫,他年龄最小,情商最高,跟师爷关系最好。 李海鑫的身世也很让人心疼,他爸爸20岁的时候在一个私人金矿发生意外,掉进了30米深的矿井,全身很多部位粉碎性骨折。出院之后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但他还一直在建筑工地打工,想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过年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会留在基地。有的小孩能被接回去,但有些小孩回不去,孙教练和师爷不想让大家心理上有落差,就大家一起过完年再回老家——其实,来了北京之后,孩子们都把棒球基地当成了家。闯入者 最开始我们是按照群像的方式拍摄的,大范围地拍摄人物。但是跟拍了很多孩子之后,我们发现,缺少一个类似于闯入者的可以串起所有人的角色。 等到我们在基地见到马虎时,就觉得这样一个主要人物终于出现了。 刚到基地一两天,马虎就把基地搞得鸡飞狗跳。所有人都围着他转,不拍摄他他也过来找我们,拽着你问这问那,展示自己的各种技能,倒立、翻跟头,拿着我们拍摄用的挑杆蹭鼻涕,一会儿和小朋友打起来了,一会儿又把人家弄哭了。 马虎来自宁夏的西海固,他告诉我们,在宁夏老家的时候,他的外号叫“游侠”。他3个月大的时候,妈妈跟爸爸打架之后就离家出走了,爸爸常年在外靠卖烤羊肉串为生,很少回家,他跟着奶奶长大。 他跟我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他爸爸突然带回来一个女人和小男孩,第二天,这3个人骑着摩托车出去玩了,留马虎自己在家里饿了一天。爸爸回来后跟马虎说,下次也带你去。但马虎说他不去。后来,爸爸又外出打工,那个女人有一天带着小男孩走了。当时,奶奶在新疆的姑姑家,马虎一个人在家里饿了3天,直到奶奶回来之后才吃上饭。 所以,马虎很能吃。刚到基地的时候,他一顿能吃3碗米饭,甚至会把自己吃吐。我们经常看到他挺着一个圆圆的肚子在训练场上跑。 他喜欢当老大,享受那种被别人尊敬也保护别人的感觉。在基地,只有球打得好的人才能当老大。他不好好训练,其他队员都不服他。他当不了老大就很失落,还跟我说,这里的社会太大了。 其实,马虎是一个很善良、内心很柔软的小孩,他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有一次,他跟小双闹矛盾,对小双说,“你爸爸挂在那儿了”,被小双打了。他跑去跟郭老师告状,被郭老师教训了一顿。郭老师跟他说了小双家里的事,他的神色就变了,觉得自己做错了。 有一次,别的小朋友去上海参加活动了,他留在基地。他就在那儿跟两个小朋友玩闹,追着追着突然返回来,自己对着摄像机表演,还说了一句话:“我叫马虎,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被爱心棒球基金会的人捡到了。” 在西海固,我们见到了马虎的爸爸。他十七八岁就有了马虎,年轻时爱流浪,很少回家。作为留守儿童的父辈,这些爸爸也都有自己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出去打工,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又要考虑小孩的教育和陪伴问题。 马虎内心其实会怨自己的爸爸,他会说,我不恨我妈,我恨我爸,这些都是他造成的。但当他爸爸打开短视频软件放音乐的时候,他又很开心地跑过去跳《摩托摇》。他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攻击性很强,另一方面又很脆弱和柔软。 有一天下午,我们让他留下来。那天太阳很好,能够照到脸上,在场边坐着聊完之后,他又开始各种表演,跳舞,翻跟头。天黑了,他边玩边往回走,从场地回宿舍,边走边唱歌,那天,他唱的是:“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来处与归处 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

提醒您:因为《那棵树和那张脸》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